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今天我們如何紀念清華

2012-04-29 18:20:13
湖南文學 2012年5期

清華百年,人們總會提起清華精神,或者總要把清華精神與北大傳統聯系起來,因為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清華與北大的歷史地位太重要了。但談論清華精神并比較北大傳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先要問一句,有沒有一以貫之的清華精神或者北大傳統?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近百年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不同的時代,清華、北大在這歷史中也隨時時代變化而發生變化,清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出的時代精神是不同的,如果單舉個別事例或者就某些個人特殊的歷史貢獻來說明清華精神,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符合一般的知識邏輯,如果說清華精神的核心是自由主義,那么何以解釋1966年“紅衛兵”這個稱呼產生在清華?何以解釋清華在1966年一度成為中國混亂政治的中心?如果說清華為中國的科技貢獻過重要的科學家,但同樣清華也曾經把最有才華的物理教授徐璋本送進了監獄,還有著名的右派黃萬里先生,一生在清華主流中都沒有獲得應有的尊敬。近年清華最為人稱道的是出了許多政治家,但我們想到中國民主化進程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時,我們不禁要問:清華出身的政治家的治國理想和政治智慧有多少是得之于清華精神?它和出身于其它中國大學的政治家有什么不同?北大傳統,也同樣面臨這樣的詰問。如果北大的傳統是自由主義,那么“文革”何以在北大發生?北大如何解釋林昭個人悲慘的命運?所以我們不能籠統談論清華精神或者北大傳統,而只能以清華在某一歷史時期主要體現出的某些精神側面,來大體分析當時何種風格或者何種做事的習慣在清華師生身上成為主導精神。清華有不同的歷史時期,北大也有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曾經的輝煌,也有不可回避的恥辱。

如果說有一種清華精神的話,我以為這個精神主要體現在舊清華身上,而新清華就其主導的教學風格與學風而言,和其它同時代中國大學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個區別主要指當普遍的政治氣候主導一切的時候,清華能夠特立獨行,而顯示其個性和風格,在新清華時代,我們很難看到這種氣質在清華作為整體精神風貌呈現出來,相反,在新清華的蔣南翔時代,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總能和現實政治達成平衡的清華,而不論這種政治是進步與否,學術自由,教授治校,這些曾經引為自豪的清華自由主義精神瞬間消失,“聽話,出活”成了一種新校風,把政治輔導員制度建立在大學里,這種新時代的創新,很難讓人再想起清華的自由主義精神。

舊清華和新清華的分界線在1952年,即中國高等教育院系調整以后。我們來回憶一下清華的歷史: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歷史和一個國家現代大學的發展是同步的。現代大學是一個現代國家起步時候必然要伴隨的文化事件和體制變革。沒有早期的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動力———人才資源會很貧乏。清華正好在中國近代向現代轉型中承擔了重要職能,這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一件幸運的事情。

清華大學原來叫“清華學堂”。清華的歷史通常要從1911年算起。實際上,她的歷史還要往前推3年。清華第一次往美國派留學生是1909年,派了47個人去。第二次是1900年,派了70個人去。第二屆學生里,有名的比較多,比如胡適、竺可楨、趙元任。1911年還派了一次,有63個人。沒在清華讀過書,但以“清華留美學務處”名義直接把學生放到美國去,在清華校史上只有這三屆。

1911年建立清華學堂,后來又改稱“清華學校”,到1928年建立國立清華大學前,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屬學部和外務部聯合管理。從一個人成長的經歷來說,從派出去留學到回來,基本要10年時間。胡適1910年到美國去,1917年回來就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發起新文化運動。1920年以后,清華放洋的學生就開始回國參與中國社會的變革。1949年前,中國政界、企業界、銀行、海關,還有文學、教育等行業,中國社會上層,基本以清華人為主。那時回來的清華教授待遇很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國家的感情很重,不回來服務是說不過去的。現在看來,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比如法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基礎,基本是在清華奠定的,自然科學就更不用說了。當時清華放洋有個比例,80%的人要學自然科學,大部分是工科,跟實用有關。20%學的是法律和政治。

