翁伯琦 雷錦桂
[摘 要]基于當前資源和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為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發展現代循環農業以促進生態強省建設。本文通過闡述循環經濟、生態強省的衍變及相互間關系,深入剖析了福建省發展區域現代循環農業和生態強省建設的五個“有利”與五個“不利”條件,提出因地制宜發展區域循環農業的五種主要模式和八個重要環節,為通過發展現代循環農業來推動生態強省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循環農業;生態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5;F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6-0093-10
[作者簡介]翁伯琦(1957一),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區域生態經濟與生態農業技術研究;雷錦桂(1973一),男,福建羅源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干部培訓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循環農業與食藥用菌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福建福州 350003)
[基金項目]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東南地區農牧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2012BAD14B15)和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創新團隊(STIF—YO1)、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雙百行動”計劃項目(sbmb)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Title: Thought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province by Developing Modern Circular Agriculture
Authors: Weng Boqi & Lei Jingui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grim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 modern circular agriculture should be develop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provi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co-environ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volu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eco-province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five “favorable” and five “advers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gional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province of Fujian, and proposes five major models and eight key steps to develop regional circular agriculture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which provide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province by developing modern circular agriculture.
Key words: circular agriculture; eco-provi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由于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沒有擺脫圍繞高產量生產的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針對全國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為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1995年,國家環保總局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開始探索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和途徑,提出開展生態示范區建設工作。從1999年開始,在國家環??偩值某珜Ш屯苿酉?,全國部分省區陸續開展“生態省”建設試點。目前,全國已形成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的生態示范建設的系統工程,至今已有14個?。ㄗ灾螀^、直轄市)開展了生態?。▍^、市)建設。全國有500多個縣(市)開展了生態縣(市)建設,其中11個縣(市、區)達到國家生態縣(市、區)標準,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達629個。①與此同時,國家環??偩忠钥茖W發展觀為統領,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推動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向“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轉變。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循環經濟的內容得到了豐富和發展,逐步成熟并趨完善。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地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②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影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是生態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研究和運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農業生產,創新農業生產模式,轉變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發展循環農業是全國農業發展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必然選擇,而從省域空間看,發展循環農業則是生態強省建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是生態強省建設的重要基礎
