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霞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71-01
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曾經說過:“書不讀熟不開講。”言外之意,學生只有將文本讀熟,才能走進課堂與同學對話,與老師對話,與文本對話。而把書讀熟的最佳時間和環境在哪里?很顯然,是在教室里的早讀。
現在,絕大多數學校都安排了早讀課,每周2-3節,有的學校甚至每天都有,時間大約為30分鐘。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晨這一段時間是一天中最寶貴的朗讀、背誦、記憶時光。如果能夠科學合理地利用好這一黃金時間,將會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拓寬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品讀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可是現實情況并不容樂觀,別聽校園里一片瑯瑯讀書聲,可是走進教室看看,就能了解現在高中的語文早讀課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老師對學生所讀的內容,朗讀的語調、語氣、節奏、輕重等,多是放任自流,聽之任之,缺乏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每天所讀的內容、重點、朗讀目的、朗讀任務,老師沒有明確的目標與系統的計劃,學生也只能是東一頁西一篇信手翻開,憑興趣所至念上幾聲,眼到口到而心未到,有口無心地“念著經”,還有不少同學神情厭倦,金口難開。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缺乏目的性,收效甚微,甚至會演變為對語文的厭讀厭學。總的來說,不少老師對于早讀課的管理還處在比較隨意的狀態,甚至是不夠重視。
早讀課雖然時間不長,是每天最早和學生見面的一節“小”課,但它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陣地,確實比較重要,因而,我們語文老師一定不能忽視這節重要的“小”課。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為適應新課標的要求,也要把這節重要的“小”課上好,上得有效,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以下的幾個嘗試和改變:
一、強化朗讀意識,激發早讀興趣
葉圣陶、朱自清在《精讀指導舉隅前言》中談到:“只有反復吟誦,才能做到對課文有親切的體會,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語文課上,我會無數次提到“語感”一詞,“語感”從何而來?我告訴學生主要從朗讀訓練中獲得,并告訴他們,漢語的詞法、句法變化規律比較復雜,光靠學習語法、修辭、邏輯知識來把握這些規律是比較困難的。而朗讀,對于學生語感的培養,文學素養的形成,以及寫作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大聲朗讀,不僅可以矯正讀音,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腦皮層受到比默讀更強烈的刺激,并通過反復誦讀,使語言的詞語要素、句式、情味、氣勢在人的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從而感受到語言的豐富性、連續性,逐漸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進而產生強烈的語感。有了語感,才能在聽說讀寫中辨別出語言文字使用的正誤與優劣。而不重視朗讀的結果,便是學生語感差,不會讀,不會寫,語文成績自然不好!正是因為這樣經常在課堂上利用各種形式強調朗讀在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學生也就重視了朗讀,在早讀課也愿意大聲讀書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老師接下來的科學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明確早讀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早讀課盡管不像正課那樣規范嚴格,但早讀課也是完整的一節課,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絕佳時間。在早讀時,教師也應有明確的目標教學意識,所以在早讀的開始,我一般都會讓學生在早讀前明確“什么時間段讀什么——用什么方法來讀——老師要檢測些什么”,做到目標具體、科學,并有可操作性,具體說來,我給學生的早讀目標包括以下內容:
①早讀的內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讀什么,早讀范圍廣泛,但因為時間限制,所以安排適宜的早讀量,盡量保證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完成。
②早讀的要求,根據不同的早讀內容,我會講明早讀的要求,如泛讀了解、熟讀領悟、背誦默寫等。早讀的要求要切合學生實際,不宜定得太高,要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從而讓學生體驗到那種完成任務、達到目標的成功的喜悅感。
③早讀的檢測方式及注意點,我在早讀的開始就明確告知學生檢測方式(默寫或抽背)及注意點,使學生對早讀產生動力。
除此之外,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參與狀態,因為學生畢竟是學生,有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方法或許不得當,有的學生意識可能不到位。老師就應該給予外在的指導(注重激勵和期待),比如,我一般采取的是找學生談心,找學生抽背要背誦的篇目,找學生朗誦等等方式。這些不僅起到了對學生督促監管的作用,還能及時糾正和指導學生,從而掌握學生實際情況;并增進師生感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達到早讀課應達到的目標。
三、創新朗讀形式,加強方法指導
早讀只采用一種讀書形式,勢必單調。如果將多種形式的“讀”結合起來,形式翻新,師生參與,同時根據學生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開展一些針對性、趣味性實踐指導活動方式,激活學生思維,早讀課就會生彩。
首先,朗讀方式上可以多樣化一些。比如同桌讀、分組讀、齊讀、生領讀,師領讀、輪流讀、比賽讀、吟誦讀、自由讀、接力讀、分角色讀、表演性、讀音樂伴讀、老師讀上句,學生對下句等,多種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也可在讀了一段時間后,指導、幫助學生聽寫、板書等,充分發揮不同朗讀形式的作用,追求創新。
其次,我們老師要善于在方法上給予合理有效的指導,讓他們了解“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讀”等術語的要求。比如對于詩歌,散文和文言文應該多讀,但前兩者應該是品讀,而文言文應該朗誦,讓浩然之氣——文氣充塞早讀課;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現作品的背景,創設文學作品情景:如《赤壁懷古》可以用電影再現赤壁山一望無際的長江水,耳聞《三國演義》中的主題曲,學生口誦“大江東去,浪淘盡……”學生自讀,進入境界,化整為零,在理解文章層次的基礎上做進一步誦讀……通過情景設置,學生興趣昂然,朗讀效果也會大大提高。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閱讀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質疑。
最后,還可以根據高中學生爭強好勝、表現欲強的心理特征,將競爭機制引入早讀課,給學生創設展現自我的舞臺。如學習優美的散文單元或詩歌單元時,可組織“詩文朗誦比賽”,在學習完新人教版必修一詩歌單元后,我利用三天早讀課舉辦賽詩會,激起了學生的好勝心,他們讀得異彩紛呈,酣暢淋漓,令人陶醉其中。學生讀出了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讀出了徐志摩難舍難分的離情別緒……還有“背誦接龍游戲”,這是我們班經常開展的一項活動,一直到高三都在堅持。老師隨意叫一位同學起來背誦某篇文章的前幾句,然后再叫另外一位同學接著背誦后面幾句,以此類推。晨讀課玩這種具有緊張感的游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能增強記憶,變讀為玩,尤其是在高三的復習中,讓背誦不再乏味,在玩中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
總之,我們的早讀課可以盡量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有的放矢,彈無虛發,讓早讀課上得生動、有趣,收到出奇之實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緒,活躍早讀課氣氛,調動學生朗讀興趣,減輕疲乏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早讀的要求,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新課標準中也是極其重視語文朗讀教學的,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使我們切不可忽視語文早讀課——這一每天最“小”的課的重要地位,短短幾十分鐘的早讀課其實大有作為,努力走出早讀課的一些誤區,重視這一“小”課,多想辦法提高早讀課的效率,激起學生對語文乃至對每一天學習的渴望與熱情,引領學生快樂地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