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榮
“轉基因食品”,一個誕生僅16年的新鮮事物,正在引起全球范圍的熱議。有媒體報道,2011年美國的轉基因玉米已占其玉米總產量的70%以上,其他如土豆、番茄、棉花、大豆等轉基因農作物已在全球呈蔓延化種植趨勢。與此同時,自誕生之日起,對“轉基因食品”的非議也一刻沒有停止,從政府決策到街談巷議,從技術革新到道德評判不一而足。那么,“轉基因食品”到底是何許東西?它為什么引得如此關注?我們又該如何和它打交道呢?
所謂轉基因技術就是將人工分離或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目標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達到改造目標生物目的的技術。一聽就知道,這是一種高科技。通過這種高科技可以使我們改變物種(包括人)的某些“與生俱來”或“后天變異”的屬性,使之朝著需要的方向發(fā)展。具體到農作物說,比如病蟲害、易倒伏,甚至顏色、味道等等,都可以通過轉基因技術加以改變。至于轉基因農作物加工變成食品后,當然就是轉基因食品了。由此可見,轉基因技術是當代高科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給人類帶來的變化可能是革命性的,當然也可能是災難性的。但迄今目前,沒有任何證據(jù)或案例顯示轉基因食品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危害。以后怎樣?那只能等到以后再討論了。
也許正是這種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才導致許多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抵制,比如日本,還有歐洲、非洲的一些國家。而在我國迄今為止,只有棉花和木瓜獲得轉基因種植許可,此外就是由美國種植的轉基因大豆在我國獲準生產和銷售的食用油。2月2日,國務院法制辦對外公布《糧食法(征求意見稿)》,其中規(guī)定:“轉基因糧食種子的科研試驗、生產、銷售、進口應符合國家有關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應用轉基因技術。”
對這個征求意見稿,我們當然可以理解為國家對轉基因技術應用于糧食及食品的禁止性規(guī)定,但是同時,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國家對這方面工作保留有充分的“權力空間”,或者說,國家在認為必要時可以“許可”轉基因食品在我國的發(fā)展,但“單位和個人”“擅自”搞的將被嚴格禁止。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關注轉基因食品在我國的發(fā)展狀況,因為這關系到我們每個人以及子孫后代的健康權益和切身利益。不能想象,一個不能預期和控制的技術應用于我們每天必須攝入的食物會是怎樣?如果這種技術更不關乎產量和品質,那么更應該謹慎決策。水稻之父袁隆平就說過,他的水稻品種改良和增產技術與轉基因無關。
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作為國家行為,我們絕對不能對轉基因技術(包括轉基因農作物及食品)無所作為。因為那樣,我們不但會形成科技領域的缺失,更可能會在某些方面喪失主動,比如對某些農作物在國際市場上的定價權。
總之,對轉基因食品,我們既不能高高掛起,任人擺布和忽悠,也不宜搞捷足先登、比學趕超那一套。既要關注來自世界的信息動向,也要理解國內民眾的關切和呼吁。總之做到技術上不落后,行動上不冒進則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