拿清華錢出去的,我們稱為“庚款”留學生,因為 1900年是庚子年。義和團事件后,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中國給八國聯軍的賠款是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美國人得到的大約是2400萬兩。1906年,美國外交部和知識界的人士,他們對庚子賠款的總體評價是這筆錢要多了。當時中國駐美國的外務大臣梁誠,他也在美國朝野活動,希望能把這筆錢用特殊的方法處理,這個看法也影響了美國政界的一些要人。

1906年,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給當時美國的總統老羅斯福寫了封信,信的內容最早披露在一本名為《今日的中國和美國》的書里。這封信里,詹姆士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中國是一個正在發生變革的國家,如果哪一個國家能夠吸引正在變革的中國青年,那么這個國家以后在精神和商業上得到的回報將是巨大的。詹姆士觀察到,在1900年前后,中國人大部分到日本或歐洲留學。詹姆士看到這點就向老羅斯福建議,用庚子賠款,讓中國往美國派留學生。

1909年,中國外務部和美國就達成了協議,把美國應得的庚子賠款分39年時間退給中國,要求中國每年派100個學生到美國學習,然后再讓他們回國服務。有了這筆錢,才有了后來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

過去講清華大學的歷史時,有一個看法,認為這是美國文化侵略的一個產物,學術界現在不使用這個說法了。不論退還庚款的動機如何,從結果上說,至少對中國有兩大好處:第一,為中國現代化初期培養了大量人才;第二,傳播了現代文明理念。

今天我們紀念清華百年,更多是關注它的自由主義傳統。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清華有趣的現象很多。比如從文學上來說,好像有一種“北大開花,清華結果”的現象。新文化運動發軔于北大,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清華是最出作家的,比如聞一多、汪曾祺、曹禺、錢鐘書、王瑤、何其芳、李健吾等等,九葉詩派有七個是清華的。王瑤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學術上有一個清華傳統,叫做“清華學派”,這個事實提醒我們,觀察清華近100年的歷史,我們可以認為,清華確實是比較好地融合了中西學術傳統的典范。

我們已經紀念過北大的百年校慶,現在又要紀念清華,二十世紀中國現代化的道路,與中國現代大學的建立是分不開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清華,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我們可以想想,在逝去的歲月里,無論政治信仰如何,為中國現代化出過力的各種人士,有多少是由清華而來,又有多少是由清華而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偉業,武有孫立人,文有梁思成,可見一斑。胡適是由清華出來最后落腳北大的,在很大程度上,胡適的經歷有象征性,中西文化的最終融合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關鍵是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以怎樣的誠意來努力。清華的命運是坎坷的,但坎坷中又有清華的福氣,中國大學,在他們后半生的歷史中,很少有不改名換姓的,但清華沒有,她的校名沒有變來變去,沒有因為政治和其它的原因,讓一個美好的記憶從人們心中消失。特別讓人感慨的是,海峽兩岸如今都有一個清華大學,他們本來是一家。清華的路是不平坦的,她不僅有這邊的清華和那邊的清華之分,還有老清華和新清華之別,人們懷念清華,其實懷念的是那曾經消失的精神,用當年清華學生的概述:那是一種沉著、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種認真奮斗,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家精神;對事,它代表苦干實干,勤勞盡職;對人,它代表謙虛自律,容忍異見,互相合作的民主素質;對學術,就是陳寅恪寫在王國維紀念碑上的那種理念。老清華是綜合大學,新清華是工科大學,清華為綜合大學的歷史短,為工科大學的歷史長,這其中的甘苦,怕只有真正的清華人才品味得出來。

