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
摘要:新媒體時代,廣播評論發展呈現出新特點,具體表現為:賦新聞以思想、評論速度加快、選題和形式日趨多樣化、評論員隊伍逐漸擴大、廣播元素更加鮮明等。新時期的廣播人也需要緊跟時代脈搏,推進廣播評論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廣播評論
評論是媒體對當前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和重大問題發議論、講道理,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政論文體,它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是反映和影響社會輿論、幫助受眾開辟認識真理道路的有效載體。新媒體時代,信息量空間無限擴大且信息傳播速度更快、節點更多、范圍更廣,在這種形勢下,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必須用信息承載理念,用評論提高品質,追求評論強臺,強化評論力量,把廣播打造成思想媒體,用深度提升影響力,這是新媒體時代廣播的責任擔當,也是應對競爭的取勝之道。①新媒體時代,廣播評論呈現出了與時俱進的新特點,評論速度加快,選題和形式日趨多樣化,評論員隊伍逐漸擴大,廣播元素也更加鮮明。新時期的廣播人也需要緊跟時代脈搏,推進廣播評論的創新發展。
賦新聞以思想,“評論強臺”觀念強化
廣播作為媒體就是要報道新聞、提供信息、引導輿論,“新聞立臺”是廣播媒體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每天面對著海量信息,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技術的發展,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也有了更多選擇,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體及其提供的內容出現了同質化傾向,信息已經不再是稀缺資源,而觀點卻可以獨樹一幟。對廣播來說,可以沒有獨家新聞,但不能沒有獨家觀點,也就是說,廣播要做思想媒體,強化新聞評論,以評論強臺,通過評論傳達一種思想力量。打造有思想的廣播,應該是廣播媒體所堅持的方向。
拿破侖曾經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劍,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劍更有力量。”作為媒體靈魂和旗幟的評論,可以讓新聞變得有思想。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的競爭已由信息之爭進入觀點之爭,在這種形勢下,廣播不僅要強調“新聞立臺”,更要強調“評論強臺”。廣播作為主流媒體,不僅要報道新聞、傳播信息,同時也必須提升信息解讀能力,不僅要第一時間報道新聞,而且要第一時間作出評論。
作為中國新聞廣播旗艦的中央電臺中國之聲,致力于打造“有思想的媒體”,從早間6點30分開始一直到午夜12點,全程擴大特約觀察員對新聞解讀和評論的時間、領域及融入樣態,主編加強與特約觀察員的溝通與策劃,保證了中國之聲的新聞觀點和評論信息量多、評說精彩、導向正確。以半小時為單元的《央廣新聞》,設立子欄目“第一評論”,即時解讀重大新聞,《央廣時評》貫穿中國之聲全天多檔新聞節目中,實現了新聞“隨進隨出”和即時解讀。評論解讀揭示出新聞的深刻內涵,新聞的思想性也更加突出。
追求評論強臺,打造思想廣播,在地方電臺也同樣受到重視。比如,杭州新聞廣播在堅持“新聞立臺”的同時,明確提出“評論強臺、觀點強臺”的辦臺理念,從2010年4月26日起,杭州電臺新聞廣播積聚杭州和北京、上海等地資深媒體人、大學教授、公務員、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等,建立了“新聞評論員專家智庫”,從早8點到晚8點,在每個整點推出兩分鐘的原創評論欄目《連線快評》,電話連線特約評論員,對新聞事件發表觀點和看法,《連線快評》緊跟在新聞資訊欄目后播出,實現了速遞新聞資訊、緊跟精彩觀點的目的,增加了新聞的厚重感與思想性。再如,深圳電臺打造“高、精、尖”水準的評論節目,特約了曹景行、梁文道、唐師曾等一批各領域評論專家,深圳電臺新聞頻率《898早新聞》開設“時事論壇”專欄,邀請時事評論員對熱點新聞進行即時點評,突出對新聞的評述和解讀。廣東電臺南粵之聲,依托鳳凰衛視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影響力和知名記者、評論員隊伍,把深圳、珠三角乃至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熱點焦點問題,及時深刻地反映在改版后的節目中,致力于打造中國媒體人的思想高地。有學者指出,評論是決定媒體高度、深度、品質和影響力的核心標志。在新媒體時代,“獨家新聞”已不可求,廣播必須堅持“評論強臺”,加強新聞評論,向深度進軍。
