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峰
栗子園故名思義,曾經是盛產板栗的地方。《詩經》云“栗在東門外,不在園圃中……”由此不難讀懂,在兩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熟知栗樹的生長習性。栗子園藏在山重水疊中,這里水源充沛,光照十足,是栽植栗樹的好地方。單從栗子園這一古老的地名看,大片大片的栗樹林曾經在這塊別有風情的土地上輝煌過。而今,栗林成陣的雄姿已不多見,只留下一個美麗的地名供人遐思。
某個周日,我們一群文友去栗子園采風。中午,我們到“老韓家”小憩就餐,這是一家集古典四合院與現(xiàn)代園林為一體的建筑,專門經營山珍和當?shù)剞r家特色食品,是休閑與餐飲、游玩與娛樂的絕佳場所。且不說其他佳肴美味如何,單就一盤“檀樹芽”就足以讓人大快朵頤。尤其更讓孫老師我們驚喜的是,居然看到了幾十年來在城市中難得一見的皂角樹和戴勝鳥。
小時候,我居住的村莊就有兩棵一摟粗細的皂角樹。皂角剛剛泛青時,我和小伙伴們便會爬到樹上采擷,然后剖開皂角莢,剝去表皮,再摳掉里層,取中間的那一層嚼食。嚼起來皮皮的,擰擰的,有一股淡淡青澀。這時,婦女們也紛紛忙著去采摘皂角用以洗衣。她們先用棒槌在砧上把皂角槌碎,然后再撮到水盆中揉搓,水面便會起一層沫,把衣物放進盆中浸泡搓洗后,拿到石砧上用棒槌慢慢去槌。到了冬季,那些干透了的皂角需浸到水中泡軟后搗碎使用。皂角還可以入藥,不但可以治結腸炎,還可以治婦女乳瘡,故爾皂角樹在每個村莊的地位獨高,得到百姓們很好的保護。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各類洗滌用品繁多,用皂角洗衣早成歷史,這樹也就不甚主貴了,在城鄉(xiāng)逐漸消失。
再說戴勝鳥,據(jù)記載:戴勝鳥又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雞冠鳥等,頭頂羽冠,平時褶疊倒伏不顯,直豎時像一把打開的折扇,隨同鳴叫時起伏。該鳥性喜棲息在開闊的田園、園林、郊野的樹干上,是有名的食蟲鳥。此鳥五彩斑斕,體型大小似喜鵲,鳴唱時只“嘎”的一聲,單調無韻味。我有些不解,為什么外表這么華麗的小精靈,鳴叫聲卻這么難聽?后來仔細一想,造物主還真是公道,讓世間炫于色者而澀于音,這應該也算是自然界里不移的定律。
飯后,我們驅車順著村村通公路,往深山更深處徐行,目的是去尋尋那些即將消失的自然村落。不長時間便來到了一個四面環(huán)山,一澗旁穿,修竹蓊郁,麥苗鋪秀的小山村。在村外的打谷場上,稻草被農民們擺成一長溜垛在那里。一只公雞在上面覓食,看見這群不速之客到來,警惕地斜視著我們。孫老師和紅欣急忙取出相機拍照,就在照相的當兒,一位六十多歲的老漢走到我們面前好奇地問道:“你們是做啥哩,是拍電影么?”
