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泉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哪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huán)轉折……
上面的文字來自《老殘游記》第二回“明湖居聽書”。
走進劉鶚故居,看著那架古琴,我突然就想起了這段文字。
《老殘游記》中,有許多文字都是描寫音樂演奏的。其中第十回的一段寫得尤為精彩。
初起不過輕挑漫剔,聲響悠柔;一段以后,散泛相錯,其聲清脆;兩段以后,吟揉漸多。那瑟之勾挑夾縫中,與琴之綽注相應,粗聽若彈琴鼓瑟,各自為調,細聽則如珠鳥一雙,此唱彼和,問來答往。四五段以后,吟揉漸少,雜以批拂,蒼蒼涼涼,磊磊落落,下指甚重,聲韻繁興。六七八段,間以蔓衍,愈轉愈清,其調愈逸。
音樂,一般只能用心去傾聽,而難以文字來表現。可是,劉鶚在此卻顯示出了其卓越的音樂才華與文字功底。
劉鶚是小說家、水利學家、企業(yè)家、數學家、慈善家,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的音樂造詣。劉鶚還是個優(yōu)秀的音樂家。
劉鶚不僅懂樂理,而且演奏也十分精彩。其侄劉大鈞在《<老殘游記>作者劉鐵云先生軼事》中記載了聽劉鶚彈琴的感受:“有一年夏夜,我們坐在小有樓前面花園里。月明星稀,涼風習習。先生在樓中彈古琴。一會兒風聲,一會水聲,一會兒便聽見飛鳥落地、兩翅撲拂之聲。我竟忘卻身在園中,仿佛初秋天氣清晨在江邊閑步,看見許多飛雁,空中盤旋。先有一兩個慢慢落下來,漸漸的越落越多,成群結隊,沙上遂有許多的雁。有叫喚的,有展翅撲拂的,也有幾個落下后又飛起的。正看得有興趣,忽然風聲、水聲、鳴聲、翅聲同時停止,眼前風景霎時消滅,才想起是在小樓前,聽先生鼓琴!”
《老殘游記》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即如曹雪芹的《紅樓夢》一般,書中所寫雖不一定就是劉鶚生活的原貌,但肯定有許多他的影子。
劉鶚一生有四件大事:治理黃河,主張束水刷沙法——筑堤控制水勢,使水不漫溢兩岸,再以水攻沙。在山東辦理河務三年,黃河未潰成災。他總結治黃經驗,撰寫了《治河七說》,編著了《歷代黃河變遷圖考》。2.甲骨文字的研究,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書籍——《鐵云藏龜》。3.開山西的礦;4.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他購倉儲米賑濟北京饑民。也是第四件事要了他的命。1908年清廷以私售倉粟罪將他逮捕流放新疆,次年病死。
劉鶚故居坐落在淮安(今楚州)的勺湖之濱東南側。劉鶚原籍丹徒,自幼隨父母遷居古城淮安(今楚州區(qū))。
淮安,這座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北千余年來的行政、文化中心,不但擁有著豐厚、幽深的歷史文化,還孕育了中國著名的八大琴派之一的淮安琴派(俗稱淮陽琴派或山陽琴派)。劉鶚自幼便生活在濃厚的文化氣息中,環(huán)境的熏陶培養(yǎng)了他的音樂興趣。他自幼習琴,刻苦的學習讓他精琴、懂樂,且精演奏,最終彈得一手好琴。《平沙落雁》是劉鶚喜愛彈奏的古琴名曲之一。
劉鶚為了學琴,還親手抄寫大量琴譜。琴在民族樂器中是最難的一種,手法有挑、抹、吟、揉、按指、輪指、過弦等,記譜必須同時記手法。劉鶚手抄琴譜一律正楷。盡管抄的原譜迄今尚未找到,但劉厚澤先生五十年代復制的《劉鶚琴譜》仍完好保存在劉德威(劉蕙之重孫)手里。
劉鶚故居里現有文物三件,而見證他愛音樂的古琴是其中之一。劉鶚不僅精通彈琴,還喜藏琴。劉鶚一生藏琴甚多,其中精品就有十一張之多。首名“石上流泉”;二名名遺;至三名為琴面有宋黃庭堅親筆題的唐琴“九霄環(huán)佩”;四名為宋琴“春潮帶雨”,因琴突月,又名“月琴”。唐琴“九霄環(huán)佩”,據傳是京劇名家、紅豆館館主溥侗在庚子年前后,以三千元代價售于劉鶚的,后歸上海劉惠之。解放后,已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為近世收藏的四大名琴之一。
劉鶚除了潛心學習演奏外,研究樂理外,還廣交音樂界朋友。《抱殘守缺齋日記》乙已八月十日:“張嘯山來,談琴理。”他為張瑞珊寫的《十一弦館琴譜序》,可以反映出他在音樂界同行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