中國現代大學的歷史,如果非要用意識形態的邏輯去推斷和分析,是很難有清晰、連續歷史的,或者說一所大學后來的輝煌常常與他初期建立的歷史是背反的,我們只能尊重歷史。清華大學的建立是美國文化影響中國的一個典型事例,作為一個歷史存在,它有曲折的命運,但無論我們怎么評價,美國在清華大學建立中起的作用,它的優點勝過缺點是一個基本判斷,舊清華的這個底色是它的校風和學術形成的基本前提,如果說舊清華有所謂清華精神的話,我以為用通俗的說法說是當時清華師生中的一句流行語,這句話我是從已故作家鐘道新那里聽來的,鐘道新是聽他父親說的。鐘道新從小在清華長大,他的父親鐘士鏌先生是清華教授,一度做過新清華的副校長。這句話是:要在清華混,你爬也得爬到美國去。這句俗語,可以理解為清華的美國化程度,也可以理解為對自由和民主精神的追求,用王浩描述當年在西南聯的感受時的話,就是當時大家做人做事有一種暗合西方傳統的習慣,即開誠布公多于陰謀詭計。用胡適的話說,就是: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取個人的自由,就是爭取國家的自由;爭取個人的人格,就是爭取國家的國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用陳寅恪的話說,清華精神就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清華精神體現在教授身上就是:1936年,當北平警察來清華抓學生的時候,學生姚依林愿意躲進教授馮友蘭家,而馮友蘭敢于保護自己的學生。馮友蘭在《三松堂自序》中有這樣的回憶。

清華有自己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但并不是每個時期的清華都體現出了“厚德載物”的氣質,我們說清華精神,在舊清華似乎可以看到這種精神的體現,在西南聯大時期,這種精神也得到了延續。比如教育部規定用統一教材,西南聯大的教授就上書教育部反抗,認為學校長期積累,自有傳統,不易輕易改變。教育部要求擔任院長以上的教授都加入國民黨,法商學院院長陳序經就敢說,如果非要入黨,我就不做這個院長。什么是清華精神?此之謂也。

1952年院系調整以后,清華大學成了一所工科類大學。1949年前,清華大學是嚴格按照西方大學標準建立的。為什么1952年院系調整要把清華大學拆開,完全搞成工科大學?現在有兩種說法,有一種說法可以找到史料,有一種是推測。可以找到史料的說法是,院系調整主要的動機是向蘇聯學習,所以學制上要向蘇聯靠近,當時中國的工業化要快速啟動,中國沒有那么多人才,所以要把清華大學的一些系分出去辦大學,速成人才。后來還有一種推測,把清華拆開的動議,可能是考慮到清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過于集中,清華受美國影響很重。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國和美國交惡,清華是中國知識分子受美國影響的大本營,對新意識形態的穩固不利。這個推測在邏輯上說不無道理,但現在還找不到文獻來支持這個判斷,但把完整的綜合性大學變成工科大學,無疑是一個退步。

1952年以后,清華的自由主義傳統消失了。如果說北大的自由主義傳統更有中國本土特色,是一種混合了中國傳統士大夫與西方自由主義的氣質,那么清華的自由主義傳統則更多美國色彩,是一種更為純粹的自由主義。不論清華還是北大,它的自由主義傳統其實都已遠去,今天稍有一點余緒,大概也只在民間了。

怎樣理解舒蕪

舒蕪先生去世了,他的一生算是劃上了句號。怎樣理解舒蕪?在他生前是一個問題,在他死后依然是一個問題,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生,在學術和政治之間糾纏,在理想和事實沖突中選擇,給中國知識分子史的研究留下了許多懸念。

怎樣理解舒蕪?其實有一個困境。如果理解和寬恕舒蕪?我們如何面對胡風事件中的所有受害者?如果不原諒舒蕪,把胡風事件的原始推動力歸結到舒蕪這里,對中國當代歷史似乎又缺少“了解之同情”。用林賢治的話說,胡風事件是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這個概括有相當的說服力。因為在胡風事件中,的確映現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特別是在精神方面。個人精神世界和現實的沖突何以會導致中國知識分子的現實悲劇,我們可能還是要向歷史深處去追索。

在舒蕪個人,面臨的是如何真實還原當時歷史處境中的現實選擇動力?直面精神世界與當時現實選擇的高度認同。因為自己是歷史悲劇中的主要角色,和盤托出真實的歷史細節和敞開自己當時的內心世界是最重要的,這一點舒蕪生前做過極大努力,他在《回歸五四》的后序中,對自己當年的選擇有相當的剖析,人們理解不理解是一回事,舒蕪有沒有這樣的自覺又是一回事,在真實的歷史悲劇中,有些歷史責任并不是他個人的失誤所能承擔的,舒蕪對歷史的責任是要講出自己當時真實的內心選擇,其它就只有等待歷史的評判了。

