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芳 喬金亮
“2005年時,村集體對外欠債109萬元,如今村集體資產超過4300萬元。2005年時,村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已超過9600元。”在吉林省農安縣采訪,合隆鎮陳家店村的變化屢屢被人提起。日前,筆者來到該村一探究竟。
在陳家店村,時針式噴灌機佇立田間。縣農業局項目科科長李景和說,陳家店村十年九旱,要多打糧食主要靠灌溉。時針式噴灌機可根據供水條件和作物需水規律進行精確供水,不僅灌水均勻且輸水損失極小,水的有效利用率為80%以上,用水量比地面灌溉節省30%至50%。
大型噴灌機雖然增產效果好,但以往由于一家一戶分散種植,因而沒有用武之地,糧食單產2005年之前一直上不去。村委會副主任文業勝介紹說,經過摸索,他們找到了秘訣,那就是農民的合作化。正因為土地流轉后實現了農業的集約化,基礎設施和農業機械才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2006年,陳家店村的部分村民踏上了南下列車,去發達省份的農民合作社取經。很快村里成立了3個合作社,分別是眾一種植、眾一養殖、眾一農機合作社。如今村里大多數農戶都已經加入合作社,自愿流轉土地,以土地入股,實現了規模化經營,3個合作社又抱團成立起聯合社。
玉米是陳家店村的主要大田作物,2005年以前,單戶種植每公頃產量才2萬斤,集約種植以后,合作社的產量年年上臺階,2009年每公頃產量為2.3萬斤,2010年2.4萬斤,2011年達到2.53萬斤。
村委會主任林青遠說,種植合作社倡導統種、統管、統收的保護性耕作,是種糧增收的基礎。他給筆者算了筆賬,村里500公頃土地全部實行保護性耕作后,可增產134.4萬斤,以市場價每斤1元計算,該項目的實施為村里增加收入134.4萬元,僅此一項戶均可增收1000多元。
采訪期間,正值玉米收獲季節,受前期陰雨天氣影響,普通輪式收割機難以下地收獲。村民陳三旺告訴筆者,如果在前幾年沒有農機合作社,這種情況下就只能人工收割,每天雇工成本在120元至150元,每公頃人工收獲玉米需要3000元,令單家獨戶經營的農民頗為頭疼。
今年,合作社的10多臺約翰迪爾6488收獲機派上了用場,優勢在于不會陷入地里,且每公頃作業費用僅需1000元。村東頭,43歲的農機手陳中國正駕駛著收獲機在村里與吉林大學合作的高產試驗田收割莊稼。這位眾一農機合作社社員介紹說,“以前我自己單干作業量上不去,高性能農機投入大,單個農機手根本無力承擔,現在合作經營情況大為改觀。”
種糧的底子打好以后,合作社又開始抓蔬菜大棚,已建成100棟標準化日光溫室,年產各類蔬菜150萬斤。溫室以租賃的形式出租給村民,所得收益,社員獲得分紅,村民獲得獎勵收入和務工收入。平菇溫室負責人林江說,“今年行情不錯,每斤能賣2.3元,每棚可產4萬斤鮮菇,扣除投入,單棚年純利5萬元,集體和個人都能獲益。”
文業勝告訴筆者,陳家店村村民目前有4大收入來源,一是流轉出土地的租金收入,二是作為合作社社員的股金收入,三是在合作社就業的工資收入,四是村集體給農民的福利。4項合計,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合作起來的農民致富快。沒有國家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好政策,就沒有陳家店村今天的好生活!大家都相信還會有更多‘真金白銀的政策投向農村……”林青遠說,村里下一步將擴大標準化日光溫室規模,打造集倉儲、冷藏、加工、運輸于一體的多功能蔬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