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功學
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勤勞、智慧、善良的安徽太和人,抓住機遇,大膽實踐,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5年間已發展到550多家,形成了種養大戶領辦型、鎮村干部帶頭型、龍頭企業帶動型、科技人員示范型和返鄉農民創業型等五大組織形式。盡管如此,農民仍感到勢單力薄,尤其是在外部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和合作社業務不斷擴展的情況下,單靠同類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的縱向合作,滿足不了市場多樣性的需求,因此,合作社之間的牽手橫向聯合,成了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降低經營成本、提高議價能力、增強談判話語權、壯大合作社實力的內在動力。
聯合——應運而生
2012年7月10日,安徽省太和縣阿龍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牽頭,聯合9家合作社出資1027萬元,發起成立了 “太和縣徽太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從而使太和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隊伍由獨立縱隊,發展為聯合橫隊;產業由單一結構,發展為多業融合;產品由一社一品,發展為一社多品;規模由百畝連片,發展為千畝連片。聯合社的農產品“變身”后,開始直供直銷——到菜市、精品包裝——入超市、禮盒包裝——進城市,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聯合社農產品通過展示展銷、禮品配送、網上銷售等,營銷收入達3000多萬元,正是“乘風需破浪,發展正當時”。
數字——展示生機
徽太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后,承擔國家級星火計劃1項、省級科研項目1項、縣級1項;9家成員單位,流轉土地9400畝,團購化肥556噸、農膜10噸;申報認定綠色食品南瓜生產基地4000畝、西瓜4000畝,無公害生產基地紅薯4500畝、葡萄1500畝;認證12個農產品品牌;成員增至1560戶,輻射帶動8649戶,覆蓋21個鄉鎮;農產品數量壯大到45個,延伸到9個產業;建立了111個農產品直供直銷點,月營銷額超過1000萬元。其中,玉皇貢牌香椿、苔干、桔梗進入蘇果、華聯、大潤發、沃爾瑪等大型超市;東范牌甘薯種苗單季銷售收入達160多萬元;子山牌生粉、粉絲、紅薯丁、紫薯丁、糖類分裝等產品遠銷6個省市,月營銷額達300多萬元;阿龍哥牌富硒系列農產品倍受市場青睞,富硒西瓜百元一個。在2012首屆中國(阜陽)現代農業博覽會和2012中國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上,徽太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農產品有5個入選精品農產品系列,1個入選省農委向合肥市民贈送菜籃子的系列產品。
意識——凸顯活力
徽太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農產品除統一風格、統一標識之外,還緊盯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識、產品商標的認定、認證、和注冊,9家成員單位現在擁有商標26件,外形包裝專利保護15件。為了使土產不土,他們請專業的設計團隊,為這些“土產”設計“洋裝”;請專業的營銷策劃團隊,為其制定營銷方案;請瑞福德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設網上展廳、打造網絡交易服務平臺;積極參加安徽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合作;在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安裝千里眼,建立農產品安全可追溯體系;組織聯合社成員單位負責人到安徽徽潤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安徽肥東建華農業、安徽燕之坊等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單位和企業進行觀摩學習;參加省級組織的法國農產品博覽會。這些舉措扎實有效,蹣跚中彰顯毅力。
創新——增添動力
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徽太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想方設法讓聯合社的農產品進餐桌,千方百計地把地方特色農產品向社會推介、向消費者推介、向各級領導推介,通過創新宣傳方式,把自己的特色農產品委托烹飪大師開發菜系,制作菜譜;委托食品研究單位進行營養成分鑒定,開發新的食用方法;委托科研院校量身定做特色農產品、研發新品種、新工藝、新技術、新規程;與郵政部門合作推出《惠農快訊》和《年貨禮包》;積極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堅持在創新中發展,生物活菌酶在紅芋淀粉生產中的應用研究與示范、淀粉型甘薯新品種篩選和栽培技術集成應用、有機硒西瓜生產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應用3項專利技術獲阜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探索——三點啟示
合作社在探索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給人們一些啟示。
一是,合作社進一步聯合是現實的需要。因為分散的合作社與分散的小農戶區別不大,改變不了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弱勢地位,進一步聯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二是,合作社的縱向發展與橫向聯合,可以有效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促進縱向一體化產業經濟和橫向一體化規?;洕陌l展。三是,聯合社不再局限于 “同類農產品生產者”的聯合,不僅做到產品聯合,也可以實現產業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