當我們說明來意并問起村名,他說“這莊叫周家莊,村民周姓居多。”我們又問怎么沒見到有人出進時,他說:“原來有幾十戶人家,160多口人。這些年來很多人家都陸續(xù)搬了出去,僅剩下十幾戶了,年輕人出外打工,村里只留下一二十個老弱病殘的老年人看門。”說話間我們已步入村內,除又見到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外,再沒見到其他人。村中板打墻和土坯墻,以及紅磚青瓦房和鋼筋水泥平房很是招眼,不規(guī)則地散落在有限的空間里,彰顯著不同時代的民居建筑,但很多人家的大門上都掛著一把鎖。
村莊的南頭,有一處倒塌了的房舍,屋梁門窗都已不見,唯有兩堵土墻還倔犟地屹立在颯颯北風中,似乎向來訪的我們展示著它們以往的豐采。頹垣內有幾株白了頭的茅草在風中搖曳,與這斷壁殘垣相互映照,給人以歲月不再的強烈感受。隨之,幾縷淡淡的憂郁在心頭彌漫,喟嘆那幾千年來為無數(shù)人遮風擋雨的土屋茅舍,在一瞬間就被現(xiàn)代建筑材料所取代。如今到處高樓林立,廣廈無算,遺留在這深山荒村中的板打土墻,有幸為即將塵封的歷史留下殘弱一痕,也為曾經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我留下一點小小的欣喜。
沒有過多的流連,我們又循行于山間蛇道上。腳下槲葉遍地,荊榛叢生,山上黛松颯爽,意氣風發(fā)。途經周家莊水庫,見堤岸白茅齊人,一池寒水碧如翡翠,安靜地鑲嵌在蒼山僻壑間,使這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陡添了一陂靈氣。登臨本不算高的山梁上環(huán)顧,周遭山脈連綿,一派蒼勁,不遠處有條常年川流不息的山溪在嘩嘩歡唱,因了它的存在,給這本來靜謐的曠山幽谷注滿了盎然生意和蓬勃活力。
憑高向周家莊俯瞰,不少人家的房前和屋頂上安放著大鍋樣的電視接收器,這不僅使我想到,縱使深山更深處,現(xiàn)代文明的觸角也毫不猶豫地伸入,在這新舊反差極大的古老村莊,構成了農耕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比肩共存的奇特畫面,而攝入眼簾的蒼桑古貌,毫無懸念地被現(xiàn)代科技所幻化,眼前景物與記憶深處的碎片在腦海里交相疊印。今天,我們佇立在這里,無疑是置身在歷史滄桑和當代文明的交匯點上。
紅石崖
紅石崖位于淮源鎮(zhèn)北曾家老灣,距桐柏縣城18公里。崖高近400米,寬約300米,橫亙在由太白頂向北伸延的淮漢分水嶺東側,歸屬淮河流域。
有心去近在咫尺的紅石崖游玩的打算早已存之,卻又屢屢誤了行期。壬辰年初春的一個晴日,偕幾位詩人、好友一道前往紅石崖尋勝。一條彎彎曲曲的“村村通”公路直達村中,再向前走就是砂石路面。山里有座金礦,經常有汽車出入,道路修得還算平整。
把車停放在一個小山村的打稻場上,我們徒步向紅石崖進發(fā)。因山勢不甚高,坡度亦緩,所費氣力并不大。沿途的山坳中散落著幾座寂靜的山村,偶爾有幾個婦孺和老人的身影在眼前晃動,牛羊和雞鴨也時有所見。山村中最不缺少的就是那些十分忠誠于人類的狗,不管主人在不在家,它們都毫不懈怠地守候在自家門前,一見有生人路過,便沖著他們昂首狂吠。每個村莊外都有一兩片竹園點綴著綠意,與山村早春的荒蕪形成強烈的對比。了無際涯的山嶺上長滿了低矮的槲葉樹,樗櫟蓬杈,零零散散。它們經過漫長冬季的壓抑,似乎還未緩過神來,生命活力仍被鋪天蓋地的冷空氣深深地擠壓在厚厚的巖層下尚未釋放,在風中搖曳著的仍是梢頭上的枯枝敗葉。疏疏落落的本地松間雜在槲葉林里,點點黛綠顯得十分惹眼,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在這荒草槲坡中仍隱藏著無窮的盎然生趣。
紅石崖因巖面略呈赭紅色而得名。崖壁上溶洞遍布,層疊有致,奇孔多竅,玲瓏剔透,巨微各異,深淺不一,實在是天作神秀。峭壁上有一洞口似房門的洞穴,當?shù)匕傩辗Q之為“牛尾洞"。出于好奇,我們小心翼翼地攀爬上去向洞內窺視,但見洞中陰黯潮濕,幽深難測。朋友介紹說:許多來此游歷的人們因膽氣不夠壯,未敢深入-步,唯有望洞興嘆,至今還沒有人涉險輕進。聞言悚然,我輩亦不能免俗,僅探頭探腦向洞里張望一番便知難而退。據(jù)說斯洞更有一奇,無論春秋四季,每當陰霾密布泫泫欲雨時,洞孔便將周邊的濕霧濃溯徐徐吸入,待云消雨霽后,涵納入腹的煙云又出人意外地從其他洞竅中裊裊溢出,與崖巖上的煙樹晴嵐交織融合,繚繞飛飏,遠遠望去很是壯美。或許是奇竅通靈故,若逢山風驟起,一洞風笛長嘯,百洞和奏齊鳴,似高山流水,余音不絕如縷,令人聞之神迷。紅石崖后面有一谷壑,壑中有井,呈八角狀。以往井水常年滿溢,汨汨成溪,溪水緩緩流至險崖絕頂處飛瀉而下,因崖壁間有幾處巖石突凸,瀑布也隨其勢而跌蕩,驟然形成一瀑數(shù)疊,蔚為大觀。
