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冉
1月14日,薄霧還未散去。
一連串的汽車喇叭聲,打破了南岸區迎龍鎮北斗村的寧靜。
“‘開心農場來人了,我得招呼去。”北斗村村民李澤蘭笑呵呵地出了門。
正是借助“開心農場”,迎龍這個窮鎮一下翻了身。
農業突圍,打造現實版“開心農場”
2009年4月,南岸區迎龍鎮北斗村。
深夜,冷風刮過田坎,早已撂荒的土地雜草叢生,四處一片凄涼。
“種糧不掙錢,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去了,留下老人和婦女,好多地荒了也沒人管,村民成天打麻將,吵架拌嘴更是常事。”迎龍鎮黨委書記舒朝斌眉頭緊蹙。
發展的壓力,山一般壓向迎龍鎮黨委、政府。“再叫農民種糧食,肯定行不通了;位置較偏,也不好引進工業項目……”舒朝斌說。正當鎮黨委、政府領導發愁的時候,他們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了解到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三圣鄉發展創意農業的經驗。鎮黨委、政府研究后,決定由舒朝斌帶隊,到三圣鄉考察。
觀摩現場,學習經驗,研究模式……考察回來后,迎龍鎮決定下大力氣發展創意農業。
創意的點子從何而來?當時,一款虛擬游戲“開心農場”正風靡網絡,迎龍鎮一些熟悉這一游戲的大學生“村官”突發妙想:“能否將虛擬的‘開心農場搬到現實,打造真正的‘開心農場?”
這一構想讓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們喜出望外。舒朝斌決定在北斗村試點,因為北斗村黨委書記楊孝剛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能人,敢于創新,而且多次到發達地區學習考察。舒朝斌的想法與楊孝剛不謀而合。楊孝剛與村“兩委”班子成員研究后,召開村民大會,動員村民將菜地以一分地1000元的價格租給城里人,土地管理則由村民負責,打造現實版的“開心農場”。
征得村民的同意后,2010年初,北斗村組織村干部和黨員、群眾代表下地測量,菜地被劃成很多小塊。
村民們站在田坎上,眼里涌動著期待。
市民下鄉,“種的不是蔬果是健康”
陳高秀閉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嗅著。
2010年5月2日,北斗村的空氣中,彌漫著新翻泥土的清香。
陳高秀三歲的女兒,在田坎上蹦來蹦去,眼中滿是好奇。
“媽媽,這是什么?”
“還沒長大的萵筍。”
“媽媽,那是什么?”
“還沒長大的黃秧白。”
陳高秀指著一塊空地說:“那塊地是我們租的,我們可以種上自己喜歡的菜。”
女兒眨巴著眼睛:“真好,我可以知道菜是怎樣長出來的了。”
為了讓女兒體驗農耕生活,陳高秀租下了這塊地。
“當個開心的‘城市農夫。”2010年4月,陳高秀在小區門口撞見了“開心農場”宣傳員。
“去迎龍鎮吧,讓孩子找到祖祖輩輩的根。將來小孩長大了,就能體會農耕之苦,學會節儉。”宣傳員一臉懇切。
“在北斗村,花1000元租一分地,就可種下自己喜歡的蔬果,享受‘北斗鋤禾的樂趣。”
“在茍家嘴村,交200元訂金就可預定一頭‘生態年豬,享受‘茍家結廬的樂趣。”
“在龍頂村,步道逶迤,水果滿枝,可以享受‘龍頂摘香的樂趣。”
…………
陳高秀的心弦被來自迎龍鎮的宣傳員撥動了:“我要去‘北斗鋤禾。”
南岸區白領劉英對飯菜很講究,每次買菜回來,都會把菜泡上半小時:“沒辦法,現在的菜都是農藥保出來的。”
劉英有次去農村玩,吃了農家菜:“同樣是菠菜,這個怎么這么香?”
