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熙


陶瓷繪畫歷史悠久,題材廣泛,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已經成為極具特色的藝術門類,受到大眾的喜愛。陶瓷繪畫根據不同類別主要分為人物、山水、花鳥畫三大類。
1、人物瓷畫:是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陶瓷繪畫的通稱,按照不同人物的特點和背景可歸類為以宗教人物為題材的“釋道畫”,以宮廷美女和大家閨秀為題材的
“仕女畫”,以市井和民俗風情為題材的“風俗畫”,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歷史典故畫”等。
在人物瓷畫中,力求作者把對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表現,置身于場景中,將人物的個性刻畫得氣韻生動、逼真傳神達到形神兼備。在粉彩人物瓷畫沒有出現前,青花人物瓷畫和古彩人物瓷畫在形與神的表現上,顯得比較單薄,粉彩人物瓷畫出現后,由于多色彩的運用,瓷畫人物在形與神的表現上就顯得非常豐厚。特別是民國時期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瓷畫藝人更是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人物造型和線條以及設色上有很大的創新發展。
如王大凡的粉彩“富貴壽考”圖瓷板和方云峰的粉彩“南浦話別”瓷盤:“富貴壽考”圖瓷板以紅色為主色調,使得畫面具有喜慶色彩。正面一頭戴纓冠,身著紅袍,腰系玉帶,手托笏板,鶴發童顏的老者,面露笑容,氣宇軒昂,身后侍女執團扇相隨,二童笑容滿面,手托碩大壽桃,獻于老者眼前。整個畫面構圖豐滿,疏密得體,色澤艷而不俗,人物線條細膩流暢,形態生動傳神。背景中出現的仙鶴插屏,牡丹,三果等物有富貴、長壽,多子多福的寓意,合起來點明主題“富貴壽考”。“大富貴亦壽考”出自唐代名將郭子儀遇仙傳說故事。據景德鎮地方文獻記載,王大凡在1915年曾創作此題材瓷板畫,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并獲金獎。1945年又以新創的落地粉彩技法,重繪此題材瓷板。
粉彩“南浦話別”瓷盤,畫題源于《楚辭 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為南面的水邊之意,后世延伸成為送別時專用之地。風展垂柳,草木茂修,正是春意盎然時,泊岸待渡的篷船點明分離的時別。翩翩公子與嬌柔美人正依依難舍,似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柔情密語。人物線條流暢,設色清麗雅致,遠山近水層次豐富,墨書南朝梁紅淹《別賦》中之名句“春草碧色,春水綠渡。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2、山水瓷畫:是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陶瓷繪畫。為瓷畫中的一大畫科,技法上寫意和工筆以及兼工帶寫,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其形式在傳統分法上有水墨、青綠、淺絳、淡彩、沒骨等,側重和講求的是氣勢和筆墨神韻。
如汪野亭的墨彩“云煙”圖瓷板和粉彩“瀑布云山”圖瓷板:墨彩“云煙”圖瓷板為效仿米芾雨后云山畫法,遠處山峰突兀煙云中,山間村舍煙云迷蒙中若隱若現。飄浮的云氣用淡淡的料色暈染,峰巒和樹林用橫筆點染,頗有水墨山水畫“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江面帆船悠然波濤中。近處是山石峻峭,叢林繁茂,茅舍中一人在伏案讀書。畫上題款有兩處。左上角:“既摹米老畫,復著米家船。一驅風雨里,正好擁書眠。”,此瓷板畫為汪野亭為“西湖博覽會”紀念瓷。粉彩“瀑布云山”圖瓷板畫面峻壑群峰,山高水長,竹苞松茂,桃紅柳綠,房舍掩映,水上泛舟,波光塔影,老者回首呼童,倘佯于山水間,活生生一幅風情畫,極富中國文入畫意境。題款:“瀑布云山石上流,湖濱煙水送輕舟。桃紅柳綠常回首,策杖呼童且漫游”。
3、花鳥瓷畫:花鳥瓷畫是以花卉、花鳥、魚蟲等為描繪對象的瓷畫。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畫法。工筆花鳥瓷畫即用濃、淡勾勒,再分深淺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瓷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于兩者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花鳥畫要求具有“識夫鳥獸木之名”的認識作用,又非常注意美與善的觀念表達,強調其“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
如程意亭粉彩“黃花吐艷”圖瓷板,田鶴仙粉彩“梅花”圖瓶:粉彩“黃花吐艷”圖瓷板擬清代宮廷畫師蔣廷錫工筆花鳥之法。淺綠擦皴山石,濃翠勾染菊葉,幾枝菊花花葉翻轉,剛勁中流露出飄灑,一只神翠鳥立于籬桿回首盛開的菊花,色彩以黃綠為主,整個畫面設色濃淡相宜,清麗明快。題款:“芳菲過眼已成空,寂寞籬邊見幾叢。顏色只從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風”。粉彩“梅花”圖瓶采取通景構圖,二株蒼老梅樹,一實一虛,枝干虬曲交錯。枝頭繁花盛開,疏密有致。筆力老辣剛勁,婉轉流暢,花瓣僅用洋紅點染,濃淡虛實得當。將梅花之古雅和剛勁躍然畫面。題款:“標格孤高迥出群,疏疏冷蕊雪精神。憑君著眼看春卉,知與凡姿隔幾塵。”。
“珠山八友”瓷畫代表了一個時代,他們對陶瓷材料、工具、工藝特性的嫻熟把握,使他們在陶瓷藝術領域開辟了一個廣闊的藝術表現新空間,并在傳統的陶瓷裝飾和現代繪畫藝術之間,承上啟下地共同創造了一個時期的藝術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