評論速度再提升,選題來源多樣化
評論作為一種新聞體裁,如同消息、通訊等體裁一樣,具有強烈的時效性。廣播較之紙媒的優勢之一是它的時效性,聲音單信號的傳播較之聲畫合一的電視,也有時效性的優勢。廣播評論具有比報紙評論和電視評論先天的時效優勢,而在新媒體時代,廣播評論時效性的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廣播可以在新聞事件發生后或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記者、主持人評述或專家連線等形式發表即時評論。同樣,在新媒體時代,廣播評論的選題來源更加廣泛,越來越多的話題進入到廣播評論的范疇,為受眾拓寬了視野,啟迪了思維。
中央電臺中國之聲作為中國第一新聞廣播頻率,改版后以耳目一新的面貌呈現在受眾面前,在增加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話語權報道的同時,通過第一時間的解讀、點評、追問,為人們打開了視野。以半小時為單元的《央廣新聞》,對事件發生發展進行同步報道,同時引入“第一評論”,連線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或評論員,對最新發生而又引起聽眾關注的新聞事件或話題進行即時解讀和評述。陜西電臺新聞廣播的評論節目《新聞新觀察》,每天選擇5到6條公眾關注的熱點新聞事件進行評說,節目采用直播形式,評論的時效性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評論速度提升的同時,廣播評論選題的來源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新聞評論的選題一般也稱為論題,規定著一篇評論的評論對象和論述范圍,選題是采制評論的“制高點”,從根本上決定著評論的成敗。有學者提出廣播評論選題的三個來源:一是黨和政府的重要會議、重要文件和重要領導人講話;二是近期出現的具有全局意義的典型事件;三是具有評論價值的焦點事件和社會現象。②以往的廣播評論,以對黨和政府方針政策進行解讀與評述的政治性選題居多,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接觸到的信息比以往更加廣泛,也需要媒體給予更多的信息解讀,因此,廣播評論的選題范圍也必然隨之擴展,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社會現象、社會熱點以及網上熱議熱評話題等都包括在內。
以中國之聲2011年11月22日全天輪盤播出的《央廣新聞》為例,評論中就涉及到了諸如校車安全、高校就業率、企業性別歧視、服務殘疾人理念、汽車業技術創新、餐飲業禁用一次性筷子、北方城市供暖等多方面的話題。對于地方電臺來講,其評論的選題更強調挖掘本地新聞資源,如杭州電臺《連線快評》的《探尋西湖邊環湖建筑,為何搖身變成高檔會所?》《杭城“最便宜處方”帶給我們的思索》《杭州房地產市場具有較強抗跌性》等選題突顯地域性和貼近性,更易為本地聽眾所喜聞樂聽。
評論形式多樣性,廣播元素更鮮明
廣播評論曾長期沿襲報紙評論的分類形式,如本臺評論、本臺評論員文章、本臺短評和編后話等,且大多是報紙評論的有聲版,廣播元素不夠鮮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播在個性化探索的過程中創造出了一些獨具特色的評論形式,如廣播談話、口頭評論和音響評論等,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廣播的特點。在新媒體時代,與“評論強臺”觀念強化的同時,廣播評論的形式也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呈現出了多樣性的特點,如新聞評論節目、廣播評論專欄、直播室討論、專家學者連線、記者現場述評、主持人點評、網友熱評、微博熱議等,廣播元素也更加鮮明地體現在各種形式的評論中。
傳統意義上的廣播談話是一種模擬日常談話的評論形式,由說話的一方借助中介,創造類似雙方交流語言環境的“類交流”,其實質在于以完全平等的態度和口吻面向聽眾說理論事。③目前的廣播談話類節目是對傳統廣播談話的突破,節目中由主持人與作為嘉賓的評論員或觀察員就某些話題展開討論,同時借助短信、網絡平臺,及時把聽眾對事件發表的看法和觀點反饋給嘉賓,通過展開討論或辯論來表達一種主流觀點,及時引導輿論。如中國之聲2011年11月24日的《央廣夜新聞》中,主持人就與兩位觀察員就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其中一個話題是“最心酸的無奈:孩子沒人帶,沒錢送幼兒園,女清潔工繩牽兒子上班引爆寒冬第一催淚彈,對這位媽媽您想說些什么?”一位觀察員最后評論指出:城鄉差別、流動人口、農民工子弟上學的問題,不僅是幼兒園,也是中小學教育的問題,改變需要一個過程,好心人的救助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政府有一定責任,但一味找政府不是唯一的解決形式,社會各界都需要伸出手去做一些工作。這一點評就起到了引導輿論的作用。
