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繼狀
有幸拜讀了《體育教學》雜志2011年第3期中的《籃球單手肩上投籃出手動作手部整體用力原理的探討》一文,對文中作者的單手肩上投籃最后出手動作應是手部整體用力、出手前后手型應保持一致等觀點實在是不敢茍同。下面本人依據相關資料并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運動實踐就“籃球單手肩上投籃最后出手動作”是手部整體用力還是食指、中指的局部用力等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實踐已經證明單手肩上投籃最后出手的發力點應當是食指、中指,其他三指及另外一只手的作用僅僅在于保證和維持球出手前的穩定狀態,且食指發力占整個手指發力的80%以上(前國家男籃后衛張衛平語)。整個投籃的發力順序應該是下肢、抬軀干、伸臂等力量的合力通過腕、手指傳遞給球,這時傳遞給球的力量通過一個點,比均勻分配給五個手指傳遞給球要更加經濟、合理,力量只有通過一個點傳遞給球才能更有利于控制球的速度、飛行弧度、飛行的方向。物理常識告訴我們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要想使靜止在手中的球獲得穩定的飛行狀態,球的受力點應當是唯一的,當然從理論上講五指共同對球發力也能產生一個給球的合力,但是兩個手指(食指、中指)甚至一個手指(食指)發力就能夠解決的問題為什么非要用五個手指呢?顯然這種提法不符合動作技術的經濟性原則。
第二,投籃球出手最后的動作必須是撥指的動作——即手指的三個部位對球的發力先后順序是指根、中部手指、最后是指尖。只有這樣才能延長手指對球的接觸時間,進而加強對球的隨心控制。投籃撥指動作的結果必然使手指自然地呈背屈狀態。為了使球在出手前獲得一個比較穩定的出發點球(手指幾乎是貼在球上的),出手前的手型很自然的應該是一個弧面型,這個弧面型是由五個手指以及手掌的邊緣組成。很顯然“球出手后的手型與球出手前持球手型保持一致”的說法是不可思議的,它沒有辦法做出我們習以為常的將球由指尖“撥出”的動作。
第三,造成單手肩上投籃動作常見的錯誤如文中作者所說“勺型、勾型”等原因是因部分手指單獨發力造成的(這是動力定型錯誤建立的問題,正確的動力定型應該是手部的局部——食指、中指發力),但這些所謂的錯誤動作同樣也可能出現在作者所主張和認可的“投籃出手時手部應整體用力”觀點上,即我們不能把投籃手指的局部用力認定為是錯誤的動作,而投籃手部整體用力就是正確的、合理的。
(安徽省壽縣二中2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