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琦
摘要:每年的兩會報道,都是媒體實力的展示和挑戰。本文總結了中央臺經濟之聲2012年兩會報道的突破和特點:數量大、形式多、內容廣、有深度,凸顯財經頻率專業性。
關鍵詞:經濟之聲財經專業性 高端權威 評論樹幟 深度
中央電臺2012年經濟之聲兩會報道從自身定位出發,實現了全方位、全頻率的整體效應,參與節目之多、參與專家數量之大和層次之高、報道范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總體概括起來就是專欄數量大、形式多、內容廣、有深度,充分表現出廣播傳媒和財經專業頻道的優勢與特色,贏得了各界聽眾的廣泛認可。
一、突出經濟內容,敢于揭示經濟領域的深層次矛盾
中央電臺經濟之聲2012年兩會報道中話題集中、突出,緊扣關注度較高的經濟和民生熱點,充分進行解讀和評論,突出了頻率特色,形成了聲勢。
面對經濟下行風險,慣于用GDP說話的地方官員們是不是依然會“唯GDP”論事?他們如何看待“穩增長”這個目標?天下財經《經濟改革縱橫談》播出錄音報道《張平:內需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表示說,去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經從投資和出口轉向內需,今年這一趨勢還將強化。在去年9.2%的經濟增幅中,內需拉動了4.7個百分點,而外需的拉動作用是負0.5個百分點。那么,從這里反映出的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什么特點?經濟之聲《十大評論員看兩會》邀請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進行分析解讀。《交易實況》節目則在當天連線參加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經濟形勢與宏觀調控”記者會的現場記者,實現會議重要消息實時直播。《天下公司》的《兩會經濟觀察》欄目則分別邀請了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天津市財政局局長楊福剛、寧波市副市長王仁洲、中國農業銀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日照市委書記楊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對GDP增速下降、地方政府是否存在“唯GDP”論、強化環保考核機制、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如何與民生保障掛鉤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經濟之聲根據頻率特色,針對“兩會”熱議的經濟改革話題,邀請了經濟學家巴曙松進行點評,對百姓最為關注的房地產市場、保障房建設、土地供應等一系列的房地產調控方面的問題,巴曙松使用了很多中國房地產方面的數據,極具專業色彩;與此同時,他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聽眾解讀了這些指標背后的內涵,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比如“加大保障房的建設來對沖投資下滑”,采取一個比較靈活的“有保有壓”的措施等。巴曙松的介紹,前后邏輯鮮明,既有現在的事實數據,又有一些對未來走勢的預估,使得點評很有說服力。
經濟之聲兩會報道策劃團隊還以敏銳的新聞嗅覺,預見到改革會成為今年兩會的關鍵詞,預見到當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經濟之聲為此提前策劃,精心組織,從3月9日起推出兩會特別報道《經濟改革縱橫談》。這組報道緊緊抓住目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這個關鍵點,以兩會為背景,根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改革的重點領域,選取當下矛盾最突出、問題最集中、改革最迫切、阻力最大的五個關鍵環節和深化改革的五個入口,包括壟斷企業改革、房產稅改革、利率市場化、土地產權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和小微企業融資。這組報道打破常規兩會報道的形式,采用述評的樣態,提出問題,采訪相關領域權威的代表委員或者改革涉及的各方人士,通過豐富的音響、通俗的表達和層層的推進,分析改革的迫切性,擺出改革阻力和難點,尋找改革破解之道。
二、借助社會力量和高端資源,彰顯國家電臺的權威性
溫家寶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組數據,特別引人注目。比如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定在了7.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定為4%,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這些數字都說明了什么?反映出怎樣的政策思路?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兩會特別節目《兩會數據觀察》邀請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吳曉求,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就GDP、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以及失業率等問題一一進行解讀。節目站在國家級財經媒體角度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分析解讀,受到聽眾好評。