許多電臺都聘請了一些專家學者做特約評論員,并開辟了專門的評論節目或在新聞節目中開辟評論專欄,專家連線即時評論、記者述評和主持人點評等形式是口頭評論和音響評論的具體表現。如無錫新聞廣播《1161早新聞》節目的廣播評論就以三種形式體現:一是主持人在新聞串聯中加入點評,短小精悍,一語中的;二是記者就某些社會現象產生的不同觀點采制的錄音報道;三是記者或編輯針對時事焦點和社會熱點撰寫的評論文章,或精選其他媒體的精彩評論。再如哈爾濱電臺新聞頻率在全天整點新聞《新聞進行時》節目中開設“現場連線評論”及“主持人點評”環節,對現場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同步直播和評論。
不同于報紙評論的有聲版,新媒體時代廣播評論中的廣播元素非常鮮明,廣播利用電話連線可以充分發揮出快捷便利的優勢,連線快評正是發揮了廣播“快”的優勢,第一時間連線記者或評論員評述新聞傳達觀點,短小精悍、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評論為廣大聽眾接受和歡迎,這正是廣播評論的優勢。在《新聞縱橫》等評論節目中,音響評論得到了充分運用,當事人各方的話語及相關專家的評論以錄音形式呈現給聽眾,如針對2011年11月25日京東商城開始收取5元運費這一新聞,記者先后采訪了消費者、京東客服人員及其負責人,最后由互聯網評論人士做出點評:“更好的服務需支付更高的價格,電子商務免費低價時代漸行漸遠。”采訪對象的語言音響真實地呈現給聽眾,廣播元素得到了鮮明體現,使得廣播評論更似真實情境、更具震撼效果,新聞的感染力和厚重感也陡然增強。
評論員隊伍擴大,評論主體多元化
如果說新聞評論是媒體的靈魂與旗幟,那么作為評論創作者的評論員則是靈魂的指引者和旗幟的高舉者,評論員隊伍的建設關系到媒體的發展程度和其影響力的強弱。評論工作在廣播媒體的發展中曾一度被忽視,地方電臺缺少專門的評論員,宣傳報道需要配發評論時通常是轉讀報刊評論。新媒體時代,媒介競爭多元化,多數媒體的競爭策略由挖掘獨家新聞轉向挖掘獨家觀點,打造有思想的廣播已在業界形成共識。基于此,廣播評論得到了充分重視,作為評論主體的廣播評論員隊伍也在不斷擴大,專家學者、部門官員、資深媒體人等相繼加入,甚至包括一些市民代表也融入到評論隊伍中,評論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
目前,很多電臺自身的評論隊伍人員不足,評論水平不高,而廣播評論的內容涉及到各個領域和各個層次,單純依靠內部的評論隊伍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建立一支專兼職評論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廣播媒體既要立足自身的評論隊伍建設,努力培養本臺知名評論員,同時也要廣泛挖掘社會資源,建立多層次的評論隊伍,追求有深度、有價值、有說服力的觀點。
中央電臺中國之聲加強新聞評論力量,把該臺的部分資深編輯、記者、主持人充實到評論員隊伍中,同時聘請了50名觀察員,儲備了1800多名專家,以對重大事件與政策作出及時解讀,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擔任過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主講專家巴曙松研究員,曾任鳳凰衛視資訊臺副臺長兼言論部總監的曹景行,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教授等都被囊括在特約觀察員名單中。觀察員和評論員及時解讀新聞背景,評點新聞事件,極大提升了新聞的深度和廣度。
地方電臺方面亦是如此。深圳電臺新聞頻率一個明星級的專家庫正在組建中,曹景行、梁文道、閭丘露薇、阿丘、唐師曾等一批國際時事、社會、財經、體育、文化領域評論專家成為深圳電臺的特約評論員。杭州電臺評論員隊伍從最初的幾位資深媒體評論員逐步發展為由30多位社會各界人員組成的評論員隊伍,包括部分市民代表在內。寧波電臺擁有一支由不同層面組成的廣播評論員隊伍,聘任包括報社評論員、政府部門專家、高校教授、社會資深評論員等在內的特約評論員作為評論寫作的主體,以本臺新聞采編人員為主組成的評論員隊伍,同時吸納社會上評論寫作愛好者參與評論寫作。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呂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