“自己吃的菜,沒用化肥。”
“我要是也能吃上沒施農藥、沒用化肥的菜就好了。”劉英心里想。
2010年4月,她在小區門口被一張宣傳單擊中心窩:“種的不是蔬果是健康。”
周末,劉英開車直奔迎龍鎮。
因為渴求食品安全和體驗農耕生活,“北斗鋤禾”開業后,很快吸引近270戶家庭、19個單位前來認種。
改變的不僅僅是前來認種的城里人,村民們對這一嶄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同樣感到新奇。
村民周維元從沒這樣種過菜。
“施肥、播種、殺蟲和澆水,都有嚴格的時間和程序。”一開始,周維元很不習慣。
幾天前,他接受了鎮里的專業培訓。
“上面記著蔬菜品種、種植標準、技術要領及禁用化肥、農藥等要求。”周維元從兜里掏出筆記本,“不能出錯,否則要受處罰。”
舒朝斌對菜農們說:“客人租我們的地,就是希望吃上沒有污染的菜,所以不能像以前那樣種菜就澆肥、生蟲就打藥,新模式就要有新方法。”
保證菜品質量后,舒朝斌動起了修路的念頭。
“菜地里修啥路嘛?”周維元很不解。
“城里人想來體驗農耕生活對不對?”
“是啊?”
“可現在菜地和菜地間都是泥路,一下雨,就成了沼澤。”
“我知道了,會弄臟客戶的鞋子和衣服。”
于是,一條條水泥人行便道在菜地里綿延開去。
原先不愿意拿出土地的張成厚見狀也按捺不住,加入了“北斗鋤禾”。
路修好了,北斗村的“金點子”還沒完:“我們可以在體驗式農業的基礎上順勢而為,打造觀光式農業。”
于是,“百美臨門”觀光長廊應運而生。
以24節氣為主題的石雕,在長廊中與蔬菜瓜果相映成趣。“若要玉米大,不準葉打架”等農諺隨處可見。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被“百美臨門”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
“既可以吃到安全菜,又可以體驗農耕生活,還可以了解農耕文化,一舉三得。”陳高秀說。
于是,“開心農場”的客戶越來越多。
“四季壟耕”,創意農業風生水起
2011年6月10日,市民周麗萍穿行在“開心農場”齊人高的蔬果叢中,四處探望。她在一塊印有“周麗萍認種”的牌子前停了下來。
小小地塊里,有番茄、黃瓜、茄子、絲瓜、四季豆……“好家伙,共有12種。”周麗萍咧嘴笑開了。
半年前,周麗萍在這里租了一分地。
“我自己選的菜種,種植和管理,全權委托給村糧委專業合作社。”周麗萍說,“這里空氣新鮮,我們一家人經常過來,享受采摘新鮮蔬菜的樂趣。”
客人開心的同時,農民也很開心。
“以一畝地計算,2009年種包谷或紅苕,一年收入只有500元左右。”村民趙光合掰著指頭算賬,“現在租出去,每年可收租金1000元,到‘開心農場當護理員,每月還可收入1400元。”
“現在的生活跟以前大不一樣了,大家更有盼頭了!”搬進新樓房,村民周維元心里美滋滋的,“大家也不打麻將了,都到‘開心農場開心去了。”
因為這個項目,在外打工的村民劉曾祥趕緊回到了迎龍鎮,將所有土地投入到“開心農場”。
“土地租金每年有5000元,自己和父母負責護理,每年有四萬元工資,比打工的收入多了一倍。”劉曾祥呵呵直樂。
嘗到“開心農場”的甜頭后,迎龍鎮黨委、政府不僅在全鎮范圍內穩步推開,而且對“開心農場”不斷進行“升級”,全面發展創意農業。“開心農場”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四季壟耕”。舒朝斌介紹說,“四季壟耕”是對迎龍鎮“北斗鋤禾”、“清谷問耕”、“茍家結廬”、“龍頂摘香”四個片區的統稱,其字面寓意為“一年四季都在土地上耕作”,體現一種都市田園農事的意境。
自2010年7月“四季壟耕”項目啟動后,“北斗鋤禾”已吸引200余戶城市家庭和16個單位認種生態蔬菜;“清谷問耕”吸引了區內外16家單位建立對口幫扶型蔬菜基地,發展規模達420畝;“茍家結廬”打造的市民農事體驗基地和中小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已達到50畝;“龍頂摘香”建起了3360畝的生態林和經濟林,再過兩年,這里將花香四溢,果香誘人。“通過發展創意農業,去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4元,今年將突破萬元大關。”舒朝斌開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