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在革命戰爭年代,廣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創立了一片片的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據統計,廣東全省共有51185個老區自然村、2532萬老區人口,接近全省戶籍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在全省21個地級市、96個縣(市、區),其土地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40%。廣東省的大埔、饒平、南雄、平遠、梅縣、興寧、龍川等7個縣(市、區)已被認定為原中央蘇區縣,海陸豐是全國13個蘇維埃革命根據地之一。全省屬于一類老區的有7個縣(市、區):汕尾市的城區、海豐、陸河、陸豐(市)、化州(市)、揭西、普寧(市)。
老區經濟持續發展,群眾收入明顯增加
通過實施“雙轉移”和“扶貧雙到”戰略,老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老區群眾收入增加明顯。粵東的揭陽市,2010年全市革命老區國內生產總值398.7億元,比2007年增加112.6億元,增長39.4%,年均增長11.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297元,比2007年增加1256元,增長41.3%,年均增長12.2%。粵北的河源市,2010年全市革命老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6.5億元,同比增長12.8%;農村人均收入3863.3元,同比增長9.8%。粵西的陽江市,2011年底,老區農民人均純收入6100元,比2007年增長72.3%,年均增長14.6%。珠三角的佛山市,2010年該市高明老區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225元,比2008年增長27.1%。
特質資源有效利用,特色產業發展迅速
全省各地老區充分利用老區的各類資源優勢,通過結構調整,扶持、壯大了一大批的優勢產業、效益產業。
——資源工業發展迅速。各地老區依托特質礦產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注入資金和技術更新,老區資源工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發展迅速。如梅州市陶瓷產業,通過改善裝備水平,提高工藝技術,加強新品研發,完善產品結構,提升產品檔次,打造了“大埔陶瓷”、“大埔青花瓷”、“潭江紅陶”等區域性品牌。又如清遠連州市依托老區的硅灰石、碳酸鈣等“兩礦”優勢,近年來,通過外引內聯,發展“兩礦”開采企業30家,開采量達到161萬噸,加工企業62家,加工礦產107萬噸,總產值達到4億元,共實現稅收2962萬元。
——特色農業發展迅速。通過發揮老區的自然資源豐富和生態保護良好的優勢,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帶動老區群眾發展各類特色農業,如粵東的潮州鳳凰山單叢茶、粵北的梅州金柚、粵西的肇慶沙糖桔、粵西南的高州荔枝等品牌特色農業相當部分在老區的紅土地上。隨著規模越做越大、品牌越做越好,以及銷售渠道的打開,帶動了當地老區發展,老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明顯加快。如潮州市,2010年,全市32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老區農戶6.49萬戶,戶均增收1391元。
——特色旅游發展迅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東省旅游業方興未艾。各地老區大力挖掘當地的獨特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帶動當地的經濟繁榮發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梅州、河源、惠州的客家風情文化旅游、開平的雕樓文化旅游、眾多的生態旅游、農家樂等遍布老區。英德市利用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編制《英德紅色旅游開發規劃》,打造“英德紅色旅游”的品牌。該市的老區九龍鎮,去年“紅色旅游”、“生態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在積極弘揚老區精神的同時,也使紅色旅游成為老區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措施。
革命文物得到保護,老區精神得到弘揚
廣東具有悠久的革命歷史,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對革命文物的挖掘、收集、整理和保護工作,全省各地眾多的革命遺址、紀念館、故居等都得到保護、開發和利用。如韶關市的廣東省委機關舊址的修復保護、博羅的東江縱隊紀念館、豐順的李堅貞紀念館等眾多革命歷史紀念館、紀念公園的建成,不僅使革命文物得到保護,而且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成為弘揚老區精神的重要平臺。
民生工程得到重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各地在推進老區工作中,集中力量,重點解決老區各項民生工程滯后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問題,奮力改善老區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和最基本的發展基礎。
——解決“行路難”。深圳、東莞、佛山、珠海等4個自檢市已全面實現老區村莊道路硬底化,其它17市共完成老區自然村通硬底化公路58937公里,其中15個省檢市為57022公里。全省共有1772萬老區群眾受益。
——解決“飲水難”。東莞、深圳、珠海、佛山等市已全部實現飲水安全,廣州、中山等市飲水安全工作基本完成。15個省檢市有2349個老區自然村、1213萬老區群眾已解決飲水安全問題。
——解決“住房難”。從2004至2009年的全省扶持邊遠老區村莊搬遷工作中,共搬遷了842個村莊16013戶、73668人,從根本上解決了這部分老區群眾的“五難”問題。目前,全省已基本完成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127040戶,完成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貧困村莊搬遷安置491個村、10484戶。
——解決“看病難”。2006年以來,各級財政投入50.8億元改造811所老區鎮級衛生院,老區衛生院業務用房得到明顯改善,老區衛生院基本醫療設備逐步得到完善。各行政村村村設有衛生站,大大方便老區群眾就醫看病。老區基本實現新農合全覆蓋,減輕了老區群眾看病的負擔。
——在解決“讀書難”上,2002年以來,投入20億元改造老區破舊小學3888所。老區學校的教學樓、住宿樓得到改善,學校危房得到大面積改造,老區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
結合實際,加溫給力老區建設
落實責任,切實加強老區工作的領導