何謂生態?。俊渡鷳B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暫行)》指出:生態省是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各個領域基本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省級行政區域。③確切地說,生態省是指在一個省域的范圍內,運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及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改善環境質量為基本出發點,尋求經濟、社會與人口、環境、信息高效利用,社會生態、經濟生態和自然生態高度和諧,為追求高效且全面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而構建的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新型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省建設是可持續發展在一個省域的具體實施,其核心思想是以資源環境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為前提,通過發展區域生態經濟,建立行業循環經濟體系,培育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提高綜合實力,營建一個高效、開放、持續、健康、穩定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最終目標是實現省域水平上的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強省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內容。其基本內涵包括五個方面:(1)生態強省的提出是經濟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和高度的產物,是具有高度社會文明的標志。(2)生態強省是個戰略概念,不是單項工作,而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整體戰略和目標,也是諸多發展戰略在省級區域的最佳結合點和實施載體。(3)生態強省建設的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循環經濟、生態經濟模式代替傳統的線性經濟增長模式,這也是建設生態省的重點和難點。(4)生態強省建設的本質是對環境與發展進行整合性思考,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融為一體。(5)生態強省建設的目的是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居環境。
目前,國內外關于循環農業的概念尚無定論。國內“循環農業”一詞首先出現在2002年陳敏德和王文獻的《循環農業——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模式》一文中,①但該文沒有對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詳細定義,高旺盛、翁伯琦、周震峰等人先后提出了發展循環農業的思考與對策,②郭鐵民和王永龍的《福建發展循環農業的戰略規劃思路與模式選擇》兩文則詳述了循環農業的定義與概念。③綜合學者們的觀點,循環農業的定義可歸納為: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尊重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基本規律,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4R”原則(即再利用、減量化、再循環、可控化)為核心,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生態產業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通過農業生態系統設計與管理,實現物質能量資源的多層次、多級化的循環利用,達到農業系統的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購買性資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資源高效循環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產業目標。就其內涵而言,循環農業是以農業資源減量消耗、農產品多級利用和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等諸多環節組成的“資源利用—現代農業—資源再生”的閉合循環生產模式的工業型農業,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核心的資源節約型農業,是以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是以產業鏈延伸和產業升級為目標的高效農業,是以科技進步與管理優化為支撐的現代農業。循環農業建設包括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循環農業園區建設三方面內容。其主要特點有:(1)合理優化的循環模式。循環農業的提出是全國農業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是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延伸,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2)高效利用的循環模式。循環農業是一個全新的理念,賦予資源以新的概念與內涵,形成了新的資源觀。從循環農業的角度看,農業生產過程之所以有廢棄物,是因為生產組織不合理,把資源“放錯了地方”。在循環農業的世界里,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沒有廢棄物。(3)“4R”原則的實踐載體。循環農業是一個全新的策略,明確提出按照“4R”原則組織農業生產,要求物質能量資源循環利用。(4)形成閉合的運作回路。循環農業提出了通過對農業生產流程的分析,對農業生產流程重新加以組織,以形成一個物質和能量的閉環系統,在農業生產工藝流程的設計中增加了一個反饋機制,從而使得物質和能量流的運動按照一個循環線路進行。(5)現代農業的高優成效。循環農業是涉及整個農業系統的良性生產運作農業模式,是工業型農業。
