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50多歲的唐女士是個糖尿病患者。一天中午,唐女士剛打完胰島素就有人喊她去打麻將,她飯沒吃兩口,就匆匆地下了樓。誰知剛打了半個小時,就突然暈倒在地。同伴緊急將其送往當地醫院,原來是低血糖導致的昏迷。
一、誘發低血糖的常見原因
低血糖癥是指血漿葡萄糖(簡稱血糖)水平降得過低(濃度低于2.8毫摩爾/升),或速度下降過快時,而導致的腦細胞缺糖的臨床綜合征。
低血糖反應可見于不按時進餐者(特別是不吃早餐者),但現代臨床最多見的是用胰島素治療或口服磺脲類降糖藥的糖尿病患者。其原因主要是胰島素使用過量、胰島素注射時間錯誤、飲食攝入量不足、未能按時進餐、運動量增加又未能及時調整飲食或胰島素用量、空腹運動、空腹飲酒或濫用口服降糖藥等。此外,當糖尿病腎病出現腎功能減退時,胰島素和降糖藥的降解受到影響,造成藥物蓄積而出現低血糖。當糖尿病患者出現胃排空延遲或胃輕癱時,進食之后不能及時消化吸收,導致能量補充不及時,均可導致低血糖反應。糖尿病患者伴有腎衰時,體內毒性物質堆積,抑制肝糖元合成酶的活性,使肝糖元合成減少,也會導致低血糖的發生。部分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有腦血管病,導致垂體前葉功能減退,使體內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的水平相對低下,此時如果出現應激狀況也容易引發低血糖。
二、低血糖的類型和危害
低血糖主要分三大類型:
1.饑餓性低血糖沒有糖尿病的健康人,肚子餓了產生的低血糖,大多發生在飯后4 小時左右,如夜間、清晨、午飯前,這種現象不屬于病態(值得注意的是,若經常出現低血糖反應,應定期檢測胰島素水平,看是否有胰島素瘤)。
2.反應性低血糖這類發病人群常處于2型糖尿病之前的階段,有高胰島素血癥,幾年之后很可能會發生糖尿病。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產生反應性低血糖,多在中餐、晚餐的空腹狀態出現低血糖癥狀,饑餓感很明顯。
3.病理性低血糖是因為疾病導致的低血糖。如糖尿病人服用降糖藥過量、進餐量過少、以及酗酒、肝硬化、結核病、胰島細胞瘤等。
一般低血糖的癥狀出現得非???,但不同個體之間的表現也有差異。其癥狀主要表現有饑餓感、頭暈、頭痛、乏力、四肢麻木、心慌、手抖、出汗、面色蒼白、口唇麻木、打冷戰、胸悶、嘔吐、情緒不安、身上有針刺樣感以及視物模糊等。有些人還出現行為改變或異常,如煩躁、哭喊、易怒,或有一定攻擊性。癥狀嚴重者,可能出現神志不清、大汗淋漓、皮膚濕冷、吐字不清、全身抽搐、昏迷昏睡甚至二便失禁等。這時若不能及時糾正,則會進一步損傷心、腦、腎等主要臟器,導致心率加快、脈壓增加、靜息期心肌缺血,出現心絞痛、心梗等,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性,從而危及人的生命。此外,還會對神經系統產生危害,損傷大腦細胞,引起認知能力、反應能力低下;對眼睛的影響,可顯著減少玻璃體中的葡萄糖水平,加重缺血和對視網膜的損傷。嚴重時可導致眼壓突然下降,引發動脈破裂、出血;對腎臟的影響,急性低血糖可減少20%以上的腎血流量,降低腎小球的濾過率,加劇腎臟損害。即使是比較輕微的低血糖表現,對日常工作和學習也會產生一定影響,會出現頭暈眼花、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等。
三、怎樣預防低血糖
鑒于低血糖發生迅速、多無預兆和對身體危害特別巨大,所以,應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高度重視。
出現低血糖反應,對反應較輕、神志清醒的患者,立即吃饅頭或面包、餅干50克,或水果一個;稍重者用白糖、紅糖或葡萄糖25~50克,溫開水沖服或喝一杯其他含糖飲料即可,一般10 分鐘后反應即可消失;低血糖反應較重并有神志障礙,但尚有吞咽能力者,可將白糖、葡萄糖直接放在病人口中,使之溶化咽下;對低血糖昏迷病人應立即送到醫院治療。清醒后的病人,必須讓其及時進食并注意以下事項,防止再次發生低血糖反應。
1.每天服用降糖藥物必須定時,并根據每天監測血糖情況,請醫生幫助及時調整胰島素或降糖藥的用量,防止用量過大。決不可自己隨意加大用藥劑量。
2.糖尿病患者應按時進餐,控制好每餐的進餐量和次數,確保每餐攝入足量的復合型碳水化合物(各類主食)。外出時身上應隨時攜帶一些面包、蛋糕、蘇打餅干、糖果、水果等食品。如果因某些特殊情況(如在旅途中)不能按時進餐時,則可先進食一些隨身攜帶的食品,及時補充能量,防上血糖降低。
3.如果活動量較平時增大,在活動前應額外攝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
4.應戒除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要特別避免空腹飲酒。因空腹飲酒可能會刺激內源性胰島素分泌,容易引發低血糖反應。糖尿病患者想飲酒,應先進食一些復合碳水化合物食品,如面包、餅干等,防止低血糖反應。
5.掌握好鍛煉身體的時間和強度,防止早晨空腹運動等情況發生。
6.外出最好隨身攜帶自制的“糖尿病救助卡”,上面應寫明姓名、住址、電話號碼和病情等,便于昏倒時能得到他人的及時救助。
7.對經常出現低血糖的患者,應做好記錄,并向主管醫生咨詢導致低血糖的原因和解決的對策。特別是對長期使用胰島素或口服磺脲類降糖藥的患者,尤應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