在胡風事件的受害者一面,他們對舒蕪當年的選擇怎樣憤怒都有道理,對舒蕪個人品格做什么樣的分析都不過分,他們有不寬恕的理由,受害者在這方面不受譴責。事實上在胡風事件的受害者中,真正原諒舒蕪的人極少。

胡風事件的發生,有相當復雜的歷史原因,目前我們還不可能看到關于這一歷史事件的原始檔案,雖然歷史研究者在努力追索歷史真相,但史料的局限使歷史研究者的理解和判斷力受到影響。舒蕪個人的回憶,其它相關當事人的回憶也很難完整呈現真實歷史。由于胡風事件完全是一個政治事件,而政治事件一般存在完整的決策過程和文獻狀態,所以只有當歷史檔案完全解密后,人們對胡風事件的理解和判斷才會更為深刻,這可能是未來歷史學家的責任了。

我們現在理解舒蕪,其實主要是在精神層面。1997年,我在當時出版的《新文學史料》上讀到舒蕪的《回歸五四》后序,曾寫過一篇《舒蕪,回到起點》的短文,因為舒蕪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有強烈的“五四情結”,追求個人自由和科學民主是那一代人的基本氣質,也是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整個精神世界。我在那篇短文中曾說:“如果這個時期恰有一種以反抗專制為特色的學說盛行,具有自由主義氣質的青年人是很容易產生共鳴的,就是說具有那種思考傾向的青年,特別容易為某種思潮中表層的反專制所吸引,而看不清那種思潮本身所具有的無可擺脫的專制傾向,這不是舒蕪本人的過錯,而是那一個時代青年人的普遍特點,或者說青年人并沒有錯,他們本來就是以反專制的精神投入社會運動的,至于他們曾信仰過的思想后來變成什么,當時他們不會知曉。”

我把這篇短文曾寄給舒蕪先生,他表示認同。1997年12月21日,他在給我的信中曾對自己早年的道路有這樣的說明:

關于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后序》中曾說了始于姚一圻表兄,其實更強大的影響是,我們方家也有一束火種,這時擲到我們當中,立刻發了燃燒。我的堂兄方琦德、方坷德,他們是雙胞兄弟,抗戰前琦德就讀于清華大學英文系,坷德就讀于清華大學社會學系都是地下黨的領導成員,是“一二九”運動領導骨干。抗戰發生時,他們大學畢業,回到故鄉安慶。他們的同胞幾個弟弟,也早就受了他們的影響,成為南京的學生運動中的骨干。抗戰發生,他們這一束火種回到安徽,首先影響了我們幾個堂兄弟姊妹和表兄弟姊妹,乃至整個安徽省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展開,方琦德、方坷德都起了很大作用。更進而影響到上一輩,我的九姑方令孺,原是新月派女詩人,也受了我們的推動,方琦德后來成了她的女婿,更給她以影響,宗族中有這一束火種,影響是巨大的。方令孺以早期留美學生,新月派女詩人,解放后不久(約在五十年代中期)入黨,毛澤東到上海點名接見的少數幾個學者之一,周恩來更多是“方大姐”之稱不去口,社會上或者不解其故,我們家族中是了解的。方琦德文革初病逝,時為浙江省政府秘書長。方珂德,文革初病逝,時為昆明師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其弟方璞德,改名楊永直,文革后病逝,離休前為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其弟方和璧,改為何均,文革前為中共中央辦公廳綜合組組長,文革后為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現尚在北京。大弟方綰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名演員,已逝(他們是一母所生兄弟,故可稱為一束火種)。這些《后序》中當然不能詳說,這里只是為了補充說明我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經過……

