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 程定宇
哥窯的窯址
哥窯是五大名窯存世瓷器之中謎團最多的。到目前為止哥窯的窯址至今仍然還沒有定論,有人說在河南,有人說在景德鎮,有人說在杭州,還有說在浙江龍泉。清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說:“哥窯,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業,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窯,其胎質細,堅,體重,多裂紋,即開片也。”這就是說,南宋處州龍泉縣(今屬浙江省)有章姓兄弟倆以燒瓷為業,哥哥章生一燒的瓷器以胎細質堅、斷裂開片為特色,因而被命名為哥窯。而弟弟燒制的瓷器叫“弟窯”,也叫龍泉窯。
但是1956年以來在龍泉縣的考古發掘,發現了黑胎青釉、細絲片紋的龍泉青瓷。人們對這一說法卻仍抱有懷疑,因為傳世的宋代哥窯,琢器造型多仿青銅器,儼然成為宮廷用瓷樣式,按理應該出自官窯;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窯顯然只是民間私窯。
另一種說法是,哥窯是南宋皇帝在偏安江南時,仿造其皇兄建造官窯的形制,建立了南宋官窯,因為是學著哥哥的樣子建造的窯,所以被叫做“哥哥窯”。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中記載道:“哥哥窯,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今亦少有”。意思是說哥哥窯的瓷器,是南宋哥哥窯生產出來的,器物青色的釉面上開有濃淡不一的紋片,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今天已經很少見到了。
根據史料記載,宋高宗曾“襲故京遺制,設窯于內修司、造青器,”宋高宗仿照哥哥的制瓷風格燒造御用瓷器,民間就形象地把這種具有汴京官窯風格的窯稱為哥哥窯。
但后來一些研究考證發現,二者的土質顏色不符,對哥窯窯址難下判斷。隨著類似文獻資料的不斷發現和考古資料的充實,然而奇怪的是哥窯的重重迷霧反而更加的撲朔迷離。其原因在于缺乏同代文獻,而后代文獻也是零零碎碎,甚至互相矛盾。雖然目前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在驚喜之后,驀然回首,人們發現,這些實物資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結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哥窯問題依然迷霧重重。
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認定的宋哥窯瓷器約有60件,其中以各式瓶、爐、洗、碗、盤為最多,瓶的種類有八方貫耳瓶、貫耳瓶、膽瓶、弦紋瓶等;爐有雙耳爐、雙耳三足爐、筒式爐等;洗有葵花洗、圓洗、菱花洗等;碗有葵瓣口碗、八方形、花口碗等;盤有葵瓣口盤、菊花盤等,此外還有小罐等。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花插、渣斗、單把杯、壺等器型。不過,由于前人記載的混亂以及哥窯窯址的迷蹤,這些傳世哥窯瓷器的認定并不十分準確,其中很可能包含有南宋官窯、龍泉窯、元代杭州地區的其他窯口,明清時期仿哥窯器物等。
哥窯的鑒定
一件瓷器的創作往往具有較為鮮明的時代特征。由于不同時代存在著不同的審美情趣,不同的生活習慣和不同的技術水平,從而制作出來的瓷器總是具有不同的特點。另外,一件瓷器的燒制也具有較為鮮明的窯口特征。由于不同的窯口采用不同的原料和制作工藝,同一窯口不同時代也常常采用不同的原料和制作工藝,生產出來的瓷器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一般來說,鑒定瓷器要從瓷器的斷代、燒制的窯口以及生產工藝幾個方面綜合來考慮。
具體來說,我們要認識一件瓷器,首先要認真學習陶瓷發展史,深入地了解不同時代瓷器的具體特征、窯口特征和生產工藝。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具體器型、胎釉、裝飾工藝等的觀察和比較,從而判別一件瓷器的真偽。
器型方面:仿品總是刻意去模仿真品,然而在大小、比例、協調性等方面總會出現細微的差別。
胎釉方面:仿品很難模仿到惟妙惟肖。因為胎釉的原料揀選、淘洗、配比成分、燒成火候等沒有嚴格的標準,完全依靠古人的經驗積累,因此只要與真品進行細致的比較和觀察,就可以發現區別。
裝飾工藝方面:包括胎裝飾(如鏤空、刻花)、釉裝飾(如色釉、開片)、彩繪裝飾(如釉上彩、釉下彩)等,歷代更是千差萬別,仿品也是良莠不齊,只要結合實物,認真觀察比較,種種仿制的伎倆就不會逃出我們的眼睛。
哥窯最重要的特征便是紫口鐵足,金絲鐵線。明代曹昭在著名的文物著作《格古要論》中指出:“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所謂紫口,是指口部由于釉厚,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現鐵褐色的顏色。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是哥窯瓷器的最顯著特點。
哥窯還有一個最奇妙,又最容易被人忽視的特征,即所謂“攢珠聚球”。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攢珠”指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聚球”比珠大,數量少,一般呈圖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因此這成為辨別真偽哥窯的一個重大依據。
哥窯的審美情趣
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往往追求華美,而古代文人的審美中,追求一種病態的缺陷美,哥窯燒制過程中形成奇特的殘缺,反而成了人們大加追捧的元素。哥窯雖是民間私窯,卻在后世備受人們青睞,元明清仿制者頗多,但其制作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
雖然哥窯的謎團接踵而來,始終讓人無法看清它的真正面目,但是哥窯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擁有一件宋哥窯足以傲視同儕。1992年,佳士得(香港)拍賣過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1000萬港元以上的價格。就算是清代仿品,如今的價值也十分驚人,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窯八卦紋龍耳寶月瓶”以23.2萬英鎊成交。隨著億元古董時代的到來,哥窯這種高古瓷的價值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