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曉鋒
摘要: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90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概括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真理性,即理論的邏輯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邏輯必然性和歷史實踐相統一的現實性結果。
關鍵詞:邏輯;歷史;現實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4-0037-06
邏輯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邏輯不是關于思維的外在形式的學說,而是關于‘一切物質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學說”。[1]規律是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和本質、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對規律的認識,也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必然性,是指在事物的聯系和發展過程中,那些確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趨勢。必然性內在地要求向現實性轉化。現實性是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只有符合必然性的東西,才是現實的;而合乎必然性的東西,也終將成為現實。“現實性在它的開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2]在社會歷史領域,必然性向現實性的轉化,是通過歷史實踐來完成的。
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經過90年的奮斗,黨和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概括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邏輯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與發展,集中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邏輯必然性與歷史實踐相統一的現實性結果。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必然性
(一)以生產力理論為邏輯起點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揭示了生產力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巨大作用,指出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推動著社會形態的變遷。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并最終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進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相對于資本主義社會,未來社會形態的優越性集中表現為能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更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3]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為了進一步鞏固蘇維埃政權,列寧把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以后,……必然要把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的根本任務提到首要地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4]
以生產力為邏輯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與生產力的關系問題。鄧小平提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由于片面強調生產關系而忽視生產力的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曲折的過程。鄧小平總結以往經驗教訓,強調“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5]如果生產力不發展,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會喪失根本的經濟源泉。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發達生產力的基礎之上。我們為實現現代化而奮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改革和發展,使我國形成發達的生產力。” [6]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胡錦濤同志指出,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必然要求。無產階級政黨應時刻把自己和生產力的發展聯系起來。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強調:“我們黨是以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登上歷史舞臺的。黨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7]我們黨在以往的革命和建設時期為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得到人民的擁護,具有深厚的執政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要不斷鞏固執政地位,必須要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符合生產力發展規律,體現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從而不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二)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邏輯條件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根本上推動著社會形態的變遷,人類社會將最終走向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明確提出了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學說,把未來社會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是“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8]而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 [8](304)列寧根據俄國革命的實踐經驗,將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階段,并對二者的區別作了說明。“社會主義是直接從資本主義生長出來的社會,是新社會的初級形式。共產主義則是更高的社會形式,只有在社會主義完全鞏固的時候才能得到發展。” [4](382)列寧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也有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和發達的社會主義。
科學判斷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思考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邏輯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判斷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鄧小平同志首先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了說明:“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 [5](252)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無法逾越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將持續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江澤民同志進一步從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具體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階段;是科技教育文化由落后逐步轉變為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進入新世紀,胡錦濤同志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初始階段。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將來條件具備的時候,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將會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
(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邏輯旨歸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進程,但馬克思明確反對將其理論作為描述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因為歷史現象是復雜多變的,“極為相似的事變發生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8](342)馬克思、恩格斯一致認為,一個國家或民族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完全取決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么,應該馬上做些什么,這當然完全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 [9]列寧在回憶俄國革命時指出,每個民族會根據自身的特點走向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4](398)這是因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4](357-35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闡明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邏輯必然性。早在1982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5](2-3)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以中國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世界歷史的發展軌跡沒有超出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基本規律;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基本規律要與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相結合。世界各國情況千差萬別,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模式是多種多樣的。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胡錦濤同志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7](7)
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理論上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邏輯必然性,并自覺地將這種邏輯必然性轉化為歷史實踐,開辟、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實踐
(一)解除生產力發展的束縛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長期以來,市場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一直被忽視。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逐步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逐漸顯現。鄧小平同志敏銳捕捉到了市場給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提出計劃和市場都只是經濟手段,不能簡單地將二者與社會性質聯系起來。“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5](373)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結合起來,不僅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頭腦中的思想禁錮,也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凸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目標。
拓展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提高控制力。公有制經濟占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保證。但長期以來,人們將公有制經濟等同于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這種認識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不僅制約了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也給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阻礙。江澤民同志指出,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10]在實踐中,通過實行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在農村中引導農民發展股份制經濟等政策,進一步理順了經濟活動中的各種關系,給國民經濟帶來了新的活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方式,經濟發展的方式也影響著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資源消耗大,環境破壞嚴重,科技含量低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勢必會影響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關鍵在于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走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達到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
