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用秀
1928年《天津基督教女青年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在談及1917年水災期間天津基督教女青年會和施善濟世的舉措時稱:“收容婦女200余人,以該會設在三多街的大禮堂作為難民的臨時宿舍,該會還設立臨時工廠,讓災民婦女在此加工棉衣,并付工資。”
基督教的愛是貫穿于社會人際關系之中的。天津基督教女青年會自1913年3月成立,即倡導“愛”的精神,這種“愛”包含著對社會的義務和對人們的一種平等的慈善服務。
基督教女青年會,1855年創辦于英國倫敦,是一個全球性質的基督教女青年服務團體。1890年女青年會由美國傳入中國,天津基督教女青年會的發起人是梁擷香(張子祥夫人)、鐘德貞夫人、蔡述堂夫人、雷舜笙夫人、陳敏修夫人、熊學智夫人等,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城市女青年會之一。會址最初設在海大道(今大沽路)倫敦會內,后幾經搬遷,1933年建成了新會所。
據稱,天津女青年會成立之初,只有查經班、禱告會以及婦女、兒童識字班,至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逐步擴充成立了董事部、干事部、德育部、職工部、學生部、少女部(幼女部)、教育部(智育部)、服務部、會員部和宿舍部等部門。天津的一些上層婦女和知識女性也紛紛參與其中,如卞俶成(名肇新,天津人,祖居天津城東門里鄉祠大院,俗稱“鄉祠卞”,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為女青年會會長,趙君達(天津人,1906年為首批資送赴美留學生,獲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曾任北洋大學、耀華中學校長)為女青年會董事,黎紹芬(黎元洪長女,1923年南開大學畢業后赴美留學,1927年獲得哥倫比亞研究院教育學碩士學位)為該會職工教育義務干事,聶玉清(直隸撫寧人,1923年畢業于天津中西女子中學,后在該校任英語教員,1924年任北京女青年會學生部干事,后歷任天津女青年會干事、北京協和醫院社會服務部干事)任該會董事、董事長等職,黃子誠(安徽無為人,1900年官費赴美留學,1907年回國,歷任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館二等翻譯官、駐新西蘭領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等職,1914年任外交部僉事、交際司辦事、秘書廳辦事等,1920年奉派與英、法、美三國領事協商組織暫行管理俄租界委員會,負責管理原俄租界行政事務)為女青年會顧問,黎紹基(黎元洪長子,1920年赴日本貴族學院讀書,1923年回國,轉而就讀于南開大學政治學系,1928年黎元洪去世后遵從父命不問政治,把全部精力投入實業,成為一名成功的實業家)也是女青年會顧問。
在她們的努力推動下,女青年會各方面的工作都具有了相當規模,為廣大婦女和兒童,特別是為勞動婦女、職業婦女和青年學生做了不少工作,給她們提供切實的服務,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在學校組織女青年會,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在休課之際還組織學生幫忙制作災民的衣服。“本基督耶穌服務社會之精神,發展各地女工工作,改良女工狀況,求得普通智識,美滿生活,及養成自動參加勞工運動之能力,并聯絡社會婦女明瞭女工問題,指導之,輔助之,改善之。”(《天津基督教女青年季刊》第十三期)開辦不同內容的教育班、友誼會、衛生演講、旅游及成立圖書室、舉辦作品會、籌集賑款等。
募捐活動是女青年會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據1928年6月《天津基督教女青年會會務季刊》第九期里說:“所有年度經費,除教育班學費外,余則端賴中外善士慨解義囊,共襄善舉”。1928年春季的募款活動分八個隊,以八仙“漢鐘離、韓湘子、鐵拐李、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為隊名。“各隊除請熱心會員分任隊長隊員之外,并有董事干事分任各隊督促進行,每隊認募一千元,于三月二十四日各隊分途揚標,鼓棹前進,爭渡汪洋,數日之間,漢鐘離隊即達海岸,他隊亦渡至相當地點,至三次回報,即有五支船渡過海洋,八隊雖未完全得勝,然均亦相差無幾。”這種利用民間廣為熟知的八位神仙作為募款隊伍的名字,以八仙過海的形式在社會上搞起的聲勢浩大的募捐活動,不僅宣傳擴大了女青年會的社會影響,也籌得了相當的善款,為女青年會更好地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天災人禍不斷,人民深受其苦,在女青年會的帶領下,一大批女性積極投身于社會賑濟活動,并積極吸收民間財富擁有者中的熱心公益人士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女青年會協同男青年會在東馬路青年會職工部學校成立收容所——天津基督教男女青年會婦孺收容所,給難民提供了一個相對較好的生活環境。1931年武漢發生水災,綿延數月,近80萬人受災,男青年會發動會員捐款捐物,并將所得款購置布料制成衣服,寄給漢口女青年會發放。另外女青年會還積極參與社會局的冬賑工作,發放會員捐的冬季衣服和玉米面等,據1937年統計受惠難民共2340余戶,計成人4500余人、兒童5000余人。1939年天津大水災期間,女青年會分布在各區的難民收容所達13處,共收容2萬多災民。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全國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天津女青年會也加入其中,不僅積極向廣大女性同胞宣傳時局情況,并請張伯苓先生演講“我對時局的感想”,號召廣大婦女團結起來,擔負起國民的職責,為抗日救國出一份力。女青年會還制做繃帶、縫制衣服和提供軍需物品支援前線。同年11月,天津發生了兩次日軍組織的“便衣隊暴亂”,遭到天津保安隊的反擊,女青年會等團體一起捐款捐物,為天津的軍警解決溫飽。抗日戰爭時期,大批青年學生失學失業、流離失所,女青年會和男青年會一起開展學生救濟工作,給予學生助學金和生活費。
上述活動只是女青年會賑災救濟等公益活動的一小部分,在天津近代歷史上,天津女青年會帶領許多婦女盡自己所能無私奉獻于社會賑濟事業,不僅造福于人民并為該會贏得榮譽,而且進一步促進了女性在中國社會地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