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摘要:1967年歐洲第一部立體聲廣播特寫《雞》播出之后,這個作品被譯成15種語言播出,并獲得意大利獎。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節目開創了廣播特寫的一種新形態:音響與解說互相交織而形成的廣播音畫。
關鍵詞:音畫 題目 生命 解說音響
1985年,我第一次聽的布朗的廣播特寫是《歐洲的鐘》。二十年后我才知道,布朗制作的第一個廣播特寫是《雞》。說實話,剛聽到這個題目,心中很是疑惑:雞有什么可說的?雞除了簡單雷同的叫聲外,會有什么好聽的音響?會有怎樣動人的故事?然而,當我聽完這個作品后,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一種驚心動魄的感受,一種生命的感動,一種對創造生命的機器的敬畏,一種對生命變成商品的無奈,還有許多道不清說不明的傷感。但有一點很清楚:知道了作者為什么會做這個題目,明白了為什么一個說“雞”的節目會獲得意大利獎,會被譯成15種語言在全歐洲播放,我認識了什么是“解放音響”的經典廣播特寫,什么是音畫,什么是真正的“讓音響講故事”。
他如何想到這個題目的?又是如何表達這個題目的?如何錄音?話筒擺在哪里?如何安排解說?如何使用音響?如何把解說和音響融合在一起創造流動的畫面?我特意請布朗先生撰文詳細介紹《雞》的創作過程和創作思路,以上這些問題在他的創作談中都有了具體答案。除此以外,我還想強調如下幾點:
一、像做課題研究一樣研究你想做的題目,使之成為“自己的題目”,把自己變成這個領域的專家,找到自己獨有的視角、獨家的材料和獨特的觀點
廣播特寫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性。什么樣的題目都可以做成廣播特寫,就看你如何做,這是布朗先生反復強調的一個觀點。2007年,布朗先生獲得美國芝加哥第三海岸音響節杰出人物終身成就獎時,曾經接受美國芝加哥電臺的專訪,在回答什么是廣播特寫時,他再次重申了這一要點。平時,我總聽到同行說這樣的話:這個題材沒法做廣播特寫,那個人物沒法做廣播特寫。《雞》的成功告訴我們,只要你想做,任何題目都可以做成廣播特寫。當初布朗選擇“雞”這個題目時,編輯也竭力反對。但是他堅持不放棄,耐心說服編輯。并且,他開始像做學問一樣研究雞。他發現雞有自己的語言系統,能發出二十多種聲音。他研究制造雞的機器,研究人們為什么要用機器生產雞,如何用機器制造雞……他把自己變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他讓要做的題目變成了“自己的題目”,非他莫屬!
二、從生命、人文的角度來處理“雞”的題材
這個獨特的角度基于作者對題目的深入研究和對廣播特點的專業駕馭。布朗創造性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去描述雞,讓一個人們司空見慣的家禽呈現出獨特的出人意料的樣子,讓聽眾感覺到雞和我們人類一樣有感情、有思想,讓聽眾不知不覺地進入雞的世界,和作者一起去觀察、體驗、思考,從中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得出自己獨有的結論。這是布朗超越時代局限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一個45年前的廣播節目現在聽起來依然那么打動人心的原因。
三、解說詞和解說方式的創造性,使解說和音響像絲線一樣隨心所欲地編織、交融,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畫面、意境
首先,用對話的方式寫解說。作者與自己內心的對話,與專家的對話,與雞的對話,與工人的對話,與音響的對話……創造出一種零距離的交流感,使節目與聽眾特別貼近;同時又使內容的表達非常廣播化,生動形象,呈現出一種動感和畫面感。
第二,和著音響的節奏寫解說。作者突破成規,開創性地運用簡短的句式,或是一個詞,或是兩個詞組。他把這些短句子、詞、詞組鑲嵌在音響的間歇,與音響銜接得天衣無縫,而且節奏感很明顯,與音響一起產生一種音樂般的美感,非常動聽。
第三,耳語般輕柔地解說。使解說與雞的生長環境十分貼近,與音響渾然一體。同時,聲音里蘊含著一種深厚濃郁的感情,就像從心底里流淌出來一樣,直接潤入聽眾的心田,一下子就把聽眾帶入到雞的生命之中,而不只是讓聽眾站在外面圍觀。貼近性,營造私密的空間,是廣播(聲音)獨有的特點之一,布朗把這一特性發揮到了極致。
1967年,作為歐洲第一部立體聲廣播特寫的《雞》首播,德國《世界報》這樣報道:“布朗的廣播特寫《雞》或許大聲宣告了廣播歷史中一個新的歷史時刻的到來!”
是的,布朗創造了“音畫”,他讓聽眾通過他的廣播特寫“看”到他要表達的世界,而且身臨其中,感受他報道的世界。
(作者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