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作為最主要的養老保險形式,養老金的運作一直備受關注。其實,國外并不缺乏養老金入市的成熟運作模式,美國401K計劃即可作為參考的典范,此外,英國、新加坡及中國香港等的養老金入市經驗均值得借鑒。
美國401K計劃
備受關注的401K計劃實際上是美國雇主養老金計劃中的一個分支。美國將養老金體系劃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全國統籌的社會養老保險計劃、雇主發起設立的私人養老金(401K計劃、DB計劃等)、家庭個人開設的個人退休賬戶等。
截至2010年底,401K計劃賬戶資產余額達到3.1萬億美元,約占美國當年GDP的21%,該賬戶中的資金一般交由第三方進行管理,可設多種投資組合方式,即所謂的“一賬戶多組合”,不過選擇投資組合的決定權在于雇員,這是401K計劃不同于中國社保基金的重要區別之一。美國的中產階級有足夠的主動權,可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自由決定是否入市抑或是選擇具體的投資品種。
在具體的資產配置方面,401K計劃主要投資基金品種,如股票型基金、貨幣基金、平衡型或偏債型基金。以2009年的數據為例,當年基金類品種的配置比例高達91%,而股票配置比例則僅為9%。不過總體而言,401K計劃入市較為積極,不排除美國股市長期走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401K計劃的可能性。
盡管次貸危機之后,401K計劃一度投資失利,最高虧損接近2萬億美元,導致半數以上的持有人將資金大規模轉移至非股票領域,但是,這并不能說明養老金入市是不明智之舉。事實上,分析表明,401K計劃近年來的虧損多半是監管放松所致。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
新加坡養老金投資計劃類似于美國,但持有人的自主權卻不及美國,不過在風險控制方面,新加坡略勝一籌。
新加坡推行所謂的中央公積金制度,是一種多賬戶體系,包括“普通賬戶”、“特殊賬戶”和“醫療儲蓄賬戶”等,分別擁有特定的用途。對于公積金存款,新加坡政府會規定存款利率,而為了促成公積金資產保值增值,新加坡公積金管理局引入了各種投資計劃,如公積金持有人(會員)可動用80%的公積金存款或普通賬戶中的余額投資于股票、基金、黃金、政府債券、儲蓄人壽保險等品種。新加坡規定,參加投資計劃的會員,可以獨立選擇投資工具實現投資增值,但必須自擔風險,公積金管理局不保證無風險收益。
此外,中央公積金亦可投資新加坡巴士有限公司、非住宅產業計劃及填補購股計劃等。總體而言,由于監管較為嚴格,新加坡中央公積金主要投資政府債券以及工業、住宅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安全邊際較高但收益率較低的品種,因此多年以來,新加坡中央公積金的增值幅度較小,但也避免了類似美國401K賬戶大幅縮水的命運。
香港強積金
香港自2000年12月正式推行了強制性公積金政策,即“強積金”,與美國401K計劃類似,香港雇員在參加強積金計劃之后,可自由選擇強積金的細分品種,雇主無權決定。一般而言,強積金計劃的細分品種包括混合資產基金、股票基金、債券基金、保證基金及保本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及其他基金等系列基金資產,涵蓋不同風險級別的基金。而每只基金均有獨立的投資策略,可直接用來投資股票、債券及保險單等。
在監管方面,強積金受到的限制要多于美國401K計劃,香港政府一般嚴格限制使用衍生工具和進行現金、證券借貸,強積金一般也不能進行高杠桿投資,且標的債券需要達到法規要求的信貸評級。另外,每只基金所持的港元投資項目至少占該基金市值的30%,以及只可將指定百分比的現金存放于單一銀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