(二)改革經濟運行的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方面要在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努力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其在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監督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職能,克服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的。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單一的公有制經濟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發展包括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形式,是我國所處歷史階段的必然要求。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可以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增加社會主義經濟的活力;可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增加就業,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國將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發展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鄧小平同志提出,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江澤民同志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11]進入新世紀,胡錦濤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成果,要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但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決定了,無論是共同富裕還是共享勞動成果,都不可能是同時的、同步的。當前我國各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實際差距,經濟活動中的個體差異等客觀因素,都決定了實現共同富裕要經過一個歷史過程。在分配的問題上,既要堅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又要充分調動人們生產的積極性。我國堅持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允許一部分人通過合法勞動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后富的方式,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享勞動成果的目標。
(三)制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劃
確定“三步走”的戰略構想。早在上世紀,鄧小平同志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就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構想。他提出到20世紀末要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和前后兩個十年的“兩步走”戰略部署。鄧小平說:“從1981年開始到本世紀末,花二十年的時間,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再花五十年的時間,再翻兩番……就是說,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我們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5](224)在實踐中,我國已于上個世紀末初步完成了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我國社會總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
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以“三步走”戰略構想為指導,我國在20世紀末已經初步建成小康社會。江澤民同志指出,現階段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小康社會。進一步鞏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他進一步指出,對我國來說,21世紀的前二十年,是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6](54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社會中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胡錦濤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的歷史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與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開拓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領導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邏輯與歷史統一的現實性結果
胡錦濤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改革開放新局面的出現,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初步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的開啟,是現實性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
(一)改革開放新局面的出現
改革開放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邏輯要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更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既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并不意味著這項任務的完結。鄧小平同志指出,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不斷改變生產關系中那些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從而充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改革,就是要變革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部分,就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生產力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孤立于國際社會之外的閉關鎖國式的發展,既不符合歷史的潮流也違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只有實行對外開放,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分工,密切國際合作,才能不斷推動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需要。回顧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我們黨充分認識到,如果不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就會窒息社會主義內在的生機和活力,阻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危及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1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把改革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納入黨的基本路線。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黨中央領導集體以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邏輯為指導,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進程中開辟了新的歷史時期。江澤民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形成了改革開放的嶄新局面。
(二)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初步完成
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初步完成,是對生產力發展的邏輯回應。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起決定作用,同時生產關系也影響甚至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了能夠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從而能夠在根本上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生產關系是包含著經濟運行的形式、手段、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復雜體系。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只有各個因素都能夠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不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過分強調生產關系而忽視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或者忽視生產關系內各要素對生產力的影響作用,都不利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才能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發展。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國不斷對經濟運行機制、體制等要素進行改革和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初步完成,是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回答。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時期,生產力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發展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狀況。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國一方面調整和改革經濟運行的機制和體制,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推進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改革,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方面需要。無論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還是文化體制的調整和改革,都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否定,而是在我國國情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豐富和發展,是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回答。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國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在20世紀末初步完成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
(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反映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邏輯關系。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生產力的發展給社會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進步,也決定著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筑的發展;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影響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心內容是實現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同時又與其緊密聯系。只有當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相互適應、相互協調,才能在整體上推動社會進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照了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實際。上世紀末,我國初步完成了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我國初步建成的小康社會,還是不發達、發展不均衡的小康社會。在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特別是東西部地區之間發展還不均衡;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政治、文化發展的情況;在一些行業領域出現了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和數量,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情況。針對發展中的新問題新情況,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全面就是統籌國家發展的全局,推動各個地區的整體發展;全面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發展,整體推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全面就是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走又好又快的永續發展之路。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我們黨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在實踐中積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啟、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既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偉大成績,也集中體現了邏輯必然性向現實性轉化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是邏輯與歷史統一的現實性結果。
參考文獻:
[1] 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7.
[2]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0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4]列寧專題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6]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4.
[7]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3.
[10]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
[11]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6.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mension of the Logic and History
Lu Xiaofeng
Abstract: In the speech a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u Jintao pointed out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s great achievements in 90 years are that we have been o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med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stablished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s the truth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at is, the log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theory.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at i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alistic result of the unity of the logical inevitability and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Keywords: Logic; History; Realit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責任編輯: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