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然
“青蛙王子”和“白馬王子”一樣,都是少女的夢中情人。在澳大利亞,有一種叫“布福”的巨蛙,長約30厘米,重達兩千克,算是“蛙王”了。1935年,為了對付甘蔗田的害蟲,澳大利亞人從國外引進了這種巨蛙。巨蛙不負人們的重望,使蟲害很快得到控制。但是,隨著害蟲的銳減,巨蛙便開始吃益蟲充饑。更嚴重的,“布福”還從肛門射擊毒液,經常使一些家畜——狗、貓、羊等中毒斃命,甚至禍及人的生命。“布福”就這樣從人們的朋友變成澳大利亞人的“敵人”。
一位哲人說過:真理向前邁出一步便變成謬論。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一個度,超過了這個度便會“物極必反”。
扶貧是黨的一項重要政策,是各級黨政干部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體現。但是,在扶貧工作中如果沒有按照貧困戶的實際加以扶助、引導,可能會出現適得其反的不良效果。有些干部認為扶貧就是給錢,掏了一點錢給扶貧對象就完事。有些企業則把西裝和化裝品等高檔商品捐獻給災區或貧困戶,雖說價值有多少萬,但對急需“雪中送炭”的老百姓來講,太奢侈了,反而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也有個別貧困戶拿了錢不是去投資生產和經營,而是花了再說,滋生了懶惰思想。有些干部急功近利,脫離實際,不但沒有取得成果,甚至使貧困戶越扶越貧。
有則故事說,某縣委書記帶著電視臺記者和農科人員步行了幾里路去扶貧。他先給扶貧對象四百元,然后給了兩只非洲小駝鳥,并給扶貧對象下達了“政治任務”:一定要養大,不能養小;一定要養多,不能養少。走前農科人員告訴農戶,駝鳥的基本食糧是肉。農戶接了這個任務后,起早摸黑到溪里捕魚給駝鳥吃,溪里捕不到魚了,便去墟里買肉,縣委書記給的400元買完了,又把家里還沒長大的豬宰來養駝鳥。等到駝鳥長大了,但不會下蛋。農科人員跑來一看,原來兩只駝鳥都是雄的,想換一只雌的給農戶。農戶不敢接受,還把兩只駝鳥送給了農科所,因為他再也沒有能力找肉來喂養駝鳥了。
這個故事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但它揭示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我們的工作如果超過了現實的度,好事往往會辦成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