各地高度重視老區建設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革命老區建設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措施,以及省委汪洋書記對老區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同等優先”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做到把老區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堅持把老區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落實相關責任,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過問老區工作。梅州市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大對革命老區發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見》,提出力爭通過5年時間的努力,實現全市革命老區“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護”的發展目標。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做到心中裝著老區,制定政策不忘老區,安排項目優先老區,扎實為革命老區辦好事、做實事。市委、市政府每年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狠抓各項具體任務的落實。茂名市開展了四次大型的“老區行”調研活動,市領導走訪了近百個點,對于調研采訪活動提出的加強老區工作的好建議,市委、市政府都限期辦理落實。
通過“雙轉移”,推進老區區域經濟的發展
通過實施“雙轉移”戰略,引導大批企業向粵東西北轉移落戶。位于老區的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達到31個,2009年總產值超過800億元,工業增加值超過270億元,稅收約51億元,吸納就業勞動力約38萬人,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區,目前進園企業達到132家,計劃投資233.5億元,已投產企業81家,目前是全省十大重點園區和首批循環經濟工業園之一。如南雄市精細化工基地成為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確保了南雄市固定資產投資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居韶關首位。如潮州市潮安縣鐵鋪工業區發展成效明顯,成為潮安縣邊遠老區發展工業經濟的典范。“雙轉移”戰略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強了老區的地方財力,也解決了老區大批勞動力的出路問題,有效增加了老區群眾的收入,縮小了老區與發達地區的差異。
扶貧“雙到”,推進貧困老區發展
各地在推進貧困老區建設中,很好地將老區建設和扶貧工作結合起來,以扶貧“雙到”促貧困老區發展,貧困老區群眾的脫貧步伐明顯加快。據統計:開展扶貧“雙到”工作以來,省里對屬于老區的2445個貧困村(占全省3409個“雙到”村的71.7%)、25.08萬貧困戶進行幫扶,共投入資金53.85億元,扶持發展村集體項目7961個,改善農田水利,受益面積103萬畝,幫助4.3萬農戶解決住房難問題,各類技能培訓66.87萬人次,已有近15萬戶實現了脫貧,老區貧困村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廣州、佛山市在努力完成省掛鉤幫扶粵東西北“雙到”任務外,還自加擔子,將位于自身的從化、增城、高明等老區貧困村作為幫扶對象,以“雙到”模式,用比較大的力度,推進本地老區發展。如佛山市于2011年12月制定、出臺了《關于革命老區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了高明革命老區扶貧開發“雙到”工作責任制,把高明老區49個行政村作為幫扶對象,截至到2011年11月底,佛山市已投入幫扶資金4.04億元。據各市統計,近幾年,革命老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均超過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扶貧“雙到”工作的開展。
通過搬遷安置,改善邊遠老區發展環境
從2004年開始,全省開展了不具備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邊遠分散老區村莊搬遷安置工作。經過努力,到2009年共搬遷了840個村、16013戶73631人。2009年的全省調查顯示,全省搬遷農戶人均收入從搬遷前的1862元增加到3312元,增長78%,基本沒有出現返貧、倒流等問題,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的目標。如地處海陸豐革命老區的陸河縣水唇鎮中和田村,處在與揭西縣交界的深山窩里,全村42戶、175人,2005年全部搬到水唇圩鎮安置后,由于離原村15公里,絕大部分勞動力轉為務工經商,村民年人均收入從搬遷前的2500元增加到四年后的6000元,一些因搬遷致富的群民激動地說:“搬遷,一步跨過五十年”。從2011年開始,省委、省政府部署在五年內完成54萬戶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改建住房和3000個、6萬戶“兩不具備”貧困村莊搬遷安置工作任務,其中1453個搬遷村莊在老區,老區村莊的農房改造所占比例也很大。隨著農村“兩項工程”的實施,將進一步改善老區群眾的居住環境,從根本上改善邊遠老區“五難”問題,并為老區發展打下基礎。
挖掘紅色內涵,發揮紅色資源作用
全省各地除了注重眾多紅色遺產的保護外,積極挖掘其紅色文化內涵,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各個領域的作用。如韶關市通過對粵北省委機關舊址的修復,重現了抗戰時期廣東省委的這一段艱苦奮斗歷史,既給群眾上了黨課,還起到了引導貧困群眾轉變“等、靠、要”思想的作用。梅州市積極申報原中央蘇區縣,該市的大埔、梅縣、興寧、平遠等4縣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梅江、豐順、五華、蕉嶺等4縣(區)正在申報待批(己通過省級審核)。通過大力開展申報活動,既傳承了歷史,又爭取到相關優惠政策、扶持資金和紅色旅游發展,帶動了老區發展。潮州市建成鳳凰山革命紀念公園,很好地將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結合起來開發,通過紅色旅游的開發,推進了當地老區經濟的發展和增加了群眾的增收。
老區整體落后局面還需“高看一眼”
老區發展還是比較緩慢
在全省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老區群眾的脫貧致富步伐明顯加快。但整體上來看,老區發展還普遍比較緩慢,整體落后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
老區人口多的市經濟實力較弱
2010年,占全省老區人口總數90.7%(2163萬)的梅州、河源、韶關、清遠、肇慶、云浮、茂名、陽江、湛江、汕尾、揭陽、汕頭、潮州等13個市的生產總值只占全省的24%(10951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只占全省的13%(590.74億元)。
全省大部分老區比所在市經濟實力弱
汕頭老區,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23.98%(125.68萬人),2010年創造的生產總值只占全市的8.1%(97億元);河源市老區,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0.92%(182.5萬人),2010年創造的生產總值只占全市的26.5%(126.5億元)。全省其它老區也基本如此。
老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低于所在市的平均水平