我當時分析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歷史選擇,比較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年齡,二是早期的教育背景。我的理解是年齡與接受某種思想有關,而早期教育背景是獲得知識和形成穩定思想基礎的主要來源。我對舒蕪經歷的分析,注意到他在青年時期并沒有進入中國當時的名牌大學,所以自由主義的精神氣質沒有建立起來,我曾把他和殷海光做過一個簡單比較。但舒蕪先生不同意我的分析,他認為中國當時并沒有什么成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群體,并對我們后來推崇的一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做出了批評,他在信中說:

假設我進了名牌大學,會受自由主義影響,似乎不一定。證據就在方琦德,方琦德就是抗戰前清華大學畢業生,方璞德(楊永直)抗戰期間讀復旦大學。方和璧(何均)讀重慶大學,是馬寅初的學生。我的表姐,方令孺的長女陳慶紋,后改名李伯悌,西南聯大畢業,地下黨員,精通英文,解放后長期任英文雜志《中國建設》主編,已故。我的另一個堂弟方復,抗戰期間入西南聯大,抗戰后讀清華大學建筑系,地下黨,沈崇事件時發起推動北京學生抗暴大游行的幾個決策人之一,古建筑專家,現尚在北京,此外,曾卓、綠原、冀坊、鄒荻帆、方重、抗戰期間都是名牌大學學生,都是馬克思主義者。那時大學生中,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甚大,地下黨影響甚大,太精確的統計當然沒有,大概可以說,凡是品學兼優而又比較關心現實的學生,都易于左傾,都是國民黨特務注意監視的對象,有一份報導特務學生如何發現可疑對象的小冊子上就列有這么一條。有些后來被說成(也自己說成)超然物外的人,其實未必是。

舒蕪先生在信中,主要批評了汪曾祺先生、馮友蘭先生、賀麟先生、顧頡剛先生,認為他們當時并不超然物外。他說:

馮友蘭先生抗戰期間也并不超然,他講“應帝王”,學術界皆知其意之所向,蔣介石對之優禮有加,常請吃飯。請他到中央訓練團講學,那可不是一般學者有資格去講的,因為學員都是文武大臣大官大將。賀麟先生更不超然,蔣介石提倡什么“力行哲學”,很淺陋的一種法西斯哲學,學術界只有賀麟先生一人為之叫好,乃為蔣介石所賞,請他到中央政校講“三民主義辯證法”,此為我所親見親知。重慶民主呼聲正高之時,錢穆先生出來,大講什么中國的宰相制才是最民主制度。當時我們眼中所見,并沒有什么完整的自由主義陣容,只見一些一向“自由”的先生們紛紛向蔣政權靠攏而已……

舒蕪先生在給我的信中還提到他早年的一篇雜文《“學術良心”》中的一段話,他說:“今天的‘學者群中,一片都是崩潰傾頹的丑態:‘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于是,或上萬言書,或上‘美新之歌頌,或奔走于權門,或鉆營于狗洞;或見‘某某‘某公而屈節卑躬,或聞‘禮賢下士而勃然心動;或以成就之類為橋梁而過河拆橋,或視‘遺稿之類如財產而謀財害命:凡此豈皆其天性之所使然?亦自有感于那些‘學術在現實中之無用,而失去了自信而已。”

可見舒蕪早年對中國知識界的評價,他在精神世界里,還正在成長,“反抗”是青年在成長時期的主要特征,單純的“反抗”是青年的優秀品質,但短處是不能看到事物的復雜性,或者說在同一件事情上,只被“反抗”所吸引。舒蕪在信中還講了一段臺靜農的故事:

我雖未進大學,卻早早混入大學教師之中,乃能多知其內幕,多知其隱事,為或者比當學生的身份所見者更多。我雖未教過名牌大學,但接觸過一些也非不知名的學者,例如臺靜農先生,他是反國民黨的,但思想上不能說是馬克思主義者,倒是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可是他對于一切一向標榜“自由”而實際上向蔣政權靠攏的學者,就極其鄙視,他告訴我,胡適如何與親日派政客一起搞“低調俱樂部”,反對抗戰。重慶時期有一大丑事:有一群黨棍子向蔣政權獻九鼎,鼎式設計出于著名學者馬衡,銘文則是顧頡剛所撰(顧命其一個學生代撰),其中有“允文治武,乃神乃圣”等肉麻的頌皇帝之語。臺先生一向溫文雅靜,惡言不出于口,卻氣得寫道:什么乃神乃圣,媽的x喲!“臺先生一例,可見當時若真正堅持自由主義思想者,大抵左傾,他們對于標榜”自由“的學者墮落,是極其鄙視的,羞于為伍的。