生態強省的建設離不開生態農業的支撐,而循環農業是生態農業的繼承和發展,是生態農業的深層應用。生態農業的發展為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經驗借鑒,循環農業是高效的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的建設是實現循環農業的最佳實現形式之一。生態強省建設離不開高效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的發展,而循環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生態強省建設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等的協助,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去探討生態強省與循環農業的內在聯系。一是統一性:(1)哲學思想一致。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兩者都將人與自然環境看成不可分割、高度相關的有機統一體,注重人與環境的內在和諧性。(2)理論指導一致。兩者都是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3)基本目標吻合。兩者都是為了實現經濟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二是差異性:(1)側重不同。生態強省是為了實現省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而循環農業則是為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范疇不同。生態強省建設包含生態農業,而循環農業為生態農業的新的發展形式,也是新的發展階段。因而,生態強省建設需要發展循環農業,循環農業是生態強省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值得關注的是,農田生態系統也與溫室氣體密切相關。據報道,耕地釋放的溫室氣體相當于150億t的CO2,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若無需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節省1/3的石油能源,而全球耕地不施用化肥,農作系統可降低30%的CO2排放,而當耕地的固氮率達到400kg/hm2/a,即可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①初步估計,中國氮肥生產產生大約2億tCO2,氮肥和有機肥施用過程中排放至少1.5億t的CO2,以上排放的溫室氣體占中國總CO2釋放的20%以上。全國農作物年固氮量(凈初級生產力)為5.2~6.5億t。合理的農業管理措施(包括平衡施肥、合理種植、增加秸稈還田、少耕免耕等)和減少土壤侵蝕能大大提高農業土壤固碳量。根據研究表明,保護性耕作可避免碳排放量約為879kg/hm2/a,施用有機肥可使土壤有機碳平均增加幅度為8.52~59.78g/(m2.a),農作物秸稈還田平均可增加土壤有機碳45.24g/(m2.a),免耕和少耕可分別增加土壤有機碳134.81g/(m2.a)和208.74g/(m2.a)。②因此,全國農田生態系統土壤的固碳潛力是巨大的。由此可見,發展低碳經濟,工業系統固然要勇挑重擔,但“三農”戰線同樣責無旁貸,發展低碳農業是調整全國農業結構、建設后現代農業的緊迫任務。不論是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還是循環農業、低碳農業,盡管它們特點各異,側重不同,但共同的內涵是節約資源,減少投入,提高效益,降低污染。低碳農業本質上也是循環農業,但其更關注節能減排,講求碳的排放,可以說是社會、經濟和環境在特定時期對農業發展提出的新的導向。循環農業其實也是低碳農業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我們倡導立足國情,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低碳循環農業,而低碳循環農業本質上是將低碳農業和循環農業進行有機結合,在循環農業的發展基礎上,立足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文明型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并用碳值衡量碳排放和農田生態系統的碳儲功能,力求自然平衡與環境自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生態強省建設的循環農業發展是根據各區域的省情以及經濟、社會、環境和農業的現狀,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為實現生態強省而采取的一種新型高效的農業實現形式;需從總體出發,全面規劃,科學開發,集約經營,立體種養,多級利用,多種經營,多層加工,綜合治理,建立良性循環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二、福建省發展區域現代循環農業的優勢潛力分析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素有“東南明珠”的美稱。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在改革開放戰略的引導下,積極作為,農業生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為推進全省農業向循環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福建省農業盡管已進入新的增長階段,但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環境污染擴展,農業生產“兩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制約著福建省農業生產的轉型。農業發展的相對優勢比較集中,但其發展劣勢也相對顯著。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有利”與五個“不利”條件,這就要求人們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加快發展。
福建省實施生態強省建設、發展循環農業的“有利”條件有以下五個方面:
(1)區域生態環境基礎良好。福建省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區,絕大部分地區是濕潤的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溫暖熱,雨量充沛,季節變化明顯。流域面積在50khm2以上的河流有597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khm2以上的河流有14條,閩江、九龍江、汀江和晉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積合計89724khm2,占全省陸域面積的74.3%。①植被類型復雜多樣,植被種類繁多,世界植物種屬的80%在本省都有出現,群落分布錯雜。土壤類型多種多樣,土壤資源相當豐富。2006年耕地面積133.70萬hm2,園地63.17萬hm2,人工牧草地0.26萬hm2,分別約占國土面積的10.78%、5.09%和0.02%,生態環境質量優的區域占85.37%,其余14.63%的區域為良,優良率居全國第一。②農業發展從單純依賴耕地資源轉向對整個國土資源的依賴。單位土地的生產力是華北的1.5倍,東北的2倍多,西北的3~10倍。各地的農業氣候資源類型生產力指數在0.80~0.90,③而全國西部、北部的農業氣候資源生產力指數大多在0.14以下,最低為0.04以下。
(2)農業生物物種豐富多樣。2005年每年都從省外、境外引進3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1983-2008年共審(認)定農作物品種685個。野生果樹資源282個,茶樹種質資源豐富,藥用植物600多種,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40多種,油料植物30多種。野生動物數千種,僅脊椎動物就有1000多種,約占全國的61%,海洋魚類750種,甲殼類和頭足類如蛤、蟶、泥蚶等有數十種,淡水魚類160多種,微生物中真菌類有430種。④目前保存珍貴作物種質資源13000多份。
