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
在我們蔚藍色的星球上,存在著許多神奇的自然地理謎團,其中有些原因已經被人破譯,但有些仍然處于未知的神秘狀態中,等待人們進一步去探索……
定時沸騰的魔泉
在冰島,到處有間歇泉,最大的位于島的西南角,名為斯丘古泉。“斯丘古”在冰島語中意為“翻滾”。斯丘古噴泉像受人控制一樣,每隔一定時間,便向空中噴出高達22米的沸騰水柱。幾秒鐘后,響起一陣蒸氣嘶鳴聲,噴泉便停歇下來,水面重歸平靜,上面籠罩著一團蒸氣。不久,水面又開始起伏,顯示另一次噴發快要出現,然后水面起伏加快,中間鼓起冒出氣泡。隨著氣泡突然爆裂,水柱再次噴出。
斯丘古泉位于冰島惠特河旁的地熱區,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以東80公里。這個地區有許多熱水蒸氣池和熱泥漿池,大噴泉也在這里,此泉是噴發力最強的間歇泉。
大噴泉是世界知名的溫泉,泉水噴射高度曾達70米。1810年時,此泉每隔半小時噴射一次。5年之后,泉水噴射間隔的時間延長到6小時;到1916年,噴射完全停止。1935年,把泉眼上的水排掉一些后,又恢復每半小時噴射一次。
那么,間歇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由于冰島位于中大西洋海嶺上,正好處于兩塊巨大地殼板塊分離之處。這里地殼薄弱,地下的熔巖就涌上來,加熱了地下水,熱水若不受阻礙,就會升到地表,形成翻滾的溫泉或者熱泥漿池。然而,如果有一部分水困在含水巖石的孔隙,會加熱到更高的溫度,形成間歇泉。
起初,水因受壓而不能沸騰,隨著溫度升到超過正常沸點6℃時,過熱的水開始沸騰,蒸氣壓力越來越強,令泉眼上的水冒泡鼓起,這樣降低了里面的壓力,使更多的水沸騰。最后,過熱的蒸氣把熱水柱噴射出來,就像從大炮射出一樣,接著水又開始在受熱的巖石孔隙中積聚,整個過程再次重復。
從1900年開始,冰島人就有效利用地下熱能,供工業、農業和家庭之用。到1942年,他們建成了巨大的管網系統和泵站,將天然熱水輸送到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各區的巨大儲水罐里。現在,冰島的大多數家庭都由這一系統供應熱水。在其他地區,工程師把冷水用泵輸入地下,由火山岸加熱后,供居民使用。
“赤道巨足”橫跨地球赤道線
基多是赤道之國厄瓜多爾的首都,也是世界上距離赤道最近的城市。赤道線從基多城北22公里的加拉加利鎮貫穿經過。厄瓜多爾在歷史上是印加帝國的一部分,古代印加人很早就知道把地球一分為二的赤道線,他們管它叫“太陽之路”,把基多稱作“地球中心”。
印加人在加拉加利鎮上建造了一座圓形無頂的太陽觀察臺,在旁邊筑起了太陽神廟。這里有一個人們平時難以看到的奇特景觀:“赤道巨足”。
一塊巨大的巖石恰如一只燒鑄而成的巨足,不偏不倚恰好踩在地球的平分線上。
但是這種奇特現象只有在高空中才能俯視到,人在地面上由于地球呈球形,地形呈傾斜狀態,無法看到。
那么,上述奇觀是怎么出現的呢?一種觀點認為那里地處赤道,地殼活動頻繁,完全有可能是在哪一次火山爆發后噴出的巖漿,在硬化過程中湊巧形成了這一奇異形狀,也就是說這是大自然的杰作。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花崗巖石經過長年累月風化、侵蝕,從而造成了現在這一奇特的地貌。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是古代印第安人在已有的自然形狀上再創造,加工、雕刻成目前的模樣,目的是為了做出標記,讓人們知道這里就是地球的平分線。
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了“赤道巨足”,目前還無法確定,只有等待后人的進一步研究了。
會“唱歌”的西奈沙漠
相傳,在西奈半島(連接非洲和亞洲的三角形半島)某處有一所寺院被龐大的沙丘掩埋,但寺院的群鐘依舊發出悠長的音調。起初,聽到的聲音有如豎琴弦線被微風吹動時發出的一樣。但在沙層下瀉速度增加、移動加劇后,發出的聲音就比較像一根濕手指在玻璃上擦劃所產生的聲音。崩瀉的沙層到達山腳時,回響有如遠處的雷聲,使游客所坐的巖石也震動起來。
約200年前,許多歐洲人到西奈山朝圣后,似乎都證實他們曾在沙漠某處,聽見悠長穩定的鐘聲。這種聲音,好像是阿拉伯僧侶拿來作鐘用的懸吊金屬棒,被不斷急促敲擊一樣。但聽見聲音的地方,卻杳無人煙。
1940年,英國物理學家巴格諾爾德開始調查鳴沙現象。他發現,鳴沙通常在兩種地點發生——海岸上、沙漠沙丘和沙灘的滑落面(或背風坡)上。只要在上層的干沙上迅速擾動,譬如在沙上走動、用手掌掃過或用一根棒垂直插進去等動作,都能發出聲音。
他發現用上述方法去擾動沙漠上的沙,所發出的聲音頻率較低。但是沙漠的沙在向下崩瀉時,表面速度足以使它發出清晰可聞的嗡嗡聲,甚至更高的音調,這要視崩瀉的速度而定。
鳴沙究竟為什么會具有發聲的特性呢?科學家們說,如要產生任何聲音,兩層或多層沙之間必須有切力運動。如果沙層單薄而又無邊限,只有斜敲,才能發出聲音。不過,這種現象究竟怎樣發生,依舊是個謎。
通向大海的四萬個臺階
愛爾蘭北部海岸的一個海角,數以萬計的多角形樁柱拼在一起成蜂巢狀,構成一道獨一無二的階梯,直伸入海。
單看砌道的規模,已令人想到這定然出自超人之手。從高空下望,它確實像沿著275公里長的海岸,由人工砌筑出來的道路,而且還往北延伸150米,進入大西洋。
大部分的樁柱都高達6米,有些地方的樁柱還要高一倍多。構成這條路的樁柱數目更是驚人:約有4萬根玄武巖樁柱,全都是形成規則的多角形,大部分是六角形,而且還緊密地拼合在一起,要插把刀子進去也很難。
關于這條砌道是怎樣形成的,有過多種理論解釋。有人認為是石化了的竹林,或是海水中的礦物沉積所致。今天,大部分地質學家都認為源自火山活動。約在5000萬年前,愛爾蘭北部和蘇格蘭西部的火山活動開始活躍,地殼上不時出現火山口,涌出的熔巖流遍周圍,熔巖冷卻后硬化,但在火山新爆發之后,另一層熔巖又覆蓋在上面。經過千萬年冷卻和收縮的持續,便形成了直立的樁柱。
而且,由于海洋千萬年來侵蝕堅硬的玄武巖柱,造成今天樁柱高低不一。冷卻的速度也對石柱的顏色有影響。石內的熱能漸漸散失后,石頭便氧化,顏色由紅轉褐,再轉為灰色,最后成為黑色。
這條砌道給世世代代的藝術家和作家帶來不少創作靈感,被贊頌為“造化的祭臺與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