地處珠三角的佛山市,2010年該市高明老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8225元,只有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7.4%;地處粵東的揭陽市,2010年該市革命老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297元,只有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70.1%;地處粵西的陽江市,2011年,老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6100元,只相當于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79.48%。位于北部山區的河源市,2010年,老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863元,只相當于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8.43%。
老區建設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老區建設資金投入不足除受限于當地經濟實力和財政能力較弱外,和各地對老區工作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對加強老區工作的政治意義認識還不深,有直接關聯。各地、各部門普遍存在將老區工作等同于其它一般工作來抓的現象,將其與其它各項工作混同、等同起來,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具體工作中,沒有將老區這個在歷史上有功績、在現實中發展較慢、目前亟待加強建設的“點”和其它地區這個“面”很好地分開。在投入上,沒有很好地貫徹落實“高看一眼、厚愛三分、同等優先”原則,對老區建設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老區發展需要。如從老區發展專項資金投入來看,省級老區發展專項資金只有1000萬元,按老區總人口2532萬計算,人均不足0.4元。據省扶貧辦掌握的情況,全省各市每年老區發展專項資金安排大多在500萬元以下。
老區基本民生建設還亟待加強
各地在解決老區的“行路難、看病難、讀書難、飲水難、住房難”等各項民生工程上雖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老區基本民生建設滯后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據統計,全省還有15000個老區村莊未實現道路硬底化,影響近760萬老區群眾的出行;全省還有16800個老區村莊、800萬老區群眾未解決安全飲水;隨著撤校并點,地處偏遠小村的老區孩子“就學難”問題突顯出來,住校條件急需改善;老區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的軟硬條件還需加強,部分群眾還存在“看病難”問題;全省還需要進行農村住房改造40.15萬多戶和搬遷安置5.2萬戶,在相當部分老區,解決“住房難”問題的工作量還很大。總之,完善老區發展基礎和保障老區群眾基本民生等方面的各項工作還需大力加強。
老區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改善
通路工程難度大。由于老區大多為邊遠山區,居住分散,交通設施項目建設尤其是公路、橋梁建設難度大,資金缺口大,加上近年來建筑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上升,致使很多老區自然村通硬底化公路和橋梁建設工程都尚未完成。省委、省政府對老區新農村公路建設補助為每公里15萬元,而建設1公里路實際需投入25-28萬元,余下部分由老區自籌配套,這對自籌資金能力有限的老區來說壓力很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欠賬多。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庫、主灌渠及大宗農田的整治,但小型山塘、小型水利投入偏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難以惠及邊遠山區,不同程度地制約老區經濟發展。有的老區項目少,資金不多,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另外,有的老區農田水利工程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修建的,長時間運行,老化失修嚴重,有的甚至報廢,很多工程已進入更新改造期,由于缺乏資金,不能及時維修改造。
廣東根據省委汪洋書記關于革命老區建設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為切實掌握老區建設情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為下一步加快推進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省委、省政府組織四個檢查組,分別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省政府副省長劉昆、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小川、省政協副主席覃衛東帶隊,于2011年11月至12月,分赴梅州、河源、韶關、清遠、肇慶、云浮、茂名、陽江、湛江、汕尾、揭陽、汕頭、潮州、惠州、江門等15個粵東西北欠發達市對革命老區建設情況進行專項檢查。
同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6個地級市自行進行了檢查。各檢查組認真聽取當地黨委、政府的匯報,召開老區基層干部群眾座談會,進村入戶了解老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聽取老區群眾呼聲,對廣東省老區的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
總體看,各級黨委、政府加大了老區工作的力度,老區經濟社會得到了較快發展,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老區整體面貌發生了喜人變化,但《關于進一步加強革命老區建設工作的意見》規定的“十項扶持”政策落實得還不夠,一些問題還亟待解決。
加快廣東省老區經濟發展,妥善解決老區的基本民生問題,幫助老區人民早日走上脫貧致富道路,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幸福廣東的重要內容,是回饋老區人民、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也是廣大老區人民的熱切期盼。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好省委汪洋書記關于“解決一兩個突出問題,逐步解決老區的困難”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扶持老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扎實推進老區各項工作,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讓老區人民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有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經過廣大老區人民的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使老區經濟加速發展,老區人民早日過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