舒蕪信中所提到的這些事實來源,還屬他的早年記憶,在事實來源的準確程度上并不完全準確,在判斷上也多受制于當時的主要宣傳,而青年舒蕪的這個歷史記憶伴隨了他一生。1949年后,舒蕪還不到30歲,他的精神世界里本來對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存有陳見,而且從年齡判斷,還沒有完全度過“反抗”期,他坦言:

正由于多數”自由“學者的墮落頹唐,他們解放后,就經不起思想改造的壓力。顧頡剛先生思想改造中自稱”一向抗上“,批評者問道:“請問顧先生,為九鼎作銘文獻蔣介石,是怎樣的抗上?”這一問就鎮住了他。其它名牌學者,歷史上多有這類經不起一問的事情。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另一種悲劇。現在大家艷稱的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那是極少的特例,不足以構成自由主義的陣容,而且聞、朱也日益左傾了。

對于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思想,處在“反抗”期的舒蕪并不能接受,他說:

關鍵還是在于,中國三十年代以至四十年代,先天不足的自由主義為何站不穩,吸不住人。我早就讀過《胡適文存》,讀過梁實秋的論文集《浪漫的與古典的》,但是眼看著胡適為侯門上賓,安富尊榮,而馬克思主義者處于被禁、被囚、被殺的地位,誰能不堅信后者處于道義上的優勢地位呢?這種道義上的優勢,在一個民窮財盡的社會中(其體系的完整、系統工程、又有理論上的大吸引力),生死存亡的國運中,有極大的吸引力。布爾什維克是在“茫茫的西伯利亞,俄羅斯受難者的墳”的光圈背景上,吸引了全世界的知識分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吸引力,是雨花臺、龍華、白公館、渣滓洞所折射出來的。自由主義在中國則沒有這樣的好背景,當時我們即使傾服胡適,可是一想到“好向侯門賣廉恥,五千一擲未為喜”的背景,也只有委而去之了……

胡風事件發生時,舒蕪37歲,已開始進入中國文化和學術界的主流學者行列中,作為一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他沒有自覺意識到早年思想中的“反抗”精神何以會在極短時間內轉化成另外一種投向權貴的選擇。這種精神深處的矛盾,舒蕪自己沒有解決,他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也沒有解決,早年對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行為的極端鄙視,何以很快也會成為自己的行為?

文壇學界還是要有點掌故

中國當代文學界、學術界為什么給人了無趣味的感覺?一個簡單的判斷是中國當代文學、學術界有生活,卻沒有掌故。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接觸中國當代文壇,所知中國當代文壇、學界趣事相當多,但中國當代文壇沒有掌故,我們不敢觸及一點個人生活。比如一個著名女作家和一個知名男作家間的婚外情,文壇可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這個掌故不進入文字,這就是中國當代文學最大的短處,古典文學不是這樣,我們只要看看大量的筆記和詩話就可以明白,中國現代文學也不是這樣,我們只要舉出徐志摩、林徽因以及張愛玲的例子即可。文壇、學界有它自己的生活趣味和情調,一本正經是1949年后的狀態,連延安時期都不是這樣。今天的中國文壇、學界為什么不好玩?因為我們沒有面對真實生活的勇氣,不要說老百姓的生活了,就是作家學者們自己的生活,我們也不敢面對,文壇學界沒有掌故,就是一個死的文壇,一點活氣沒有。晚清民國間,筆記掌故極盛,其實是社會生活豐富的表現,也是自由開放心態的結果。今天中國文學、學術水平都很低,有個人的原因,但關鍵是整個社會沒有生氣,沒有自由蓬勃的活力。

