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穎侯玲玲



有人說,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態度去演一棵樹,那么這棵樹也會成為主角。
人生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如此,關鍵是你用什么心態去面對。蔡金萍就是用這樣的心態去演好她人生中每一個角色……
角色一:敢于做夢的兒童劇演員
兒童劇在很多人眼里是“小兒科”的把戲,可蔡金萍卻不這么看,她覺得“小兒科有著大天地”,和當年蔡金萍一起學習的那38個孩子,如今只剩下5個人還干著演員這一行。但蔡金萍沒有動搖過,她堅守著自己鐘愛的兒童劇事業,在她心中,這是給予她夢想和光環的重要角色,也是她迷戀堅守了數十年的角色,多才多藝的蔡金萍已經在20多臺兒童劇中成功塑造了不同類型的角色。
1994年,她主演的兒童劇《雁奴莎莎》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5年,她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兒童劇舞臺上取得的成功,讓蔡金萍心中開始勾勒一個“不可行”的夢想——辦一個“蔡金萍兒童劇專場”。當時國內根本沒有此類先例可以借鑒,劇團每年也有整體的演出計劃,辦個人專場可以說是一個別人想也不敢想的夢想。可蔡金萍就是一個愛做夢的人,而且是個有夢想就會奔著目標而去的人,她常說:“一個人就應該有夢想,連夢也不敢做,怎么可能實現。”而她也希望通過一位兒童劇演員走向公眾視野,讓大家都來關注兒童劇。
沒想到,這個夢想真的實現了。1994年,在宋慶齡基金會的支持下,她進京連辦兩場“蔡金萍兒童劇專場”演出。那一天,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坐滿觀眾,此時門外還有許多觀眾希望著能夠入場。因為,兒童劇演員舉辦個人專場,還是中國戲劇史上的首例。
這次專場演出,蔡金萍精選了三出兒童劇片段,首先出場的是經典兒童劇《馬蘭花》,兒藝老院長任德耀在病榻上為她策劃和修改演出方案,提議她一人分飾大蘭、小蘭兩個角色。她便采用無對象交流的形式,依靠燈光提示或人物位置的移動,通過一兩秒鐘的瞬間角色轉換,像川劇“變臉”一般,表現出大蘭和小蘭的迥異性格。第二出是美國兒童劇名作《紐約少年》,她演流浪兒迪克,當年她第一次演這個角色還曾遭到美國導演的反對,為什么讓女的演男孩?最終導演被她的表演所征服,男孩迪克成了蔡金萍的又一個經典形象。第三出劇目是《花木蘭》,早在1984年,蔡金萍就擔綱主角花木蘭,贏得了當年的上海青年演員匯演“紅花獎”。她還創造性地用四首歌曲串場,借《黨啊,親愛的媽媽》抒發心聲,憑《英雄贊歌》感謝幕后英雄,用《英俊少年》表現藝術特點,最后讓《掌聲響起來》表達感恩。專場演出非常成功,中國戲劇家協會為她開了專題研討會。
角色二:與時俱進的藝術總監
1999年起,蔡金萍逐步參與了導演工作,在《帶綠色回家》、《紐約少年》、《平平安安》、《快樂的漢斯》、《先驅》、《丑公主》等兒童劇中擔任導演,使自己的實踐領域不斷拓寬。2003年起,蔡金萍開始擔任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藝術總監的工作。作為一家為少年兒童奉上一道道精神盛宴的專業劇院,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這是承載著兒童教育重任的角色,也是宋慶齡寄托深切期望的一個角色——現在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有很多人至今還記得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童話劇《馬蘭花》,這就是戲劇,特別是兒童戲劇的魅力,它寓教于樂演出的教育效果要遠遠大于課堂上任何形式的品德教育。
帶著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的使命,蔡金萍和她的同事們努力去挖掘感悟時代、貼近兒童成長的創作題材:她注意到兒童戲劇演出在社區具有廣闊空間,她和創編人員一同下生活,和“陽光之家”的智障孩子交朋友。一部講述智障少年在“陽光之家”的老師和志愿者的幫助下,學著自食其力,學著融入社會的真實故事——《燦爛的陽光》被搬上了舞臺;近年來兒童劇題材有西方童話化傾向,于是“兒藝”推出取材中國民間故事的原創劇目《田螺姑娘》,該劇以“誠信”為核心,為田螺姑娘這一經典形象注入符合時代的新內涵。這部戲榮獲第七屆上海優秀兒童劇展演“最佳劇目獎”,曾代表上海赴北京參加“迎奧運”重大文藝演出;要吸引新一代兒童,必須運用多元而時尚的表現手法,童話游戲劇《兔子和槍》應運而生,該劇以游戲帶動演員與觀眾互動,將大量互動環節和超級好玩的游戲融入50年前的俄羅斯經典童話中,貼近低齡兒童的心理特征。2011年魔幻大戲——兒童音樂劇《成長的快樂》大膽啟用了本院的青年創作團隊,并邀請第一季“中國達人秀”中表現優異的兩位人氣達人擔任男女主角,嘗試非職業兒童演員主演新模式。她崇尚現實主義創作,一部反映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孩子們表現出來的堅強、感人故事的兒童劇《廢墟中的歌聲》,讓人從受難孩子們身上看到希望,從中激發力量、學會堅強……
角色三:直面挑戰的劇院院長
2007年10月,蔡金萍受命擔任兒童藝術劇院院長,面對困難,她與同仁們展開生產自救,廣泛融資,進行機構改革和分配機制改革。此時的她更忙碌了,因為這是在她認為最難扮演的一個角色,也是讓她肩負歷史使命的角色。
“兒藝”是一個有著六十多年歷史的榮譽團隊,原來走的是計劃經濟的模式,靠的多是學校包場。然而,在當今戲劇普遍不景氣的低潮中,兒童劇的現狀更不容樂觀,劇院欠下了上百萬的債務,蔡金萍覺得,要想破解困境,就要從觀眾數量突破,與其賣150元一張票,大半場空著,不如以團購價35元一張,先要把大小觀眾吸引到劇場來。
劇院強化了親子場運作的模式,建立“兒藝之友”會員俱樂部。中福會兒藝馬蘭花劇場從開辟周末兒童劇親子場以來,每個雙休日都要上演六場,迎接千余名家長和小孩。為了順應市場,還推出了網上團購。以前劇院常常要為如何完成一年330場演出指標而犯愁,而現在一年未到,劇院已經累計四百多場演出。在全體兒藝人的努力下,劇院創造了歷史性的突破,不僅上百萬的債務還清了,職工的待遇還能以每年10%的增幅提高。
蔡金萍特別盼望能夠創造更好條件,讓更多的孩子看上兒童劇。為了弘揚宋慶齡的大愛精神,每一場劇目的首演都會邀請在滬民工子弟前來觀摩;她還曾經創辦過一個學校,為更多的孩子編織著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夢想;她還積極呼吁:讓“兒藝”擁有自己的劇場,如今,上海市政府已決定將世博園的通用汽車館改建成專門為孩子們演出的劇場。簽好約,蔡金萍的心里滿是感動,市政府如此關愛兒藝劇院,是對全體“兒藝”人最高的褒獎。那么大的場館,如何合理利用和運營——又成為了蔡院長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