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澤鋒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已經毋庸贅述,現在面臨的挑戰是怎樣改革和突破。但是,具體如何實施,如今仍然是摸著石頭過河。因此,看清當下紛繁復雜的經濟因素,宏觀政策的把握與頂層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在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看來,當下中國經濟已經步入長周期的趨勢性下滑,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人口紅利恐怕已經消失,未來提高生產效率尤為重要,深層次的體制改革亟需實施。對于正在進行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他認為還需要較長時間漸進性地推進。
經濟處于下行的階段
《英才》:很多經濟學家用“經濟周期”的理論描述當下中國經濟的走勢。你認為當下中國經濟處于哪個階段?
彭文生:一般來講,經濟周期是從需求端的消費、投資和出口方面來分析的。這個層面反映的是比較短的周期。目前來看,我國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比較弱,總需求增長不樂觀。從這個短周期角度來看,當下中國經濟處于一個下行的階段。
另外從長周期角度來講,現在也是處于下行階段。長周期的影響因素有:經濟的長期供給能力趨勢,取決于資本、技術進步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等。
中國經濟增長最近這幾年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放緩,主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以往拉動經濟增長的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尤其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量有明顯下降,導致工資成本上升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對勞動生產率影響較大。
其次,在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后,許多企業參與到全球的市場競爭,國際化競爭迫使企業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來占有市場。但是最近這幾年,我國貿易開放度有明顯的下降,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部需求。但中國內部市場競爭度沒有國際市場那么高,有缺乏市場競爭以及行業壟斷、政府支配資源過多的問題,這些對生產效率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再次,房價、地價的快速上漲推升了成本,對實體經濟的擠壓大。
《英才》:你覺得人口紅利是否很快就會消失?
彭文生:所謂人口紅利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依據年齡結構,一個經濟體里面,如果處在勞動生產年齡階段的人口,超過凈消費(老人和小孩)的人口,說明勞動力供給能力比較強,就會出現人口紅利。
根據過往的人口普查數據,生產者和消費者比值的平衡點應該出現在2015年。但是按照去年的人口普查數字來看,通過一些分析報道,估計拐點會提前出現。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紅利正在快速地消失,這個拐點可能在2013年出現。
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正處于城鎮化的過程中,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沒有充分就業的人實現就業,有利于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也是一個人口紅利。按照學界普遍的看法,這個人口紅利的拐點也就是劉易斯拐點,在2003—2004年已經出現了。
綜合這兩個方面,總的人口紅利的拐點可能在2007-2008年就已經出現。
《英才》:那這是否意味著今后要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彭文生:人口紅利方面,農村勞動力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在減少。這需要實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這樣可以增加富余勞動力。另外,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要均等化,提供利于農村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環境。
第二要提高國內市場效率。目前國內市場缺少競爭,行業壟斷問題比較嚴重,政府支配資源過多。因此要通過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引導民營資本進入傳統意義上的壟斷行業,尤其是民營經濟在服務業方面的發展。
同時,政府部門需要通過減稅來降低稅負,消除稅收增長持續高于GDP增長的狀態,還需要增加政府公共開支,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增加轉移支付,加大對低收入群體和落后地區的支持。總的來說,政府要讓利給居民和民營經濟,給予私營部門更多的發展空間,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市場力量自然會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
第三堅持房價地產調控。房地產對經濟的影響體現在土地價格、房屋價格、房屋租賃價格上。這些價格上升到很高的水平,對實體經濟造成很大的擠壓。其他行業除勞動力成本外,租金上升對整體成本的推升也很大。
先改革貸款利率
《英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表示,“利率市場化改革,貸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過促進替代性負債產品發展及擴大利率浮動區間等方式推進。”你怎么看利率市場化?
彭文生:一般來講利率市場化需要的時間比較長,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當初利率也是管制的,它的存款利率到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放松。經濟自由化程度非常高的香港,存款利率管制到2000年才完全放開。
從國際經驗來講,利率市場化基本上都是先改革貸款利率,再改革存款利率。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一般都是先放松貸款利率,然后存款利率方面先放松大額存款,定期存款,最后才是活期存款利率。
先放松貸款利率的影響會比較小,存款利率方面普遍都是比較謹慎的。存款利率如果放開,導致的結果就是銀行為了搶存款大幅提高存款利率,銀行間的競爭壓力會大幅加劇。
利率市場化后,短期內,利率會出現明顯上升,可能對銀行體系造成很大的沖擊。銀行為了盈利,就會提高貸款利率,帶來所謂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按照以往的經驗,利率市場化后很多國家都發生了金融危機,上世紀80、90年代初歐洲一些國家出現銀行危機與其利率市場化有較大關系。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要穩步推進,關鍵是有序推進,不可能在一兩年就實現。
《英才》:中小型的金融機構是不是會有更多機會?
彭文生:美國的金融體系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他們的銀行集中度相當低。美國有數量眾多的中小金融機構,金融體系是比較分散的,這種體系現在來看有其優勢。
大銀行受自身業務特性限制,并不適合為中小企業服務。反而是本地化的金融機構,對當地的文化、企業狀況了解更多,因此其對信貸的風險把握更有優勢。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建立多層次的金融體系,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發展小型的金融機構。
《英才》: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不是也和中國的直接融資手段太少有直接關系?
彭文生:增加更多的直接融資手段也是一個重要的改革方向。過去十幾年的利率市場化基本上是通過兩個途徑,一是放開貸款利率,一是發展直接融資。
提供給更多的儲蓄工具比如理財產品,本質上也是利率市場化的一部分。降低銀行在整個投資和融資中的比重,更多的金融活動不是通過受管制利率的銀行來運營,而是通過股市、債市等來運營,這一塊的比重越來越大,也代表利率市場化的程度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