最近讀《安持人物瑣憶》,感覺非常有興趣,這些文章,我在陸灝時代的《萬象》雜志上多數看過,但集中再讀一次,還是感覺生氣盎然,這就是掌故的好處。這本書,我看可以成為中國現代掌故的經典,它是一本有生命力的書,因為它寫出了一個時代真實的文人生活,遠比我們讀文學史要豐富得多,學習文學,可以不讀文學史,但不能不讀文壇掌故,不能不熟悉文壇掌故。

最近見到幾位老朋友,都說起這本書,感覺都好,后來看陳丹青在廣州的一個演講,也提到這本書,認為極好。但也有一些朋友,懷疑本書的真實性。我和他們說,不準確處難免,但絕對是真實的,以我個人對中國現代文史掌故的粗淺了解,陳巨來提到的多數掌故,我還可以從另外渠道再尋出來,可見至少是一種真實的傳說,由此也可以見出本書絕不是信口開河,我舉一個潘伯鷹的例子說明。

陳巨來記當時上海十大狂人,其中有潘伯鷹。當然,文壇掌故,要找一些有趣的事來說。陳巨來道及潘伯鷹新婚妻子:“見其妻張夫人,貌亦楚楚,而風騷特甚。余領會潘得病所在矣……”另外還說到潘伯鷹簽名的方式等等。潘伯鷹1957年出版《黃庭堅詩選》,曾送給廈門大學李拓之一本,我在舊書攤購得,有潘伯鷹的簽名,確實如陳巨來所說,題名的風格非常獨特,其中還有幾處校改,都是同行專家才看得出的錯訛處,以后如果再版,我愿意將此書送給出版社參校。這個黃庭堅詩集的選注,可以和錢鍾書《宋詩選注》相比,文字生動有趣,又有見識。陳巨來提到潘伯鷹的再婚妻子,我們可以看吳宓的日記,也可以看《吳宓詩集》,再與陳聲聰《兼于閣雜著》中對潘伯鷹的回憶對讀,足證陳巨來記憶之好。

《吳宓詩集》中有一首《賀潘伯鷹張荷君女士新婚》:“十年相望后先行,人海文林共此生。憐我滋蘭終玉碎,喜君織芰訂鷗盟。同心伉儷綢繆樂,兩戒河山去住情。書法詩篇名世久,虞初鴻著盼完成。”(見該書第500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詩寫在1958年12月5日。吳宓早年和潘伯鷹交往很密,他主編《大公報》文學副刊時,曾盛贊潘伯鷹的一部小說《人海微瀾》。《吳宓詩話》中對潘伯鷹更是推崇,可惜中國現代文學界對潘伯鷹早年的小說創作還少有深入研究,倒是舊書界對他早年的幾本小說極為重視,網上一本線裝的《蹇安五記》要賣到幾千塊一本。

好文學史不如壞掌故書,雖然此言不可完全當真,但掌故的生命力一般比文學史長,卻是事實。晚清民國,中國文學史著作不可勝數,但再版的極少,而晚清民國掌故筆記,稍有名聲的,基本都重印過,而且是過幾年就再版,我常常想,與其寫大而無當的所謂學術著作,還不如留心文壇學界的掌故呢!

錢鍾書與郭沫若

研究錢鍾書的人,現在還沒有特別注意到他和郭沫若的關系,一是因為直接的材料極難見到,二是間接的材料需要解釋,在事實上不容易令人信服。因為凡解釋出的事實,必有解釋者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在其中,而見仁見智是學術研究的常態。

關于錢鍾書和郭沫若的關系,我有自己的一點理解。我曾注意過錢鍾書和魯迅的關系,也是取這種間接理解方式,不一定處處坐實,但在整體判斷上,對于理解他們的關系還不能說完全沒有幫助。我過去對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真實處境,有一個基本判斷,就是壓力下為尋求自保,寫文章批判別人極為常見,在知名知識分子中,陳寅恪和錢鍾書是我常提到的反例。但后來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材料,是綠原有一個回憶,說在批判胡風運動中,錢鍾書也寫了文章,還是在《人民日報》上,但綠原因為記憶原因,沒有給出原文出處,提示這個材料的人也沒有給出。現在《人民日報》有電子版,如果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想來不是太難,我沒有使用過電子版的《人民日報》,不知綠原的回憶是否有誤?但在一般批判胡風的材料中,我確實沒有看到過錢鍾書的文章,這方面的材料我有相當的搜集,包括一些當時地方上編輯的批判胡風的材料。

