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瑢
《曇花夢》是新中國第一部真實描寫國民黨警探的奇書。真實的案件,寫實的手法,案情撲朔迷離,環環相扣,被知名人士評為描寫國民黨的《官場現形記》。
我一般不太關注報刊連載。然而在2002至2003年,我曾經被報紙上的長篇小說連載所吸引,以至于八年過去了,多少舊報刊、舊資料都處理干凈,可家中仍珍藏著幾十份泛黃的舊報紙,因為上面連載著香港女作家陳娟撰寫的長篇小說——《曇花夢》。
曇花夢的書名,作者取意于成語曇花一現,直譯可謂短暫的夢幻,本人認為作者在暗喻蔣家王朝終究復滅的必然命運,可以說,是蔣家王朝的一曲挽歌。
經過歲月的沖刷和時間的洗禮,留在記憶中的,無疑是璀璨的金子。《曇花夢》一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作者深厚的國學功底和靈活瀟灑駕馭文字的能力;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優美準確到位的描寫高人一籌。她塑造的年輕英俊、風流倜儻的警察刑事科長程慈航,極富立體感。三位絕色聰慧的女子李麗蘭、馬梅影、花錦芳,一個個嬌俏多姿,秀色可餐,惹人愛憐,其美艷動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令我驚嘆不已。
2010年5月25日,榴花紅似火,江水綠如藍,我應邀參加全國第二屆中山圖書獎頒獎大會,來到人間天堂蘇州。這次會議最大的收獲,是我見到了香港女作家陳娟女士。
陳娟,原名陳秀娟,醫學博士,1942年出生于福州長樂市,1964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分配到長樂中學當語文教師達17年,1981年在香港定居。現任中華文化促進總會副理事長,《香港文學報》副總編,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曇花夢》、中短篇小說集《香港女人》、散文集《陳娟文集》等。
初次見面,陳娟大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淳樸親切,面如滿月的臉上,掛著和藹的微笑,一雙大眼睛真誠且有神采。
上世紀80年代,52萬字的《曇花夢》蜚聲大陸文壇,報刊轉載、出版、拍成電視劇,曾牽動過華夏大地百萬讀者的心。
《曇花夢》的故事來源于她的父親陳和友的親身經歷。其父畢業于重慶中美刑事警官學校,后任國民黨南京警廳刑事科科長。他初出茅廬,意氣風發,親手屢破奇案要案20多個,名振大江南北,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其父經常向親友們繪聲繪色講述破案故事,陳娟耳濡目染。因為這些案件往往和當時國民黨寧滬官場爭斗、官商勾結、官賊相通、官匪同流密切關聯。為真實反映那段歷史,也為了紀念解放后歷經運動大難不死的慈父,她于1972年動筆構思《曇花夢》。
該書是新中國第一部真實描寫國民黨警探的奇書:秦淮河畔,美國公使馬歇爾汽車被盜,加拿大使館失竊,玄武湖桃色命案,清涼山歌女受辱,采花蜂淫窟縱欲,玉面狼情場騙奸,參議員販毒金陵,癡情女魂斷秦淮……真實的案件,寫實的手法,案情撲朔迷離,環環相扣,被知名人士評為描寫國民黨的《官場現形記》。
該書生動地再現了解放前夕南京和上海的社會現實,描述了南京警察廳刑警科長陳慈航與綽號“江湖一奇”的馬梅影、“踏雪無痕”的李麗蘭、“金枝玉葉”的花錦芳之間化敵為友的周旋,與金陵飛賊、江湖大盜之間驚心動魄的斗爭,金陵古都多情神探盡顯無限風流。該書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除此,作者巧妙地將“盜賊學”“偵破學”等方面知識融于故事中,使全書集趣味性、知識性、娛樂性、思想藝術性為一體。該書結構為母子式,在一個大案中穿插小案,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勝,而書中強調人性和對人物心靈世界的描寫,及對人生哲理的探討,引人深思,是有別于一般言情警匪偵探的力作。
令人稱奇的是,陳娟大姐集文學、醫學、玄學于一身,遺傳父親基因愛文學,遺傳母親好醫學,受祖父母濡染喜玄學。她把文學作為理想的事業。
當年陳娟赤手空拳來香港,辦起“醫卜館”,針灸治病兼看相卜卦。因為古時醫卜就是同科。現代香港社會,盡管文明開放但迷信也盛行,她創辦的“醫卜館”在香港是第一家,所以生意非常好。陳娟從醫養家,以醫養文,人們稱她為香港的“文學義工”。
香港曾有文化沙漠之稱,俗文化八卦文化泛濫。陳娟在沙漠里默默耕耘,虔誠地守望著文學的精神家園。
陳娟大姐深情地說,自己的醫學、文學的種子在家鄉的土地上撒下,卻在香港開花結果,至今依舊對文學創作一往情深,誓為文學理想奮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