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華
慈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慈善是愛心,是一種責任,是人性的真善美。品德教育要讓孩子從小樹立慈善意識,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素養??涩F在獨生子女居多,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比較明顯。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在品行上有一些與慈善行為相背離的現象。
場景一:早上,在上學路上,許多白發蒼蒼的老者佝僂著背,吃力地提著孫子、孫女的書包,蹣跚地行走著。而在他們前面的孩子,則把手插在衣兜里,邊走邊欣賞著路邊的景色。偶爾,還會不耐煩地來一句:“奶奶(爺爺)快點快點,要遲到了!”于是,老者艱難地加快了腳步……
場景二:在品德課堂上,孩子們端端正正地坐著,大聲地背誦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討論到“尊敬老人”的話題時,孩子們侃侃而談,說得頭頭是道。
“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不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就很難想象他會關心他人、會熱愛祖國和人民。以上兩個場景折射出我們品德教育的缺陷——課堂教育與生活實際嚴重脫離。隨著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慈善讀本》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和真實感人的事例對孩子進行慈善思想教育,最突出的是它設計了具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人世間的真善美,受到慈善思想的熏陶。《慈善讀本》為學生的品行提升提供了一個載體,也讓教師真切地感受到品德教育必須回歸生活,避免對學生單純的說教,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地學習體驗,實現知與行統一。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怎樣聯系生活,對學生進行慈善理念的滲透呢?下面我結合平時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聯系生活,激發情感
品德教材在編排上力求走進兒童的生活世界??墒牵滩奈谋九c兒童實際生活不可能完全一致、完全同步。教育活動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才能激發他們內心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材原有材料與學生現實生活的鮮活材料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活用教材,使教育獲得更大實效。
在教學《現在的我能做什么》時,教材安排了幾幅大人在田間勞作的插圖,目的是引導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學會感恩。課前,我通過調查發現班級學生家長沒有人從事農業生產。于是,在教學中,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地調整。講課開始,我沒讓學生看插圖,而是直接提問:“同學們,你們的爸爸媽媽是做什么工作的?能談談他們的工作情況嗎?”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一個同學說:“我爸爸是貨車司機。他常常要開車去很遠的地方。有時候要一兩個星期才能回來一次,很辛苦的?!痹捯粑绰洌粋€女孩子站起來說:“我爸爸是建筑工人。不管春夏秋冬,他每天都在工地上干活。有一次,他不小心從腳手架上摔下來,人都暈過去了??墒牵∫缓?,他又馬上去干活了……”淚花在女孩的眼眶里閃動。孩子們都沉默了。在沉默中,孩子們都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在沉默中,孩子們加深了對父母的愛。此刻,大家的表情里都充滿了感動。
二、體驗生活,豐富情感
著名心理學家列昂節夫指出:“活動,是積極對待現實的形式。”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是實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充分考慮學生感受,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在活動過程中,重視讓學生關注生活、體驗生活,豐富其道德情感,使其獲得真實的道德感悟。
在教學《讓我們同行》時,我先播放我校師生為民工子弟學校捐書的錄像,讓學生帶著豐富的體驗走進課堂,組織學生交流感受。一個學生說:“我來自外地,我能在這所學校學習,比他們幸福多了,我能體會到他們生活的不易,我捐了五本書,我們每個人都應盡自己所能給予他們幫助。”另一個學生說:“雖然這只是我們一個不起眼的舉動,但也是我們一份愛心,如果人人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奉獻一點愛心,我們的世界就會更美好……”他的話沒說完,大家紛紛鼓掌。此時,無需更多的語言,我繼續播放錄像,并伴隨著優美的《愛的奉獻》的旋律。孩子們的眼睛亮亮的,和著旋律輕輕地哼著,愛,充盈著孩子們的心靈。
三、融入生活,感悟提升
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良好品德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兒童整體生活中實現的,需要時間、空間,需要課外活動的延伸。生活是大課堂,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提供了廣闊天地。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τ谄返陆逃侨绱?。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用親身感受來獲取知識,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獲得經驗并受到教育,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
在學習《父母的疼愛》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任務:回家為爸爸媽媽做一件事。第二天,孩子們紛紛向我匯報:“我給媽媽捶背,媽媽很高興?!薄白蛱旆艑W回家我把地拖干凈了,媽媽表揚了我?!薄拔耶嬃艘粡埉嬎徒o媽媽。”我發現孩子們仿佛突然間長大了,變得懂事了。真正反映了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借此契機,我引導孩子們要學會把課堂所學知識和平時生活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總之,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慈善教育要素,采用形式多樣的活動喚醒學生的愛心、責任心、感恩之心。慈善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中,才能開出芬芳迷人的花朵。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西江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