置身紅崖奇巖,目睹千仞百竅,深感此嶺的神氣清通。冥思遐想,情縷萬千,不知不覺中便思接萬古風云。想象歷史上這方綽約多姿的靈山勝水,四季花樹掩映,凌波絕塵,五彩裙裾風舞,豐神獨秀,猶如及笄少女,盡管重帷深遮,遺世獨立,但濃妝淡抹,風情萬種,婀娜婉轉,不掩風流,每逢人至,更似驚鴻一瞥,粉面敷丹,其不勝嬌羞的神態(tài)讓人感奮,可謂是佳人在側,情何以抑。縱是心弦狂撥,又怎敢趨前將她翠袖輕綰——生怕輕薄了這位儀態(tài)萬方的娉婷佳人。
歷史留給人類的創(chuàng)痛在短時期內是很難愈合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這里茂密的森林也同我國其他地方一樣,遭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劫難,無數(shù)棵粗壯的大樹伴隨著煉鐵土爐的縷縷青煙化為烏有,綠色植被遭受到毀滅性破壞,遠山近嶺也隨之裸露出它們那巨大的軀體,偃臥在天荒地老般的曠野中呻吟。那種有悖自然界生態(tài)規(guī)律的無知行為,不但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也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致使無數(shù)個小流域枯竭干涸。缺水不僅僅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嘲諷,更是對他們的無情報復。痛定思痛,終于使人們明白了一個淺顯的道理:水是大山的靈魂,大山托起了綠樹的生命,山川因水豐而滋潤,樹木因山腴而茁壯,水土因樹茂而涵養(yǎng),萬物生發(fā),自然循環(huán),依附相生,生生不息。如今,綠蔭如蓋的巨樹偉干已成歷史,百泉汩汩的聲樂也似乎成了絕響,紅石崖上的井水與溪流悄無聲息地干涸了,唯獨懸瀑飛動時所刻劃在崖壁間的凹痕和點點黯淡斑駁的苔影仍在默默地忍受著繁華過后的寂寞,矚目能不讓人生發(fā)滄桑之感么?今天,盡管人們一再反省自己以往那種種錯誤行為,認真做著亡羊補牢的努力,但那飛珠瀉玉般的瑰麗奇觀,在近期內恐怕不復再現(xiàn)。千洞百窟吞吐煙霞的神異綺景亦不知可否重睹?
收回飛揚的思緒,回到現(xiàn)實中來,憑立在紅石崖前向南眺望,桐柏山主峰太白頂?shù)男燮嬉挥[無余,而傲立在太白頂西側的香爐峰,也以它峻秀挺拔,超然脫俗的身姿映入眼簾。挺矗在太白頂東端的田王寨,在飛云淡煙的裊繞中,更無意掩起它的蒼桑古貌而時隱時現(xiàn)。崖巖西邊,層嶺逶迤,循嶺而下,不遠處便是豫南古剎清泉寺,寺前那棵碩大無朋、樹干需幾人合抱的千年銀杏王仍枝葉繁茂,生機勃勃。而曾經讓漢武帝劉秀經歷了一場與王莽的生死拼殺,落敗而逃到此處駐足的“歇馬嶺”,就在紅石崖的西北方。紅石崖的北邊,層嶺橫陳,翻越嶺坡,就可眺見像翡翠般鑲鉗在群山崇嶺之間的“二郎山水庫”。
《西游記》中的“二郎神”楊戩,恰就是流傳在桐柏民間“二郎擔山攆太陽”的那位尊神。他擔山至此,卻偷了懶,放下兩座小山包,成就了一座大水庫,這對側身“靈霄殿”位列仙班的他而言,既使窮其三生也斷難想象得到的。在據(jù)此東北方向的崇嶺上,還矗立著一段斑駁陸離的楚長城,雖經千年風雨磨洗,至今仍雄立如故。可以說,紅石崖看起來雖不十分偉岸,但其氣勢,其蒼勁,其壯觀,其mw 蘊,其人文景觀與其他名山秀嶺相比,似乎也并不遜色。
午后的春陽柔胰而含蓄,隨風而逐的春氣,攜起溫煦的陽光,輕輕撫摸著斜偎在“佳人懷抱”中的我們,天籟仙樂不時在耳際縈回,像是紅唇低吟,給人一種似真似夢的幻覺。余生已晚,雖然無緣目睹紅石崖以往那卓然玉立的灼灼倩姿。與周圍鋪錦疊翠般的繁花瑤草,但在今天,我們有幸在時光流淌的歲月長河中,依稀捕捉到了她身上那尚未褪盡的天然神韻,和嫻雅婉麗的風流嫵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