(3)生態強省建設卓有成效。立足于本省的優勢,福建省于2000年底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決策,并于2002年提出生態省建設的總體目標:“力求通過20年的努力奮斗,把全省建設成為生態效益型經濟發達,城鄉人居環境優美舒適、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全面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省份?!敝?,又出臺了《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并經環??偩峙鷾?,正式成為繼海南、吉林、黑龍江之后的全國第四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至2005年底,全省已先后有13個市、縣(區)開展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44個鄉鎮開展省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面積約占全省陸域面積的41%,已建成的自然保護區95個(其中國家級10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面積占全國相應區域面積的11%以上。①
(4)農村基礎設施初具規模。節水灌溉面積截至2006年底達582.9km2。節水灌溉系數從44%提高到55%。②農村沼氣池數量從2005年的26.51萬口增加到2007年的35.24萬口,大中型沼氣工程由2005年的681處增加至2007年的988處。③2007年每百戶擁有大中型拖拉機0.38臺,小型和手扶拖拉機4.23臺,農用水泵11.21臺。全省2800多個農村開展以“管網通、溝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匯集污水、幾種無害化處理”為主要內容的行動,農村環境逐步改善,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5)循環農業正在蓬勃發展。已初步形成臨海藍色、閩西北綠色、閩東南高優三個農業產業帶。2002年啟動了安溪、漳浦、龍海、平和、福安五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縣建設,共有3個國家級的生態農業建設試點,12個縣(市)省級生態農業建設試點,3個縣(市)被評為首批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成有機食品試點基地400 km2,生態農業示范縣的覆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5%以上,有105家企業的198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至2011年底,累計認證并獲得有效使用標志的無公害農產品1448個,綠色食品588個,有機農產品132個。④通過試點示范,推廣了多種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并建立了循環農業的發展體系。如省農科院稻萍魚共生循環體系,山地生態果園模式以及 “豆—稻—菜”種植業生產體系循環模式,圣農集團“一主三副”的資源循環再利用模式以及種養綜合型的循環農業模式。出現了福建龍海龍佳農業觀光園、福建圣農集團、福州滿堂香現代生態農業園、連江玉華山生態農業園、福清清源生態種養復合生產園、福建(龍巖)卓越新能源發展公司等現代循環農業產業。⑤
就區域社會與自然條件而言,福建省實施生態強省建設、發展循環農業的“不利”因素有以下五個方面:
(1)人均耕地緊缺,人地矛盾突出。2007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2.40萬km2,全省人口為3581萬人,同比上年增加了23萬人,人均土地面積僅有0.346hm2;耕地面積1333.10khm2,同比上年減少了101.6khm2,人均耕地面積僅0.037hm2,遠低于全國0.1hm2的平均數。①
(2)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從陸域生態環境看,福建山地丘陵面積占89%左右,山地、坡地多,土層?。ㄍ寥缹雍穸葍H20~80cm),易受雨水沖刷,生態系統礦質營養和灰分元素相當大部分積累于活質地上部分,而土壤相對瘠薄,受臺風影響較大,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很高。2007年福建省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比重的60.5%,居全國第6位,超過全國比重的平均水平51.2%。從海域生態環境看,福建海域多呈腹大口小且半封閉的海灣,其自凈能力差,受陸域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十分明顯,易造成污染。
(3)農業生境退化,農業污染面廣。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間,福建省園地和水域面積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0.761%和0.765%,農田的年均減少率為0.74%。全省土壤酸化嚴重,肥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31.3萬h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0.72%,②雖然水土保持與綜合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局部控制、面上擴展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改變,茶果園地的土壤侵蝕比重增加,成為當前土壤侵蝕的突出問題。農業污染有來自農業內部的污染和農業外部的污染。農業內部污染來自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單位面積使用量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總體呈現化肥污染控制取得一定成效,農藥和地膜污染逐年遞增;而畜禽養殖污染有所加重,尤以豬糞尿對水域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農業外部的“工業”三廢污染物排放量呈三種不同的趨勢,廢水排放基本呈穩定狀態,廢氣排放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固體廢物的排放呈遞減的趨勢,而2007年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比2005年增加了11.22%。
(4)農業栽培物種單一,外來入侵物種增多。20世紀40年代全國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品種分別有46000余個、13000余個和10300余個品種。90年代水稻只種植1000余個,其中面積較大的僅322個;小麥500~600個,其中面積較大的僅331個品種;玉米大面積種植的僅152個品種,且雜交種占總面積的85%,農業栽培物種呈現單一化程度增加。③目前福建省外來物種入侵已達21種之多,影響遍及全省各地,其中危害較重的有水葫蘆、空心蓮子草、美洲斑潛蠅、松針褐斑病、松材線蟲、大米草等。④例如,水葫蘆廣泛分布于福建省各地河道、庫區和水塘等淡水水域,累積分布1.5萬處,占全省淡水水面的2%以上,就南平市受災面積就達800多hm2,“大米草”的蔓延已使福建灘涂養殖業每年損失超過3億元。
