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楓 維寧


以燕巖奇洞和世外桃源風光聞名遐邇的懷集縣橋頭鎮,不但風光秀美,更有吟詩作聯、南歌對唱以及演貴兒戲的傳統,每條村都有能寫會畫的民間詩人、歌手和藝人,形成當地傳承了千百年的民間民俗文化。每逢農歷六月六燕子節,游客和村民們白天游巖、觀看詩聯展和書畫展,晚上觀看貴兒戲、南歌對唱,盛況空前。
據年近80歲的首任燕巖詩社社長、原橋頭人大主席甘子肖老人介紹,早在清末民初,橋頭圩鎮就已有文人墨客相聚吟詩聯對的“文社”,各鄉各村還設有孔子學堂和私塾。至民國年間,當地仍有傳統蒙書,重讀國學,這種辦學方式一直延續到1949年底,所以鄉間上年紀的很多都有國學底子,喜愛吟詩作對。1980年,當時的橋頭公社黨委決定在傳統的農歷六月六燕子節舉辦游巖文化娛樂活動,促進經濟發展,燕巖詩社也順勢成立,并以燕巖景區、新春、新婚、新居為題材內容征集詩聯,評比競賽。一批年逾古稀的鄉村老者,也紛紛加入詩社,潑墨揮毫,謳歌時代,服務社會。1981年,首期《燕巖詩刊》出版。
三十多年過去,扎根鄉土的橋頭燕巖詩社已陸續逝去百余位老會員,但詩社和《燕巖詩刊》卻一直堅持辦了下來。現在的90多位會員,有近90歲的老者,也有20多歲的青年,有退休干部、教師,更多的是普通農民。平時得閑,幾位詩友聚在一起把盞賦詩,刻燭限時命題聯對。每逢新春佳節或村里有喬遷婚嫁、店鋪新張的,詩社的會員就會應村民們邀請幫忙撰寫吉慶賀聯。與一般書店或春聯攤檔擺賣的印制體對聯不同,燕巖詩社會員們撰寫的新春聯許多都具有濃郁的田野氣息和時代特征,諸如“龍躍西江千頃浪,燕翔北嶺萬家春”、“壬水潤良田,五谷盈倉歌盛世;辰山披綠錦,一犁春雨兆豐年”、“春到花開千里錦,節臨福至萬家春”、“宏興駿業,再寫春天故事;志向奔龍,又書建設文章”、“富裕安康,三農喜訊催詩興;創新發展,四海高歌頌黨恩”、“云鎖峰林,十里畫廊誰潑墨;船飛月殿,千年夢境我登天”……祖國建設新貌、家鄉秀麗山水、黨的政策、社會新風,被他們一一化入詩聯中,即便是祝賀喜慶祈愿吉祥的傳統內容,往往也被他們賦以新意。
近年來,燕巖詩社的活動更加活躍,除在每年的橋頭“六月六”燕子節和元旦春節開展征集詩聯、匯集出版《燕巖詩刊》外,還與懷集沃土情詩社、陽春市詩詞學會、三水市詩聯學會等詩友聯誼交流,開辦村鎮國學知識夜讀班,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征詩聯大賽。多個成員作品先后在省文明辦、《南方日報》、《羊城晚報》舉辦的征聯活動、廣東楹聯學會舉辦的楹聯大賽以及省內外眾多征聯大賽中獲獎。
在詩社會員的影響帶動下,橋頭鎮村民讀書意識甚濃,村風家風更趨文明向上。“下一步我們還要讓詩聯文化走進學校,在老一輩文化人和老師推動下,幫助更多的學生喜歡和學好詩聯,讓植根于橋頭的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枝繁葉茂,得以代代傳承并發揚光大。”現任社長陳毅剛說。
1.橋頭燕巖詩社詩友觀摩春聯。
2.橋頭燕巖詩社會員高遠青為群眾義寫春聯。
(徐維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