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

不再是閃爍其辭,迅雷CEO鄒勝龍對《英才》記者直接回應:資本回暖仍不樂觀,市場不好不能上市,投資人也沒辦法。
似乎就差臨門一腳,去年年中迅雷兩次三番啟動赴美IPO,卻遭遇募集資金不斷縮水。
如果說已經持續盈利的迅雷短期之內仍然“等得起”,“失血過多”的電子商務卻已是“傷不起”。3月23日,奢侈品B2C網站唯品會似乎重新叩開了上市之門,可惜首日破發瞬間沖淡了敲鐘時的喜悅,所謂中概股“破冰”,不過是嗷嗷待哺的套現之旅。
但是,作為中概股的一支關鍵力量,TMT從未缺乏看點,尤其是從2011年下半年赴海外上市窗口關閉以來,從盛大、阿里巴巴輪番宣布私有化、退市,到唯品會的上市折戟,再到優酷土豆的非典型性收購,似乎都讓TMT中概股的復蘇充滿玄機。
“從歷史角度看,整個資本市場還是處于極端狀態,比最低點稍微好一點,但是波動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說美國市場已經復蘇了。中概股復蘇?我覺得可能談不上”,軟銀賽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閻焱在2012年深圳IT峰會上稱。
考驗耐心
一種預言是:Facebook火爆上市能正式重啟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窗口。但是,宜搜CEO汪溪卻認為,中國與美國資本市場已經脫鉤,今年以來美國股市漲幅超過30%,但是,中國概念股一直沒動靜。
“中國概念股是自身的問題,是VIE(可變利益實體)的問題,是財務造假的問題”,汪溪對《英才》記者稱。
2011年以來影響中國公司上市和融資的兩大事件,當屬VIE監管風險和少數公司內部治理混亂。由于采用VIE模式的企業集中在互聯網和新媒體,所以,TMT板塊受累較深。可以預見的是,未來TMT在海外上市的門檻要求會更高,對內部治理和法律體系的要求也將更加完備。
“上市窗口并不是關閉,是在唱空中國概念”,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靳海濤對《英才》記者預測,由于涉及到文化和誠信,以及遵照契約等問題,唱空過程將持續一年至一年半時間。
“上市窗口打開和關閉永遠受到多個因素制約,有流動性過剩的正面因素,也有歐債危機,還有外界對一些高科技領域和消費者消費力的擔憂所產生的負面因素,加上中國概念誠信問題的陰霾未能完全散去等一系列問題,都會使得新IPO充滿未知與挑戰”,金沙江創業投資董事總經理丁健對《英才》記者判斷,在2012年4-6月將會開啟短暫的上市窗口,如果抓住機會出現一兩家能讓投資人真正獲利的優質公司,夏季之后IPO前景才值得期待,否則,窗口將一直關閉到明年。
目前,除了迅雷、盛大文學,還有58同城、趕集網等一批互聯網企業在排隊等待上市。在唯品會“投石問路”失敗之后,京東商城、凡客等電商對上市態度越發曖昧。TMT在復蘇與低迷間不斷徘徊,可謂極大的考驗著投資人和創業者的耐心。
難言回報
近兩年來,電子商務、云計算和移動互聯幾乎占盡TMT行業風頭,但這三大熱門投資領域何時釋放回報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據China Venture統計,2011年,電子商務披露案例116起、投資總額53.53億美元,投資金額環比增長451.5%,占據當年互聯網投資總規模的65.6%。但是,高融資并不等于高收益。
以唯品會為例,IPO文件顯示,2011年公司運營現金流為130多萬美元,賬上資金儲備4646萬美元;相對的,卻是唯品會運營開支達到7633.1萬美元,可見B2C電商資金之吃緊程度。
“電子商務本質像做貿易,我不太喜歡那種先賠本建平臺的模式,還有自建物流到底怎么建,也有很多爭議。”靳海濤對《英才》記者直言。
似乎,更多的投資人并不相信,如京東商城一樣平臺化、多品類、高投入建物流的模式,能多家共存。如今,更多的投資案例發生在茶葉、紅酒、化妝品等垂直B2C領域。
同樣,云計算,已從三年前的無人能懂,演變為當下的無人不曉,但究竟如何定義云計算商業模式,尤其在應用層面并不清晰。
“云計算,其實是新瓶裝舊酒,這兩年忽然火起來,是因為互聯網信息量呈現爆炸性增長。”特藝中國總裁吳斌對《英才》記者稱,當下最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讓云計算走近每個人的生活并形成如“自來水”般的盈利模式。
由于移動互聯與云計算密不可分,智能終端多樣化和寬帶普及化,讓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的錢景再次放大,投資案例也呈現不斷上升。只不過,近兩年來并未見清晰的盈利模式,也未能見到孵化出大體量公司。
“互聯網在初期并不賺錢,百度和騰訊也一樣,2004年,中國互聯網用戶達到1億時,大規模盈利出現”,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對《英才》記者預測,當智能手機用戶數突破2億時,也正是移動互聯大規模盈利時。
勒緊腰帶
如何渡過資本寒冬,最為現實也最為殘酷。
去哪兒網CEO莊辰超對《英才》記者稱,對先拼用戶再思考盈利的方式其并不認同,“就好像買六合彩彩票,總有人摸得中但并不一定是你,第一天起扎實做盈利模式的公司更容易存活。”
擁有創業者與天使投資人雙重身份的A8音樂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曉松對《英才》記者稱,當下現金流最為珍貴,創業者應該更加清醒的盤點資源。
但是某些TMT的老人已經逐漸隱退。UT斯達康創始人之一的周韶寧,如今已轉戰物流行業。對《英才》記者談及此,他說:除了剛性需求之外,還有一條,該行業沒有真正的巨頭。
“二級市場八九個月不解凍,所有電商企業都要勒緊褲腰帶過冬,中國很可能有大批電商會死掉”,汪溪直言。
于是,不止一家TMT創業公司選擇傍上一個互聯網巨頭,如好樂買與騰訊,開心網與騰訊,去哪兒與百度等等,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
3月中旬,優酷與土豆意外合并,以100%換股方式形成“優酷土豆”新公司,同時土豆退市。作為土豆網的早期投資機構之一,IDG顯然樂于見到這一切。熊曉鴿對《英才》記者稱:“現在股市行情不好,未來相對一段時間內退出方式應該是整合,尤其社交網站等。”
優酷與土豆的合并,與當年分眾收購聚眾如出一轍,絕大部分并不是企業家的主動選擇,而更像是一場由資本決定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