(5)科技投入仍然不足,科研綜合實力不強。2005年全國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總產值達0.4%,福建省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總產值達0.33%,是世界發達國家的1/8。農業現代化目標值在華東地區排列第5位。農產品質量與世界發達國家相差5~10年,每年有7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成果轉化率只有30%左右,其中對農業生產起到巨大作用的成果依然偏少,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70~80%的水平。⑤
就此,福建省實施生態強省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立足于更高站位,科學規劃,因勢利導,統籌協調,合理開發。要將區域現代循環農業發展融入生態強省建設大局中,結合城鄉經濟優化與新型農村建設,有計劃、分區域地設立現代循環農業項目鏈與資源合理開發產業群,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生產高產優質高效與生態環境美化凈化靚化的和諧統一,從而使現代循環農業發展與生態強省建設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發揮整合效應,顯現疊加功能。
三、發展現代循環農業以推動生態強省建設的對策思考
基于生態強省建設的循環農業發展,首先要通過分析與運作,摸清全省各地域特點以及與發展循環農業有關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選擇龍頭企業與優勢項目作為突破口,制定和設計良性互動有效鏈接的循環農業工程,因地制宜地構建和創立運作模式,創新和推廣適宜的配套技術,完善監測和保障體系,其關鍵在于因地制宜建模式,發揮優勢善經營。從循環農業區域發展的層次性劃分,主要包括農戶層次、鄉村層次和區域層次。
一是農戶庭院小循環農業模式。農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單元或生產單位,因此,農戶循環農業模式更適合于廣大農村的千家萬戶。該模式是以農戶為循環實施主體,農戶經濟來源以種植或養殖為主,具有規模小、涉面廣的特點。該模式以構建農戶內部種植—養殖—農戶生活循環鏈為主,是單個農戶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田間—農產品生產—農產品消費—農業再生資源—田間)合理構建閉合循環,組成一個有機的物質能源多層次多級化循環再利用體系,有助于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提高經濟效益,改善農戶農戶環境衛生狀況。該模式主要以沼氣為鏈接紐帶,例如養牛戶的農—牛—沼氣—肥—農模式,養雞戶的雞—沼氣—蚯蚓—雞模式,養豬戶的農—豬—沼氣—農模式,茶果樹種植戶的茶果—牧草套種—草食畜牧養殖—沼氣—肥—茶果模式,以及林木種植戶林木—牧草套種—草食畜禽養殖—林木和食用菌種植戶的農—?!秤镁r模式等。
二是鄉村層次的中循環農業模式。鄉村中循環農業模式是在農戶小循環農業的基礎上,結合農村環境整治,將農戶的生活垃圾由村集中收集,送衛生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農戶生活污水則集中收集至村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進入農田灌溉系統,使資源和能源在農戶與農戶之間,養殖戶與種植戶之間循環使用,一家的廢料成為另一家的原料或燃料,盡可能把各種資源都充分利用,做到資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發展。該模式是農戶庭院小循環農業模式的升級,可以處置大量種植業和養殖業廢物,循環利用水資源。但該模式的推廣較為困難,需要多方投入,支持建設村莊污水處理站、生活垃圾收集站和中型的沼氣工程,或吸引資金建設有機肥生產企業。
三是園區層次的中循環農業模式。園區中循環農業模式是以社會資金投資為主體,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在富有特色的鄉鎮興建生態農業園。該模式是以生態農業為主的集種植業、養殖業或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旅游業為一體的園區綜合循環農業模式。如福建龍海龍佳農業觀光園、福建圣農集團、福州滿堂香現代生態農業園、連江玉華山生態農業園、福清市星源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等現代園區循環農業產業。
四是鄉鎮區域的大循環農業模式。傳統鄉鎮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強調不同產業之間的集群,旨在通過“簇群式”發展謀求推進鄉鎮區域經濟整體水平的提升,而對于不同類型產業之間的產業鏈與生態轉換關系卻相對忽視。雖然鄉鎮區域產業發展的規模壯大,但此相對應的鄉鎮資源的消耗量和對鄉鎮環境破壞的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越來越大。鄉鎮循環農業適合于以農業為主的縣域循環經濟布局,根據產業分工原則,以區域資源優勢為導向,以特色農產品和主導產業為中心,鏈接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實施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的區域型循環農業模式。該模式在資源循環利用的基礎上,更為注意循環農業產業化以及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等之間的耦合。
五是城鎮區域循環農業模式。隨著全省城鎮化和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工業和生活廢棄物排放量越來越大,每年得投資大量的財政資金用于工業“三廢”的治理,生活污水和糞尿的處理以及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建立,而城鎮的綠化僅可消納部分的廢棄物資源,大部分可循環利用的資源采用棄置、焚燒、填埋的方式給予處理,造成資源的大大浪費。生態強省建設,應在建立生態城市和生態工業生產,促進工業園區循環工業的發展的同時,實現資源能源的最大化利用,鏈接循環農業的發展,將廢棄物資源進行分類分級,并運輸至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城鎮,將無害化處理廢棄物資源用于發展循環農業。該模式在短期內需要資金用于廢棄物的分類分級及運輸,但從生態強省發展的長遠看,該模式是實現資源能源在省域范圍內最大化配置和利用方式之一,是鏈接生態強省—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循環農業省域循環的最佳紐帶之一。
基于生態強省建設的循環農業的發展除了關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再利用,也應注重加強與第二、三產業的聯動,將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的循環緊密地聯系。其本質是發展,其核心是持續,其關鍵是循環。就循環農業的發展對策而言,要切實把握好以下八個環節:
