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63-01
教科版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小貓咪穿鞋子》,是一篇極富童趣的知識性童話。文章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它不僅告訴了讀者幾種動物腳爪的獨特功能,而且飽含深情地塑造出了小貓咪這個非常可愛的形象。下面就按照課文的順序,重點談談后者。
一、標題
“小貓咪”與“小貓”這兩個詞所指事物相同,而感情色彩大不相同。作者稱之為“小貓咪”,明顯地帶有喜愛之情。兒童對這種語感是相當敏銳的,他們的頭腦中會立刻浮現出他們認為最可愛的小貓形象,無論是黃色的,還是白色的,無論是長毛的還是短毛,也無論是真貓還是動畫中的貓。可愛的小貓再穿上鞋子就更好玩了,該是什么樣子呢?只能靠小讀者的想像了——穿的可能是皮鞋,可能是旅游鞋,也可能是涼鞋……課文的標題對小讀者的誘惑力太大了。
二、起因
“小貓咪看見人們穿著鞋子走來走去,很羨慕。”這句中的“走來走去”很有動感。如果只為了交代故事的起因,把“走來走去”換成“走路”也完全可以。而用了“走來走去”,讀者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幅很生動的畫面:路上,男女老少,穿著各式的鞋子,有的往這邊走,有的往那邊走;一只小貓,瞪著好奇的大眼睛,一會兒盯著這個人的腳步,一會端詳著那個人的鞋子,左顧右盼,憨態可掬,整個畫面就活起來了。如果用“走路”就很難產生這種效果。他“很羨慕”是因為他覺得人們穿鞋子走路很好看(從正文的幾次問話可以看出),希望自己也能這樣,可自己卻沒有鞋子。于是產生了疑問“我怎么沒有鞋子呢?”這很符合兒童的心理:別人想有什么,我也想做什么;別人有什么,我也想有什么;沒做過的事情都想試一試。于是他急著找鞋子穿。“東找西找”、“好容易”,表現出他穿鞋子的愿望很強烈,很迫切,也很執著。“好奇”意為“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覺得新奇而感興趣”(《現代漢語詞典》)。小貓咪從未穿過鞋子,也未見過其他貓穿鞋子,因此穿上后覺得新奇、好玩,也覺得怪怪的。
在這一段中,小貓咪就是注意觀察,繼而發現問題,然后嘗試著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他表現出對新鮮事物強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求知、探索的內在動力,是可貴的心理品質。這是小貓咪的可愛之處。
三、經過
穿上鞋子后,效果究竟怎么樣呢?小貓沒有把握,因此去問別人。從下文看,他這樣做不像是為了炫耀,而是真誠地想聽聽別人的意見。他問大公雞:“這鞋子好看嗎?”透露出他羨慕之心的主要原因。大公雞回答“好看”以后,小貓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從大公雞的回答中又發現了問題。他運用了一個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如果穿鞋子好看,公雞也會穿鞋子;可是公雞沒有穿鞋子,所以穿鞋子不一定好看,于是問大公雞:“那你為什么不穿鞋子呢?”這又是小貓思維品質的一個優點,卻不是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而是認真分析、思考,有了疑問就要問個明白。這樣,他得到了一個新知識:公雞要用爪子刨土找蟲子吃。
公雞認為小貓穿鞋子好看,是不是個別的看法呢?個別可不能代替一般呀!為了得到更可靠的結論,他又相繼問了麻雀、大白鵝和大黃狗,他們都證實了小貓穿確實好看,并且告訴了自己爪子的用途及不宜穿鞋子的原因,豐富了小貓的知識。到此,他才確信自己穿鞋子好看,并且適合穿鞋子,因此高興地叫起來:“喵!喵!喵!”。這一過程中,小貓可貴的思維品質是:不輕易相信一個人的評價,多數人的評價才可靠。
然而由于他見識少,思維方法不當,犯了一個邏輯錯誤:其他動物因為要刨土、抓住樹枝、游泳、長跑而不能穿鞋子,而貓不需要做這些事,當然可以穿鞋子。這個推理的錯誤,原因在大前提不周延,列舉的只是不穿鞋子現象的一部分,因此結論必然錯誤。然而,它喜歡動腦筋而又天真幼稚這一點還是滿可愛的。
四、結果
看見孩子穿上了鞋,貓媽媽笑了,她覺得這樣子很滑稽;貓的腳心有什么功能,這是無貓不曉的常識,可小貓咪卻一無所知。所以貓媽媽稱他“傻孩子”,指出了貓穿鞋子的要害。
小貓穿鞋子之前,也會通過腳心感覺到地面上的動靜,但沒有留心,沒有意識到。聽了媽媽的話,他也不是輕信,而是“脫下試了試”,結果證明媽媽的話是對的——實踐出真知嘛!“再也不”說明小貓知錯就改,絕不讓同樣的錯誤出現第二次。
到此,小貓不僅知道了公雞、麻雀、大白鵝、大黃狗爪子的獨特功能,又知道了自己爪子的功能。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這位好奇心強、善于發現問題、愛動腦筋的小貓咪獲得的知識會愈來愈多,而做出的傻事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