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赫
或許這些議案在將來會“進化”為汽車產業的相關政策,或許這些議案最終會石沉大海,但這些帶有一定指向性的信息可能會影響2012中 國整個汽車市場的發展與走勢。
從今年兩會來看,PM2.5、自主品牌強國以及校車安全等話題成為代表們的關注焦點。《汽車觀察》雜志經過整理,共搜集了40條與汽車相關的兩會議案,通過采用對汽車消費者、經銷商、整車廠、零部件廠、咨詢機構、權威媒體、行業協會等相關產業人士發布問卷的方式,評選出了2012兩會中汽車議案中的幾個“最”議案。通過三天的時間,共收回520份問卷,其中汽車經銷商對宏觀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依舊興致濃厚,而媒體和咨詢機構則更傾向于關注環保、校車安全以及治堵等民生議案;而汽車的研發則是所有人關注的焦點。或許這些議案在將來會“進化”為汽車產業的相關政策,或許這些議案最終會石沉大海,但這些帶有一定指向性的信息可能會影響2012中國整個汽車市場的發展與走勢。
關注度最高的汽車議案代表
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占總投票率 24.5%
每年兩會,作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唯一的女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王鳳英都會提出一些引起行業廣泛關注的議案建議。2012年自然也不例外,在今年兩會上,王鳳英認真準備了三條議案。其中第一條就是“建議明晰中國汽車國際化發展的戰略路徑”,也就 是如何讓中國汽車更好地走向世界;王鳳英表示,如果說前兩年的建議更多地想達成走國際化發展之路的戰略共識,那么今年則希望國家能夠制定一個更明晰的、有利于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戰略路徑。此外,王鳳英還提出兩條建議:一是建議加強創新研發體系建設、實施質量強國戰略,一是建議把交通安全教育系統納入青少年義務教育。王鳳英的“建議明晰中國汽車國際化發展的戰略路徑”議案代表了大多自主品牌的心聲,中國汽車什么時候能真正走向世界?中國的自主品牌都急于想得到國家政策支持,來保證出口汽車的質量以及口碑。而“三顧議案”之后,不知道王鳳英憑著這種專注能不能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
汽車類議案中關注度最高的問題
校車安全占總投票率 57.1%
校車安全,作為2012年最火的網絡討論話題之一,毫無懸念的當選為關注度最高的汽車問題,2011年,甘肅省慶陽市的校車重大交通事故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兒19人)、43人受傷。據初步調查分析,事故原因是裝載學生的小客車嚴重超員,在大霧天氣下逆向超速行駛,導致事故發生。該事故暴露出一些地區存在車輛違法嚴重超載以及有關部門在校車安全管理方面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監管有漏洞等突出問題。隨后,校車安全的質疑聲不斷,有媒體用“甘肅血色教訓拷問中國校車產業”來評價中國校車產業的不規范。在2012年校車展中,各路汽車企業在制造出來的校車上下足了功夫,技術安全性能的提升,改換為醒目的顏色等措施讓校車本身變形為一輛“裝甲車”。“但同時國家政策上的支持也應當后續跟上!”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建議,除目前已采取的對各地現有校車加強管理監督等措施外,還應作更全面的考慮,從物、人、路、法四大方面努力強化校車安全。
最有爭議的汽車議案
贊成收交通堵塞費 占總投票率 22.2%
交了養路費該不該再交交通擁堵費?同濟大學教授蔡建國委員認為,目前針對私家車的收費已有購置稅、燃油稅、車船稅、過路費、過橋費、停車費等多項,而且不少稅費包含了城市基建、交通管理等費用,再征收擁堵費缺乏合理合法的依據。提出征收城市擁堵費者,主要理由是能夠大大緩解交通擁堵。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代表稱,收取交通擁堵費是一種行政干預手段,長期來看,對于緩解交通擁堵應是有效的。此外,汽車尾氣是造成PM2.5的最大元兇,收取擁堵費對減少汽車出行數量有促進作用。從這兩個角度看,他贊成收取交通擁堵費。反觀汽車消費者的信息反饋,其中大部分人對這個看似“合情合理”的擁堵費不感冒。有些人表示對于京滬等大都市而言,或許擁堵費遲早“不得不收”,但取之于民的費用應當添加到發展城市快速道路、擴大道路容量的工程中去,而并不應該單純地施以“罰款性”收費。同時,擁堵費也可能導致不公平,因為有錢人對收費并不敏感,開征擁堵費勢必導致豪華車大行其道。對于大量公務車來說,不管擁堵費多高,最后為其埋單的依然是公共財政。這樣看來,收費真正限制的可能只是部分普通車主。
最有可能得到解決的議案
進一步加大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建設占總投票率 16.1%
據數據統計,到2011年年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25億輛,汽車保有量達1.06億輛,其中私家汽車7872萬輛,大中城市中汽車保有量在100萬輛以上的城市數量達14個,城市交通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日益突出。雖然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城市都在加快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網絡不斷完善,交通管理不斷提高,但仍不能滿足機動車快速增長的需要,城市交通擁堵現象仍十分嚴重。北京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間地鐵人滿為患,上班族苦不堪言。而繼油價上漲后,公交,地鐵等公共城市交通工具已經成了市民出門的最經濟,便捷的選擇,如何能發展道路公共交通,拓寬出行渠道已經成了市民最關心也最有信心認為可以得到解決的問題。因此兩會代表提出的建議“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城市人口密集的特點,應優先發展城市 公共交通體系,大力建設城市公共交通網絡,以此緩解城市道路交通擁擠的壓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同時也最有得到解決的條件。
