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華
每年6月的上旬是中國高考的日子,而到了中旬就是法國的中學畢業會考。由于法國沒有全國性的統一高考,而高中畢業會考成績可以申請大學,所以這個會考就相當于中國的高考。2011年6月15日是50萬法國中學生“高考”的第一天。
巧的是,中國的高考和法國“高考”的第一個科目都是作文,中國是語文作文,而法國是哲學作文。其哲學考試的作文題目,以其特有的法蘭西特色,尤其吸引媒體和網民的關注。
法國人一生必過的關
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由拿破侖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設立,其第一門考試科目是哲學,這已是19世紀以來的慣例了。所以每個法國人都有在中學時代為應付考試而“背哲學”(類似我們中國學生“背政治”)那樣的經歷,也就是傳說中的法國人一生中都要過的一關——不論是主修文科、經濟社會,還是理科,所有中學畢業生都要考哲學,寫一篇哲學作文。
考試從早8點到中午12點考4個小時,考生可以在三道題中任選其一。供選擇的題中總有一道是“語錄評論題”,即給出一段某哲人的語錄,考生運用學過的哲學知識和觀點來加以詮釋和評論;還有兩道是“觀點論述題”,即給出某種哲學觀點,由考生引經據典加以論述和發揮。如剛剛結束的2011年法國中學會考哲學考試題目是這樣的:
文科:A.人們是否可能證明一個科學假設?B.人類是否必然對自身估計過高?c,解讀尼采《快樂的知識》的節錄。
社會經濟科:A.平等是否危及自由?B.比起科學,藝術是否不那么必要?C.解讀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論恩惠》的節錄。
理科:A.文化是否使人類偏離自然?B.違背事實是否仍可能堅持真理?C.解讀帕斯卡《思想錄》的節錄。
音樂舞蹈專科:A.自制力是否取決于自知之明?B.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對公正的理解;C.解讀尼采作品的節錄。
由此可見,相對于中國高考的作文題,法國考生個人發揮的余地比較大。但這樣的作文題也常常讓人難以下手。
哲學作文如何評分
其實,法國作文題目雖然抽象、充滿哲理,考生有充分發揮的空間,但是作文本身其實還是有固定的程式,評分就看考生是不是在幾個關鍵環節給出了令判卷老師滿意的答案,具體為:(1)對作文題所述概念的解釋;(2)對作文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否走題;(3)是否引用了經典作家的論述;(4)文章是否層次分明,環環相扣(符合邏輯);(5)結論。這里以2009年理科作文題《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謬》為例,來說明一下如何答題和評分。
法國哲學作文第一件事就是概念解釋。具體到這道題,要解釋的主要有關概念包括“欲望”、“需求”、“意愿”、“理性”、“幸福”,如果沒有跑題,只是論述不完整,那么得分可能在12-14之間,這叫“還算好”。一般法國學生的哲學作文考試能夠拿到12分,就已經值得去大大慶祝一番了。
浪漫法國人為何愛哲學
曾有網友問筆者:“為什么骨子里那么熱情和浪漫的民族,如此熱愛哲學思考?”
的確,在法國,哲學課的地位與法語、數學和物理這樣的主課不相上下。法國普通中學的學生升入高中以后就開始分科上課,根據個人的愛好和特長選擇文學、經濟類或者科學類課程。但是無論是哪一科的學生,哲學都是必修課,文學類的學生每周要上8個小時的哲學課,而經濟科和科學類的學生也要上4個小時的哲學課。
法國人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的氣力學習哲學呢?根據法國教育部頒發的大綱,哲學課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發現自我價值,學會對周圍司空見慣的現象說“不”,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養成創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國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上曾產生過像笛卡爾、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薩特這樣在世界人類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學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國人都不知不覺地沾上了幾分學究氣。所以法國人個個能“侃”。法國各個電視臺每天都有現場直播的清談節目,請來的不論是政界要人,明星大腕還是平民百姓,也不管討論題目是談天還是說地,嘉賓們都爭相發言,而且個個口若懸河,頭頭是道,話匣子一打開就再也收不住,急得主持人頻頻作手勢要他們適時打住。
這些滿腹經綸出口成章的法國人,如果平日里沒有地方發揮也著實難受。所以“哲學咖啡館”在法國大行其道。所謂“哲學咖啡館”就是街頭普通咖啡館,每周日固定開辟專門的時間(一般兩個小時左右),聘請一至兩位文化名流當主持人,組織咖啡館的客人探討哲學問題。經常組織哲學討論的咖啡館在巴黎有10多家,在法國全國有數百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四區巴士底獄廣場的“燈塔咖啡館”。這里是法國哲學咖啡館的發源地,還主持專門的網站報道各地哲學咖啡館的討論情況。
各個哲學咖啡館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活動方式上又大致相仿。每次參加討論的咖啡客從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這里面既有教師和大學生這樣的知識分子,有來自企業的職員和工人,也有剛從菜市場出來的家庭主婦。每次討論開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參加者的意見,通過投票確定一個討論題目。題目可大可小,有虛有實,比如“我們愉快嗎”、“我們能否放棄判斷(對錯)”、“你認識自己嗎”、“懶惰是否是一種權力”、“人們必須永遠說真話嗎”“寂靜是否是靈魂的音樂”等等。客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圍繞著選定的題目自由發表看法。主持人適時幽上一默或者引用一句名言警句,起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討論到興致勃勃之處,客人們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聲招呼跑堂倌:“伙計,拿紙筆來!”以便記下稍縱即逝的思想火花。
哲學思考固然費腦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國人對人生采取超然的態度,在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背過哲學的一位法國人談到有關“愉快”的題目時所言:“能在生活中當個重要的人同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當個愉快的人。”
中國作文題也有哲學味
每當我翻譯介紹法國中學畢業會考哲學考題時,總有人會感慨一番,沒想到十幾歲的法國孩子會被考這么深奧的題目。但是看得多了,也覺得是老套子。相比之下,我們的作文題,比如2011年天津卷的《鏡》、安徽卷的《時間在流逝》、浙江卷的《我的時間》、廣東卷的《回到原點》等也不乏哲學意涵。不過,法國哲學作文題和中國高考作文題最大的區別是:前者要求引用哲學家的經典論述,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一定要與時事掛鉤;而后者更著重實事求是,在仰望星空的同時不忘腳踏實地。
此外,中國作文主要考學生的構思和文字表達能力,而法國哲學作文更多的是考學生的知識量和思辨能力,兩者內涵和側重點都不同,直接比較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話雖如此說,今年上海卷的作文題《一切都會過去與都不會過去》,在某種程度上就有點像法國哲學作文考試的出題風格。它讓考生根據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的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和契訶夫小說中一個人物在戒指上的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被有關人士認為“具有哲學味和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