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參加“十佳”評選之前,我的狀態是“低頭”,絕大多數時間,都和周圍的同事在做日常的節目,認真準備每一期節目的各個細節。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我“抬頭”才發現,只有“低頭”和“抬頭”結合起來,才能讓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比如“抬頭”之后,我會重新思考一些問題:一個播音員主持人的基本素質要求是什么?怎么來體現一個播音員主持人的特色?在比賽的過程當中,或者是在以后的主持的過程當中,這種差異化的競爭如何實現,怎么來體現?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平時做話筒前工作的時候,除了做好日常的工作以外,還不時地要抬起頭看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廣播節目,思考我們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自身的業務特色,把這兩個狀態結合起來,才更有利于主持人未來的發展。
作為廣播節目的主持人,我們真的是非常幸運,因為廣播從來都沒有經歷過這么天翻地覆、這么快速的變革。我感到幸運的同時,也感到在自身發展當中的迷茫。媒體的競爭這么激烈,從廣播節目主持人發展的角度來講,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對于廣播節目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未來又如何來實現?我經常會聽人說,或者是看一些論文,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要多積累,善于觀察、善于思辨等,主持人在自身的學習成長過程中,不斷的積累,這確實是重要的一環。
中央電臺有著豐富的資源,更有像方明、陸洋等優秀的播音指導老師,每次聽他們講課,體會特別深,應利用好這些優越條件,成立一個有利于主持人成長的專用的通道。有的時候播音員主持人的發展和記者、編輯是分開的,播音員主持人還要面臨最后一環的表達。怎么讓播音員主持人的表達更規范,更有個性,還能解決所謂“小兒科”的讀音問題等等,應該在主持人培養的專用通道里面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從主持人成長的角度講,一個主持人的入職期,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的困惑期,再過幾年之后的轉型期等幾個關鍵時期,這個通道應有針對性地對主持人進行一些培養和指導,為不同頻率的主持人搭建一個專業交流的平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主持人。
我還想說的一點,是關于主持人品牌的建立。這個行業競爭激烈,也有人認為是吃青春飯。從我個人來講,做廣播節目這么多年,我覺得我自己重視程度也不夠,還是停留在踏踏實實地做好節目,一直認為怎么推廣是別人的事。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我可能都拿不出一張像樣的宣傳板的照片。因此,作為播音員主持人,日后要重視和加強對自身的包裝和宣傳。主持人的呵護和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即使得了“十佳”,得了“金話筒”,在今后成長道路上的維護也應該是長期的。有了方方面面的關心和照顧,一個主持人才能走得更穩,更遠,更扎實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