最難以實現的議案
建議北京購車搖號要“搖勻”搖公平 占總投票率 18.4%
為緩解北京交通擁堵的狀況,從2010年12月23日,北京開始實行“搖號購車”政策。初步統計,2011年北京新上牌車數量比2010年減少60萬輛左右。這一措施貌似符合減少上路車輛的初衷,但卻催生了不少“怪現象”:部分已有車的家庭會本著“搶占資源”的心態再繼續搖號購車,盡管第二輛甚至第三輛車除了“占號”的用處外,并無太多用武之地,而另一部分沒有車可用的家庭剛性需求得不到滿足。有人連續14次“不中”,有人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資金尚未到位,卻初次搖號就“中了”。“搖號過程是公正的,沒搖中就是沒搖中。”對于這種說法,全國人大代表李榮杰并不認同。他認為,“搖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但為確保公平,還應在制度上加以完善。例如,針對部分搖號者“中簽不購車”浪費指標的現象,盡管目前有措施規定“個人或單位需在獲得指標6個月之內辦完”,但對于棄號者并無任何約束或處罰性措施。一些人建議,對于這種情況應采取“一年內不得再次申請搖號”等方式加以限制。“同時,在搖號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向無車家庭傾斜,先滿足剛性需求。”同時,一些搖號期間的違規操作案件也接連發生,“政府出臺的“搖一搖”頗有買彩票的感覺,有些人認為搖到號的概率和中彩票的幾率一樣大。
最具創新色彩的議案
建議推行機動車電子牌照占總投票數11.4%
“無需實物拍照,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機動車的實時定位,實現城市交通的精細化管理,而不需要采取限購這樣的硬性手段。”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茅玉麟建議推行機動車電子牌照,精細化疏堵,代替目前的限購政策。
所謂電子牌照,是指在機動車上安裝無線信標裝置,通過無線電信號將車輛的位置信息實時傳遞給交通管理系統。“當車主需要經常在擁堵時段進入擁堵路段時,可以通過網絡預先申請通行權,管理部門根據既定規則由計算機系統自動審批或者不予批準,并反饋給車載裝置。交通管理部門可以通過識別電子牌照,對高峰時段進入擁堵路段的每一輛車收取擁堵費,也可以對停在特定地方的車輛收取停車費。對于公車管理,紀檢監察部門可以通過定位系統發現違規用車。將來在必要時可根據每一輛車的實際行駛里程收取養路費,并結合發動機排量收取排污費,這比燃油稅更合理。
在信息化,網絡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更多數字研發產品的推出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如果信息牌照是否在可以全國推廣開來,汽車無人駕駛的時代都可能離我們不遠了。
2012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與汽車有關的議案
01:推動產業戰略重組 加強自主建設李維斗
02:關于支持發展我國自主品牌汽車 蔣應時
03:加強自主創新、建設汽車強國 曾慶洪
04: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李大開
05:加強汽車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平臺建設 左延安
06:建議明晰中國汽車國際化發展的戰略路徑 王鳳英
07:加強創新研發體系建設,實施質量強國戰略 王鳳英
08:加大自主汽車電子產業政策扶持力度 魯冠球
09:加大對關鍵汽車零部件研發政策支持力度 魯冠球
10:加強統籌協調,推動交通節能減排 九三學社
11:著重治理汽車尾氣帶來的污染 張全
12:新能源汽車發展要做好國家規劃 馬純濟
13:發展LNG汽車和低速電動車 李進巔
14:制定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與規劃 王麒
15:快公交車輛改用電動汽車的速度 蔡國雄
16: 加強創新研發體系建設,實施質量強國戰略 王鳳英
17:分類制定汽車及關鍵產品最低“三包”規定 李大開
18:加強汽車輪胎安全 防范風險改善民生賈康
19:打破汽配供應壟斷促 全國工商聯
20:提升車內空氣質量、防范車內環境污染 李書福
21:制定汽車消費信貸管理條例 曾慶洪
22:治理城市交通擁堵 民建中央
23:進一步解決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劉玉嶺、陶化成
24:贊成收交通擁堵費 鐘南山
25:進一步加大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建設 劉云生
26:推廣更節約資源占路更經濟的大容量公交車 李進巔
27:進一步提高地鐵建設科學化水平 陳勛儒
28:建議北京購車搖號要“搖勻”搖公平 李榮杰
29:建議推行機動車電子牌照 茅玉麟
30:實施全國校車安全工程政策 龔立群
31:從社會層面建立兒童的校車 劉革新
32:建議優先發展農村校車 任美琴
33: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動校車工程 馮幸耘
34:建議將校車經費應入政府預算 孫桂華
35:建議設立校車安全管理委員會 于果
36:進一步修改完善《校車安全條例》 周洪宇
37:加快全國中小學生都能乘坐專用校車進程 李進巔
38:健全校車運營法律法規和運營模式 湯玉祥
39:將校車納入“紅白黃”特種車 蔣莊德
40:把交通安全教育系統納入青少年義務教育 王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