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珍

蒼山腳下,洱海湖畔,有一個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白族古漁村。它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東北部,北有蘿蒔曲,南有蓮花曲,前有金梭、玉幾二島環抱于雙曲間,因此得名——“雙廊”。
雙廊古鎮風景優美,境內水天一色,群山疊翠,湖光水色交相輝映,金梭織錦、“雙島雙曲”與古色淡雅、風情濃郁的白族集鎮相環抱,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天然圖畫,是最適宜人居的小鎮之一。盡管素有“大理風光在蒼洱,蒼洱風光在雙廊”之盛譽,但近百年來,雙廊鎮一直寂寂無聞,遠不及麗江聲名遠播。
2000年,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在雙廊鎮洱海邊安家,畫家趙青用他獨特的理念為楊麗萍創造了太陽宮。沒想到,這座本屬于舞蹈家私人避世的居所讓雙廊鎮的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一時間,太陽宮和趙青的別墅青廬成為雙廊的招牌,游客、藝術家和閑居者慕名而至。
十多年來,雙廊鎮發生了巨大變化,并正式跨入了旅游度假區的行列,成為一夜躥紅的“明星小鎮”。但現實中,“明星小鎮”的日子過得卻并不輕松,雙廊鎮正在遭遇著“成長的煩惱”。
投資熱
2012年11月,投資的熱度正在燃燒著整個雙廊。隨著游客的井噴式涌入,商業化的浪潮有力地沖擊著蒼山洱海邊這個原本迷人的白族村落。
袁小兵,這個曾經擁有16年資深媒體從業經歷的外鄉人,如今正式轉行為雙廊鎮客棧投資經營者。
當《民生周刊》記者與袁小兵通話時,他正在工地上建設自己的客棧。袁小兵告訴記者,這家工期為一年多的客棧將在春節前后開業,與楊麗萍的太陽宮隔水相望。
“雙廊的旅游業剛剛興起,投資回報率高。”談起客棧的未來,袁小兵認為自己也許是占據了環洱海邊最后的一塊風水寶地。近兩年來,陸續前來雙廊鎮建客棧淘金的外地人不計其數,除了遠離洱海邊的鎮子,這里再也容不下一家多余的客棧了。
“400多萬的客棧投資,預計4年時間便可收回成本。”袁小兵計算著客棧未來的經濟賬。他估計,如果按照目前雙廊鎮洱海附近的房價,建成后客棧的每一個房間的價格為600元/晚左右,而這一價格算是當地海景房中較為便宜的。如果到了旅游旺季,不僅價格會走高,而且還會出現一房難尋的現象。
短短兩年時間,雙廊的客棧數從不到10家迅速增長至126家。另一方面,隨著追捧者越來越多,當地房價節節攀升,高端客棧投資熱在雙廊鎮達到了白熱化。
據了解,在雙廊,房價最貴的要算楊麗萍的太陽宮,位置好的海景套房一晚就要5800元,最便宜的也要4800元;由雙廊鎮玉磯島村村長趙八旬設計的粉四客棧每晚在2000元以上;而在太陽宮旁邊的青廬,房價從1200元到1800元不等。據說,每晚200多元的青年旅社海地生活,接下來也將推出高價位的房間。
除了已建成的126家客棧,雙廊鎮還有不少正在新建的客棧,混凝土攪拌的聲音使曾經安靜的漁村變得熱鬧喧囂,曾經緩慢的生活節奏也變得日益急促而緊張,投資與回報成為雙廊鎮炒得最熱鬧的話題。
兩種生活
《民生周刊》記者在當地看到,靠近洱海邊是一棟棟風格各異的客棧或酒店,來自全國各地的旅行者在這里尋找幸福,與富裕起來的雙廊人一起享受著蒼山洱海的饋贈。而在雙廊村落通向山體的另一邊,一些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老屋卻在風雨中搖搖欲墜。
40多歲的本地人趙武祥在雙廊鎮有一棟200平米的三層小樓,去年租給了來鎮里開餐館的外地商人。趙武祥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每晚他都要去客棧打短工,或者擺地攤兒。因為僅靠“每年2萬元的租金根本不足以支付一家老小的開銷”。
“父母老了要看病,孩子要上學,外地人來了物價也高了。”趙武祥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雙廊的耕地本來就少,旅游開發后修建了公路、鐵路,耕地面積就更少了。而隨著洱海禁漁期越來越長,村里的年輕人只能外出打工。
雙廊的飛速發展,讓原本以捕魚為生的本地人放下漁網,離開漁船,開起了往返大理和雙廊的營運車,當起了建筑工人,或支起炸魚蝦的油鍋,開起了五花八門的客棧、店鋪和飯店。與外來的投資經營者相比,他們的收入同樣增加了,但由于純真而靜謐的漁耕生活被打破,他們的笑容卻不見增多。
即將消逝的白族元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當地人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由于楊麗萍在當地的名望,她的房子的建筑風格影響了諸多后來者。幾乎所有的客棧經營者和設計師都表達了自己對當地白族民居和文化傳統的熱愛,可并沒有誰真正愿意嘗試原汁原味的白族風格。傳統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風格在雙廊鎮早已失去了立足之地。對于投資者來說,是不是海景房,能否租出最好的價格,才是他們最為關心的。
而當地政府目前并沒有出臺針對當地建筑的調控政策,只是在樓層的高度上做了一定的限制。
紅山本主廟位于大理市雙廊鎮的北部海灣。廟中所供奉的本主為唐天寶年間曾經大敗唐將鮮于仲通和李宓的南詔軍事將領王盛、王樂和王樂寬祖孫三代。紅山本主每年農歷四月十四至十六日會期,漁船匯集,人流如潮。從2008年起,大理州市政府每年在紅山半島舉行“洱海開海節”,逐漸演變成以旅游為主的節日。
但就是這座本應成為洱海邊最具特色的本主廟,如今,因為當地無節制的旅游開發,在開海節上已經基本失去原來的民族文化。
云南省大理學院白族文化研究專家趙敏認為,從人類文明的發展看,古城鎮不只是人類生存的空間,它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銜古接今。但是,古城鎮的狂飆突進的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著一些危機,有不少古城鎮被“現代化”,有的甚至即將消逝,只保留了“古老”的名稱。
雙廊目前的現狀也引起了大理市政府的關注。在今年5月舉行的雙廊公益論壇開幕式上,雙廊鎮鎮長謝德欽一口氣向在場的所有嘉賓提出了四個問題:我們該賦予雙廊怎樣的旅游文化靈魂?古鎮旅游開發及以后以什么為核心?怎樣給世人對雙廊古鎮獨特的歷史記憶?怎樣去傳承雙廊古鎮的文化遺產?其實只要細細琢磨,便可以將這四個問題濃縮成一個: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雙廊?
事實上,這不僅是雙廊的困惑,也是中國在近三十年來繼城市化浪潮的大拆大建毀滅了城市的個性后,所有中小城鎮面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