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冰西
摘要: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的署名新聞評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已經引起了聽眾和新聞界同行的廣泛關注。評論員們解放思想敢于就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直抒己見,風格上在平實中見鋒芒,在共性中彰顯個性,這些都預示著一種新的廣播文體在崛起。本文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思考。
關鍵詞:署名新聞評論解放思想新廣播文體
中央電臺的新聞評論經歷過起起伏伏。如今“新聞消息(事實)強、評論弱”的局面已有所改觀,對此臺內外輿論多予以認可。
中國之聲署名新聞評論較多出現在2008年,經歷了三年多的發展,如今擁有特約觀察員(評論員)五十多人,評論內容涉及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目前評論形式已經常態化(觀察員進入直播間,值守各個新聞時段),評論風格更是不同以往,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吸引了不少媒體同行的目光。
新華社八旬老前輩邱原(多年采訪農業戰線的高級記者)對筆者說:我現在每天都聽中國之聲,感到評論加強了,許多評論扣住了人們關心的問題,能夠幫助人們思考,很有必要,當然也有的評論沒有抓住重點,但總的印象不錯。
以下是筆者作為中國之聲一名編輯,對中國之聲新聞評論發展變化的關注與思考。
一支隊伍的誕生和一種新的廣播文體崛起
言論是報紙的靈魂,也應是電臺的靈魂。早在延安時期,新華社所有的重要評論文章都是由中央電臺的前身新華社口播部播出,在革命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今中國之聲經過幾輪改革,實現了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署名就是一個重要的標志。因為在過往抹殺個性的年代里,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署名固然需要文責自負,但畢竟代表了編輯部觀點,發出的不是一個人的聲音。于是一批術業有專攻并且有志于廣播評論的專家學者集結在了中國之聲的大旗下,他們有了一個統一的名稱“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
打個比喻:一部《三國演義》經過袁闊成評說,好聽了許多,這里三國好比是“新聞事實材料”,袁評就是“新聞評論”,評得好壞,有與沒有,其意立見。我與一些特約觀察員進行過交流探討,他們都對廣播新聞評論的重要意義有很深的認識,認為現在媒體競爭中題材相同的“撞車”現象非常普遍,有時候各家所報道的新聞事實都差不多,更要在評論上見分曉。中國之聲經過探索產生的目前新聞評論模式開創了一種新的廣播新聞評論文體,既具備平面媒體社評、時評的特點,也發揮著廣播獨有的優勢——短、快、靈活。一位觀察員說:我甚至可以在一分鐘前確定下來要說什么,而這是平面媒體所不可能做到的。
在平實中見鋒芒。這可以說是新的廣播新聞評論文體的風格。中國之聲署名評論剛一出現時并未一鳴驚人,而是在穩步推進中逐漸產生影響。所謂平實,就是以心平氣和的心態努力追求對新聞事實(現實生活)的準確把握,有實事求是之意,無嘩眾取寵之心。
廣播新聞評論往往多是“急就章”,說什么?怎么說?都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慎重做出取舍定奪,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而我認為心態非常重要,首先論者自我定位要準確,你是中國之聲編輯部的形象(訴諸聲音)代言人,不管你如何自謙,“一言九鼎”是客觀存在,而被評一方的意見反饋只有通過另外渠道表達,這是一種不對稱的“隔空喊話”,所以需要對客體設身處地進行一些設想,進行一番自我辯論,才能使論點更無懈可擊。
人們常說:評論就是“帶刺的玫瑰”。評論要求“唯陳言之務去”,忌四平八穩。平實的評論并不意味著沒有棱角和鋒芒,換言之,鋒芒也并不一定都要疾言厲色。
評論的方法和技巧也非常重要。在中國之聲的諸多新聞評論中,論者都是把問題提出來而不輕易下結論,而且通常采用質疑而不是質問的語氣。比如在“關于北京市要推廣四萬輛新能源(電動)汽車”的評論中,論者肯定了這無論從環保還是對因為搖不上號而買不到車的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但也提出一系列問題,比如:何時啟動比較好?補償、鼓勵的力度和范圍有多大?如何規范和控制電動車的質量?相關配套政策和設施應該如何投入和建設?等等。
在針對“一支注射液出廠的時候6毛錢到了醫院卻賣到12塊多,當中7成是回扣。藥價高啟的原因在于招投標制度當中有潛規則”一事的評論中。論者提問:“為什么一個本來是為了遏制藥品虛高定價的制度,現在反過來大幅抬高了藥品價格,當中誰是把關者?決定藥品價格的,省市級的藥品集中采購管理辦公室到底起什么作用?在最后確定藥價的時候,專家組又起了什么作用?”
