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靜儀
琺瑯彩瓷始于康熙后期,即康熙三十五年,它是由景泰藍—— 即銅胎琺瑯器轉化而來,故琺瑯彩瓷又名瓷胎畫琺瑯,彩料是從西洋引進的琺瑯料。此種粉料含有大量硼和砷,畫在瓷胎上燒成后色澤特別鮮艷明亮,有透明玻璃質感和立體感。由于彩料燒成后特別堅硬,故又有搪瓷的意味。由于康熙時代是琺瑯彩瓷的初始階段,雖然是由皇帝親自抽派一批宮廷畫家和制瓷優秀人才聚集在宮內進行燒制,但因為經驗不足,所以成品仍然不算理想,且成品率不高。琺瑯彩的突出特點是:繪畫時用什么顏色,燒出后還是什么顏色,施彩較溥,器物表面花紋由于琺瑯質釉料的濃稠不同,而呈現凸凹不平的感覺,但手摸上去卻是平整的,顏色發色穩定,便于繪制精細的紋飾,畫面立體感強,色彩瑰麗。
被稱為“彩瓷皇后”的琺瑯彩瓷器,作為中國古代制瓷史上頂峰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國陶瓷的最高水平,顯示著皇家的華貴典雅。近10年來,幾乎每年都有幾件琺瑯彩瓷器出現在拍賣場上,數量比其他瓷器品種少之又少,然而價格卻一路走高。
2006年底,一只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在香港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以1.5億港元的“天價”成交,創下清瓷在國際拍賣史上的最高紀錄。這已經不是琺瑯彩宮廷用瓷的第一次天價亮相了。與一般的官窯彩瓷相比,琺瑯彩瓷器為何能引起市場如此大的關注呢?
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頂峰時期的產物。由于其燒造數量少而且當時僅供皇帝秘玩,故顯得異常珍貴,又被稱為官窯中的“官窯”。琺瑯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彩繪和烘燒,則大多是在北京宮廷造辦處的琺瑯作坊內完成,受皇室親自監控及嚴格審查,而一般粉彩瓷器從制胎、彩繪,到烘燒都是在景德鎮御窯廠完成的,兩者之間的差別也顯示出琺瑯彩瓷器的珍罕之處。然而琺瑯彩瓷的制作技藝在乾隆末年就已失傳,存世時間相當短暫。
康熙的五彩可以說是達到了高峰,而雍正時則由五彩效仿琺瑯彩加白料反而創始了粉彩工藝。乾隆皇帝對粉彩非常感興趣,命督窯加強粉彩瓷的研制,所以此時的粉彩瓷出現了空前絕后的水平,乾隆的粉彩在中國古瓷史上稱之為“瓷中瑰寶”。粉彩瓷的繪制是一般國產粉彩釉加白釉調制而成多色濃淡不同的色彩,它富有層次感和立體感。在琺瑯彩到粉彩的過渡期間,出現了一個“混彩”的階段。所謂混彩即是琺瑯彩料和粉彩釉都被使用于同一器上。這樣的混和粉料存在是有據可查的,而經歷時間大約為五年至十年時間過渡到全粉彩瓷器。
“琺瑯彩”與“粉彩”都屬于低溫釉,都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不同的呈色金屬氧化物制成。呈色金屬氧化物的主要作用是混合在基本釉中,接受光的吸收和反射,使其產生出不同發色反應。玻璃粉末為基本釉,是由玻璃研磨制得,主要原料是石英、長石、硼砂、氟化物等按照適當比例混合。由于石英的熔點極高,甚至超過一千七百多度,為燒制方便,需要添加長石來降低熔點。長石中又含有鈉、鉀等元素,它們會增大基本釉的膨脹系數,降低釉與瓷胎間的附著力導致琺瑯彩釉從胎體脫落。為控制鈉鉀的負作用,制釉者加入硼砂來調節膨脹系數。所以有些數據中顯示“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化學成分硼,而琺瑯彩中含有硼”,這一實驗結果似乎成為“琺瑯彩”與“粉彩”的最大區別。硼在基本釉中受高溫的助熔作用,使釉面在放大鏡下呈現小坑狀的氣泡點。這是硼砂氧化的一種現象,與釉面裂紋不一樣,與玻璃質的料彩氣泡破釉痕也不一樣。
康熙琺瑯彩料為進口,彩料稠度大,又因用于琺瑯畫的瓷胎大多為內釉外素的胎質,所以料彩畫得較厚才能使地均勻,在堆料處稍有凸起感,燒后因釉面?;饔茫屑毿”鸭y,有人提出“琺瑯彩瓷”釉面這些眾多的細小開片,就是判斷其與“粉彩瓷”兩者的主要依據。其實不然,琺瑯彩與粉彩都是典型的低溫釉上彩,粉彩這種細小冰裂紋情況在堆釉多的地方,自然也無法避免,只是大小規模不同而已。
所以區別“琺瑯彩瓷”和“粉彩瓷”兩者的依據,要從“彩”上下功夫,看是用多少油還是清水來調和顏料。水調色在放大鏡下有較為明顯的筆道痕跡,色濃的地方有粗顆粒的痕跡,而琺瑯彩料卻沒有這樣的情況:色彩過渡在沒有“玻璃白”堆粉的情況下,琺瑯彩呈色自然華麗。其中最突出的一種玫瑰紅或者胭脂紅色料,與傳統粉彩所有的鐵紅色和銅紅色相比,釋放出完全不同的色感,紅中蘊含著陽光的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