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隨著股市陷入低迷,私募的低谷期肯定已經來了,但我認為此時的盤整將為未來行業的爆發累積能量,讓下一次爆發更有力度。因為現在我們別無選擇,只需要干我們最擅長的事——專心做投資。
最近參加一個會議,被主持人問到:“對私募清盤如何看,行業寒冬是不是已經開始?”隆圣或是其他私募清盤旗下產品,我最近一直都有耳聞,但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因此而產生的負面事件,況且高競爭性行業的進入、退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想當然的認為這只是投資管理人的個人選擇,想不到大家如此關注。但坐下來仔細想想,或許大家心里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清盤意味著投資人對某個私募管理人的否定,那么清盤潮會不會動搖了私募行業的根本?
金融領域在國內一直都是被高度保護的領域,資產管理行業尤其如此,沒有國家牌照的金融行為,大都最后會被認定為非法的。因此,大家對私募的看法一直心有疑慮,要不是信托引入了比較規范的模式,私募一般都被大家同地下莊家聯系起來,安全性被高度懷疑。陽光私募為什么在前面幾年發展得很快?我覺得是因為大家對其模式的安全性打消疑慮后,對其高收益產生了盲目崇拜。而現在投資人發現這種高收益也并非能夠輕輕松松得到,從而對私募產生了反感的情緒,清盤潮和對清盤潮的高度關注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情緒。
那說到底,清盤潮到底會不會動搖私募行業的根基呢?
當然不會!
據海通證券統計,2011年有211只私募清盤,其中有45只屬提前清盤,但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沒有看到報道說私募因為提前清盤而被告上法庭。這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某個投資管理人認為這段時間沒有賺錢的機會了,或是他不喜歡這種被投資人鞭打的生活了,那他選擇協商退出,總比賴皮拖著投資人要好得多吧?從長期看,這種負責任的態度,會逐漸地給投資人留下良性的印象,就像當年被眾人嘲笑的趙丹陽,最終還是替私募行業贏得了投資人的尊重。
從國外的情況看也是如此,對沖基金淘汰率很高,但其總規模并沒有因此大幅衰減,一直和共同基金保持著大致平穩的比例關系。在中國我認為更是如此。國內的理財需求大得超乎你的想象,但理財產品種類卻少得可憐。
說句真心話,隨著股市陷入低迷,私募的低谷期肯定已經來了,但我認為此時的盤整將為未來行業的爆發累積能量,讓下一次爆發更有力度。因為現在我們別無選擇,只需要干我們最擅長的事——專心做投資。在這個高度市場化的市場,靠說漂亮話沒用,靠到處拉關系也沒用,只能靠業績一次又一次證明自己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