經濟之聲《十大評論員看兩會》專欄,約請到了吳曉求、巴曙松、張燕生、連平、魯政委、屈宏斌、葉檀、譚雅玲、張車偉、孫立堅等十位“有分量”的業界、學界權威專家。兩會期間每天9點、12點、18點,各位專家立足宏觀經濟、金融、外貿、社會保障等各自擅長領域,評說兩會熱點、洞察財經大勢。十大評論員的評論獨具專家視角、凸顯專業水準,既適度審慎、又準確解讀,既立足宏觀、又兼顧微觀,較好展示了國家經濟廣播頻率強勢引導輿論、掌握話語權的能力。
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兩會專欄《智庫看兩會》,由國家智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專家評論兩會話題。選題注重熱點與角度的有機結合,選擇一些緊扣社會經濟熱點、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難題,結合代表委員議案提案,從微觀切口入手,以獨特的視角,加以評論。嘉賓見解獨到,點評透徹,融思想性、權威性、貼近性于一體。
三、以評論為特色,增加了節目深度
2012年經濟之聲兩會報道推出了“評論員視點”專欄,評論員分別由頻率副總監、節目主編和記者、編輯擔任。在節目中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和思想,而不是跟在別人后面人云亦云,體現了國家電臺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心。
“評論員視點”專欄先后播發了以“中國經濟面臨復雜環境,需要轉型創新”“做強實體經濟,要和壓縮過程產能同步進行”“不能讓實體經濟繼續成為‘燙手山芋”“資本市場亟待正本清源”“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要靠小型商業銀行”“金融改革進入深水區”“中國經濟面臨復雜環境,需要轉型創新”等為題的本臺評論員評論,在提升頻率內在品質的同時,也培養和鍛煉了經濟之聲的評論員隊伍。
四、以主題日形式體現,多種形式、層層遞進、全天深入
2012年經濟之聲兩會報道充分發揮經濟之聲的特色,以每天一個主題的方式,緊扣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這條主線,推出“經濟改革縱橫談”“兩會經濟觀察”等專欄,及時報道兩會新聞,深入解讀兩會話題。同時突出經濟之聲評論的特色,推出“十大評論員看兩會”專欄,分析評論兩會熱點。以主題日的形式,在經濟之聲是第一次,有利于集中、深透。每天一個主題,形成一根主線,貫穿全天的節目。全天候各個節目聯動,以不同的形式全方位報道當天主題。各個節目中以其不同的個性特色,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層層遞進,使主線豐滿起來,鮮活起來。
如3月11日全天關注的主題為“如何防止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之聲首先在早間《天下財經》節目中的“兩會記者觀察”欄目中把問題擺出來:如何做“實”實體經濟?很多人不愿回歸實體經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過記者的采訪,讓代表委員們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接下來經濟之聲《評論員視點》配發了評論“做強實體經濟,要和壓縮過程產能同步進行”,強調了要給發展實體經濟創造必要的政策環境問題:比如如何改善融資環境、如何調整稅收政策,還有產業政策導向問題。
《兩會經濟觀察》則繼續就如何發展實體經濟作進一步的探討。播發了對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的采訪報道:“應該從稅收上給予中小企業優惠待遇”。
軍無糧草不行,發展實體經濟不僅要增強企業的活力,還需要銀行業給予有力的資金支持。《兩會經濟觀察》還請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介紹了銀行怎樣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銀行業會有什么樣新的具體措施。
最后,《十大評論員看兩會》請出著名財經評論員葉檀繼續總結評述——“加強民營企業預期和信心是關鍵”。李榮融總結出民企信息不足、信用不足、培訓學習不足和遇到困難時受到的幫助不足等四點不足。葉檀認為“四點不足”點出了民企現在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她指出,虛擬經濟不能過度虛擬,必須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通過不同欄目、形式、角度、層次展開對發展實體經濟的報道、評述,同時主題貫穿在全天不同的時點,得以全天候關注。通過這樣的報道方式,既充分利用了高端資源和合作伙伴,也充分鍛煉了自己的隊伍。另外,利用主題日這樣的形式,不再是機械地、亦步亦趨地緊跟兩會議程。這樣有利于提前策劃、抓敏感熱點問題,集中力量,把問題做深、做透,更好地體現經濟之聲的專業品質。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
(本文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