我曾引過傅璇宗先生在《緬懷錢鍾書先生》一文中回憶的事實。1984年,傅璇宗先生出版《李德裕年譜》后,給錢鍾書送去一本。錢鍾書對傅璇宗先生說:“拙著四二八頁借大著增重,又四一六頁稱呂誠之丈遺著,道及時賢,惟此兩處。”(王培元等編《文化昆侖———錢鍾書其人其文》第81頁,人民文學出版,1999),錢鍾書在新版《談藝錄》中提到了傅璇宗的《黃庭堅與江西詩派研究資料匯編》和呂思勉的《讀史札記》。從錢鍾書“道及時賢,惟此兩處”,可以理解為是他對中國當代學者的一個態度,后來有人指出錢鍾書提到的“時賢”,事實上并不止這兩處,但再多出來,也不影響我們理解錢鍾書對當代中國學者的基本判斷。《容安館札記》中有沒有提到過郭沫若?我沒有細查,因為原書是手跡影印,一般的查閱很難發現,大連范旭侖先生專研此書,希望他以后能在這方面有所發現,或者他已有發現而我還沒有見到。

錢鍾書1949年后和郭沫若在同一單位供職,郭沫若是科學院院長,錢鍾書是科學院屬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以郭沫若當時的社會聲望,錢鍾書注意郭沫若的言行,在邏輯上,應當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很少發現錢鍾書對他的直接評價。

1979年,錢鍾書訪問美國,曾見到夏志清。夏志清在《重會錢鍾書紀實》中有一個細節,夏志清奇怪,郭沫若“為什么要寫貶杜揚李的書?”錢鍾書回答:“毛澤東讀唐詩,最愛‘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反不喜‘人民詩人杜甫,郭沫若就聽從圣旨寫了此書。”(《錢鍾書研究》第2輯第310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后來雖然有人指出,郭沫若寫《李白與杜甫》是他早年的學術趣味,并不一定是投別人所好,但這個判斷即使成立,也改變不了錢鍾書對郭沫若的評價,而錢鍾書的這個態度,可能并不是1949年后才產生的。

我們來看《《圍城》第七章中的一個細節描寫:“何況汪處厚雖然做官,骨子里只是個文人,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殯儀館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會向一年、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陳死人身上生發。‘周年逝世紀念和‘三百年祭,一樣的好題目。”(《圍城》第23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這段文字最見錢鍾書諷刺風格,如果說其它文字還算一般敘述,我們不大可能索引出具體所指,但這個“三百年祭”,顯然是指郭沫若的名文《甲申三百年祭》,因為“三百年”并非約定成說,錢鍾書不用“二百年、四百年、五百年”,特別用了“三百年祭”,一定略有深意,至少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妄斷錢鍾書的心理,這個理解在學術上也可以成立,因為巧合也是寫作時記憶的反映。

《圍城》寫于1946年,而《甲申三百年祭》寫于1944年,在重慶《新華日報》連載四天,受到毛澤東的高度重視,他曾在給郭沫若的信中說,“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此文在延安和當時共產黨控制地區大量發行。《圍城》的敘事,凡具體事件、書名及當時風尚,皆有真實所指,而這個諷刺,也可以理解為是錢鍾書對一篇名文的態度,其中可能包含了他對文章作者人格和學術的評價,不知這個理解有無道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香蕉| 久久久黄色片| 美女被操91视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毛片卡一卡二|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无码丝袜人妻|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任我操在线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久久综合色视频| 国产夜色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欧美午夜一区|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亚洲一级色|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中文|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亚洲成肉网|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免费在线观看av| 国产成人毛片|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亚洲乱强伦|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91热爆在线| 亚洲二区视频|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欧美日韩动态图|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中文字幕色在线|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19p|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