(1)因地制宜,制定規劃。根據福建省生態省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循環農業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目標,以循環農業“4R”的原則,編制具體的循環農業發展規劃,確定其重點發展模式。在建設全省三大農業產業帶的基礎上,完善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和技術體系,并提升到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和技術體系。在經濟比較發達、能源相對緊張而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閩東南地區,發展廢棄物資源再利用型和農業產業鏈延伸型循環農業模式;在閩西北綠色產業帶,發展以稻田、以果園為主的生態農業改進型循環農業模式,以及種養結合綜合和以沼氣生產為紐帶的生態環境改善型循環農業模式。
(2)完善體制,推動創新。循環經濟發展較快的貴陽、上海、遼寧、重慶等地已啟動了循環經濟的地方立法程序,而福建省的循環經濟立法程序尚未啟動,循環經濟及相關的經濟、價格等激勵措施與機制尚未建立。應制定相應的循環農業發展的法規政策和產業政策,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循環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創新與集成適應循環農業發展的組織方式和運行基質,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機制,完善各相關部門的協調監管,把發展循環農業納入地方基層政府的職責范圍之內。在原有生態農業的基礎上,探索并創新適合各區域的農業循環模式。
(3)明確目標,狠抓落實。全省目前農業生產以家庭農戶經濟為主,因此以生態農業與農戶庭院經濟的結合為依托,向更廣產業尺度、更大的物質循環利用空間和更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的循環農業發展,是克服農業發展與資源能源環境矛盾的有效途徑?,F階段,要立足省情,力求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理論上明晰循環農業概念與生態農業概念的區別,以生態省建設的總體目標為方向,充分考察省域內資源利用和布局;在實踐上總結和提出更多、更好的適合福建農業現狀的循環農業模式,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延長農業產業鏈條。
(4)宣傳教育,鼓勵參與。積極開展循環農業在全省的宣傳與普及。中國對循環農業的探討僅有幾年時間,公眾對于循環農業的知識較為缺乏,因此,有必要借助各種媒體手段,進行循環農業知識的普及,并主要宣傳兩方面的知識:一是循環農業的理論知識,提高廣大農民對循環農業的認識,使公眾意識到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性;二是宣傳和介紹適合全省循環農業發展的一些具體技術和生產模式,通過技術和生產模式的傳播,促進人們在農業生產中主動融入循環農業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應用循環農業技術進行生產,提高農民收入,帶動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5)部門聯動,行業協作。循環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生產系統,涉及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土地、環保等管理部門。各個部門應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充分認識部門雖然有不同分工,但都是促進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循環農業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則,循環農業與全省二、三產業密切聯系,循環農業不僅要考慮農業系統資源的再利用,也應考慮消納部分無害化處理后的工業和生活廢棄物資源,二、三產業也應積極配合或以資金反哺循環農業的產業化和產業鏈條的構建,實現生態省大生態系統的資源循環再利用和產業協作。
(6)發揮優勢,優化結構。循環農業提倡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和組織方式變革,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福建省農業種植結構已由糧食作物逐漸向經濟作物轉變,經濟效益高的茶、果、蔬、食用菌正成為全省主要的種植產業,而隨之出現的是,經濟發展較快的閩東南薪炭能源被煤炭和液化氣所代替,秸稈資源焚燒棄置比例較大,占秸稈資源總量的15.5%。水資源呈現季節性短缺,茶果園水土流失正成為新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閩西北畜牧業發展快速,總產值超過種植業,已從過去的“副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主業之一。同時,畜牧業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當前全省農村畜牧養殖對各水域氨氮和總磷的污染貢獻率分別達到80%和95%。因此,循環農業在各地域的體現應根據各地域的實際農業種植結構和農業生境,經濟和產業狀況,發揮區域優勢,促進資源再循環,推進循環農業產業化。
(7)政策扶持,科技為先。從已有的循環農業發展實踐來看,要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相關的政策是保證,農業科技是動力,加大投入是關鍵。循環農業發展的初期,農業基礎設施投資較大,因而特別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穩定資金來源,拓寬融資渠道,確保投資主體多元化。首先,要加大各市政府財力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其次,向企業,社會籌資,特別應注意吸引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大型工商企業參與這一領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循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力量。2008年全省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科技技術獎一等獎有2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31項,其中由省農科院張艷璇等人完成“天敵捕食螨產品及農林害螨生物防治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獲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循環農業技術的示范推廣應加強技術交流,同時要積極引進農業新技術,培育鄉土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8)促進轉化,強化推廣。循環農業在全省已有發展成功的先例。首先,應積極推廣以秸稈及畜禽糞便等的沼氣化為主的小型循環農業模式,以及多種物質循環和物質循環利用的鄉域層次的中循環。其次,全省每年有幾十項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科學技術成果,但成果的轉化率低,各級政府應積極搭建科企合作和科企農聯動的橋梁,爭取多元化資金的投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并應用于循環農業生產中。
責任編輯:胡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