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立景 陳齊園
中國是瓷的故鄉,號稱“瓷器之國”,“CHINA”在多種外語中既表示中國,又指瓷器,可見中國的瓷器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景德鎮瓷器瑰麗多彩,以其絕妙而贏得世人的尊敬。郭沫若先生訪問景德鎮時有詩贊頌“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有四大傳統陶瓷裝飾:古彩、青花、粉彩、顏色釉,但大多數陶藝家喜歡中國畫裝飾的風格,因而大部分吸收中國畫營養,所以陶瓷裝飾風格的形成大部分受中國畫影響。
一、中國畫的表現手法適合陶瓷裝飾
1、散點透視。在畫面中不要求只有一個固定的視點和一條明確的視平線。清代畫家石濤說:“搜盡奇峰打草稿”,可見山川精靈,銘記在心。正是由于中國畫這種移動的散點透視,運用到各種造型的陶瓷器皿上,才使得每件瓷器畫面都保持著其連貫性和完整性。
2、計“白”當“黑”。空白是中國畫形式中特有的重要表現方法。中國畫畫山水畫天空,強調虛實關系和“計白當黑”、“知白守黑”,這一藝術法也基本適合陶瓷裝飾所強調的質地美。
3、飽滿均衡的構圖。中國畫的構圖飽滿均衡,一般運用散點透視的表現手法,采取平面布局,強調賓主、虛實、開合等構圖法則,非常適合陶瓷裝飾的造型,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4、重線條畫結構。西洋畫強調光線的作用,以光分明暗。中國畫強調線條的作用,著眼于物體的組織結構,靠各種線條來刻劃。中國畫線描技法積累了豐富經驗,歷代有顧愷之的“春蠶吐絲”,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人物十八描”等,都是陶瓷裝飾上所運用和借鑒的線描技法。無論畫粉彩、青花、新彩、古彩都離不開線條的運用。例如粉彩“工筆花鳥畫”,一般都是以中鋒為主,線條均勻有力,是粉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平整的花葉,生動的小鳥,都完全依靠過硬的線條來表現。線條表現在青花中最實在。青花“墨分五色”勾線有分水要求,青花料線畫得凸起來,使“分水”控制在線條以內,不越過所刻畫形象線條以外。
5、寫意傳神。中國畫藝術是寫意傳神,強調“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先生對寫意花鳥的總結)。“神在形似之外”、“意在神氣之中”,這是中國繪畫藝術獨特之處。特別是明代景德鎮的民間青花,像“八大山人”的寫意畫,寥寥數筆,出神入化。如畫人,一小圓圈是頭:一撇是物,兩點是眼;重筆撇成倒轉人字,是舞動的雙手;再隨后畫兩條下窄上寬的長線,便是身軀和腳。這就是《嬰戲圖》中活潑多姿的孩童全部用筆,卻顯得寧靜、流暢、天真,更富有裝飾效果。
中國畫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點都可以在陶瓷裝飾中找到,二者相互影響,如粉彩中的人物畫法,上色方法都與中國畫工筆重彩人物類同。新彩花鳥畫的工兼寫,寥寥數筆的墨竹,竹葉瀟灑臨風的姿態與中國寫意畫何等相似。區別僅僅是一個畫在宣紙上,一個是畫在瓷器上。
二、中國畫對陶瓷裝飾的影響
中國繪畫藝術真正在陶瓷裝飾中運用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知識的傳播。明朝天啟以后的民窯瓷器上詩配寫意畫面,是明代文人山水畫對瓷器裝飾的直接影響。到了清末民初,一批有國畫修養的文人墨客進入景德鎮,如擅長畫人物的王少維,畫山水的程雪笠,畫花鳥的潘陶宇,繼后的“珠山八友”均以清新的國畫技法大大影響了當時的傳統畫。如繪畫神技王琦,落地粉彩王大凡,水點桃花劉雨岑先生都在傳統的基礎上,為了使瓷器上達到像國畫在宣紙作畫暈染的藝術效果,吸收了清代畫家揮南田、任臣的“沒骨花鳥畫”技法,運用到陶瓷粉彩上,更顯得陶瓷藝術別具一格。當代“青花大王”王步先生運用中國水墨畫的表現方法來畫青花,像國畫一樣墨分五色,他將青花料水也分五色,力求水墨韻味:以畫虎著名的畢淵明,花鳥畫家馬頌良等,擅長金石、書法、詩詞繪畫。他們在繼承上創新,把國畫技法運用到陶瓷藝術上的技藝,更是瓷都傳世之寶。江山代有人才出。景德鎮還有許多的美術家,如老一輩藝術家歷經磨煉,功力深厚,造詣較高,作品境界各具特色。胡獻雅的“蒼勁雄健”,王錫良的“高雅自然”,張松茂的“秀麗雅致”,關寶綜的“雄渾清新”,趙惠民的“古典雅致”,王隆夫的“蒼勁潑辣”,及解放后成長起來的陶瓷藝術家,堅持走“師造化、師自然”的道路。刻苦學習,勤奮筆耕,敢于創新,他們的陶藝作品既具有傳統的藝術色彩,又顯示強烈的時代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有的嚴謹細膩,有的筆觸嫻靜,有的高雅飄逸……許多作品都充滿耐人尋味的筆墨情趣。
中國畫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繼承,不斷的革新而發展。中國畫藝術在革新,陶瓷裝飾也只有在工藝材料和裝飾技法上創新才能更好地把中國藝術運用到陶瓷裝飾中,才能創作出散發耀眼光輝的陶瓷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