這種例子并不少見。論者都通過提問的方式表達了自己鮮明的態度。
更多的評論是直接表達看法。比如,對“北京市首次把保障房配建地塊取消、作為商品房用地再次出售”消息的評論,論者根據掌握的情況指出北京市這一次的保障房土地出售,是在已經完成了今年保障房建設任務的情況下才做出的決定。接著強調:“這個前提是必須要首先談到的,因為任何一個地方如果保障房建設沒有完成,還要把保障房的地拿出來出讓,都是一件非常不合適的事情。”
再比如在針對“雞西市梨樹區和穆棱市政府互相扯皮,水污染長達10年沒人管”的評論中,論者在分析之后提出看法:“這是兩地政府的懶政思維在作怪。”
解放思想,直言敢諫。這對評論的深刻程度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觀察員前提是敢說,就像新護士學習打針一樣,先要敢打,才談得上“一針見血”,當然敢打不是亂打,敢說不是亂說。
比如,公務員國考中存在的嚴重歧視現象、股民起訴貪腐官員利用了解內情進行內幕交易損害股民利益等比較“敏感”的話題,中國之聲觀察員都依據事實進行了評論。
有些話題并不“敏感”,但是網上輿論幾乎一邊倒。比如,廣西平南縣一中學規定學生不許帶手機上學,20多名學生因違反此規定被開除了。針對此事,觀察員評論發出不同的聲音,認為在學校和家長對規定沒有達到共識的情況下,“學校做出處分也有它的道理”。
在輿論歡呼國產電影《失戀33天》一個星期票房過2億打敗了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丁丁歷險記》時,中國之聲的評論認為在“提氣之余潑一點冷水可能也是有必要的。首先我們打敗的只是中國市場,人家是飄洋過海來搶占我們市場的,我們打的仍然是防御戰,所以這場仗誰贏誰輸現在難說得很……”
善于“大題小做”與“小題大做”
大題小做,即要在評論中把國計與民生的關系講清楚,讓聽眾不覺得你做的評論與他無關。比如“解決石油行業壟斷要開放民營資本進入”“銀監會叫停超短期理財產品”都屬于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問題,但都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在中國之聲的評論中都能夠在國計與民生的交匯點上聚焦著力。
小題大做,即從微觀中透視宏觀。比如有位四個兒子的父親用 “三天一頓打”的辦法把三個兒子送進了北大,而被戲稱為“狼爸”。這本是一位家長的教育辦法,算不上大事,但在相關的評論中,論者明確提出“教育的本質是孩子科學發展”,而不能被上名牌大學所誘惑,對一切圍繞高考的社會現象表示了憂慮。
另一例是北京有位小學生,用7個月時間觀察交通狀況,提出改進限號意見,這也屬小事一樁,但評論指出了與孩子相比有關政府部門存在的缺陷。
中國古代哲學中非常注重“氣”,孟子有名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同理,好的評論文章也應該充滿浩然之氣,首先要正氣凜然,才能夠理直氣壯。
評論得到大多數聽眾認可才能更聚攏人氣,才能進一步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
筆者認為,中國之聲的評論要大氣,要有比較深遠的目光和洞察力。目前看來,那種“立片言以居要”(曹丕《典論論文》)、“氣吞萬里如虎”的恢宏之作并不多,口語化不等于一般化,大氣也不一定就得詞章華麗。還有如何解決好“急就章”與“入木三分”的矛盾,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在共性中彰顯個性。早年報紙上的“評論員”都不署名,現在某些報刊評論員還用統一筆名。與之不同,中國之聲觀察員不但署名而且要親自發聲。他們是在代表編輯部發言,但是聽眾又切切實實聽到一個個不同的口音以及不同的表達習慣(語氣語態),這是廣播評論的特點也是其魅力所在。事實上,中國之聲的觀察員們也是各顯神通,開展著良性的競爭。有人在評論中愛將自己擺進去,將心比心,使人有親切感。比如,針對現在利用批評來炒作的現象,觀察員在評論中說:“我就遇到過一個事情,到一個地方出差,跟當地的政府官員一起吃飯,一個官員知道我是做媒體評論的,是從事批評的,他跟我說,我們這邊7月份要策劃一個活動,等到新聞出來后,你能不能狠狠地‘批評我們一下。沒有批評好像就產生不了影響,批評了大家才知道這個活動。聽了這個話以后我真是悲從中來,原來很多時候批評不過成為了別人炒作的工具而已。”
有人擅長舉重若輕,在語言方面詼諧通俗,很能吸引聽眾。比如針對美國參議院通過人民幣匯率議案,中國之聲評論是這樣說的:“兩個法案,一個是花錢的來解決就業沒有通過,一個就是挑起匯率戰爭這個事。說貿易戰也好,匯率戰也罷,但有一個基本判斷,19世紀的時候,我們中國是唐僧,有胃口的沒胃口的都咬我們一口。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經過六十多年發展,追求的是和平崛起,我們也知道有些國家不希望我們強大。不管你沒事找事,還是以你有毛病為借口來咬我們——是不行的。”
堅持收聽中央電臺廣播40多年的《貴陽日報》資深記者余岸木對中國之聲改版后的署名新聞評論有如下評價:“深刻,客觀,有條理,新聞性、貼近性兼有,寥寥數語道出了問題所在和解決思路。”這固然有鼓勵的成分,但也能代表不少聽眾的看法。
中國之聲的署名新聞評論已經隨著電波“飛入尋常百姓家”,有了良好的基礎,但探索發展永無止境,前路即使石徑斜窄,也應抱有“遠上寒山”的意向和興致,因為“白云生處”也有人家,有人家就有我們的聽眾。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
(本文編輯:呂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