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帆
【關鍵詞】漢瓦當;常山長貴;常山長昌;常山郡;常山國
【摘要】“常山長昌”、“常山長貴”兩種圓瓦當出河北贊皇縣,現藏民間,是河北地區新發現的漢代文字瓦當品種。二瓦當與1976年河北元氏縣漢元氏故城遺址所出“常山長貴”瓦當有相似之處,應皆屬漢常山郡、常山國官署建筑用瓦。
2011年歲末,筆者從河北民間一藏家處見到漢代“常山長貴”、“常山長昌”圓瓦當各一枚,從其外觀特征可確認為真品。
二瓦當均灰陶質,當面直徑均為16厘米,瓦筒斷缺。除一字之差外,二者的內容、構圖幾乎完全相同:當心為一大乳釘,乳釘外和瓦當邊輪內各有同心凸弦紋一周,當面順時針方向環印陽文隸書四字,呈十字狀,一當文為“常山長貴”,另一為“常山長昌”。四字之間飾四朵卷云紋,為增加裝飾效果,云紋中又添一短豎道,每字兩側與云紋之間各飾一小乳釘。比較二瓦當的文字,長貴瓦寫法較規范;長昌瓦筆畫結構上有減省,“常”字減省了上方的“小”、中部的“口”(或與筆道淺、風化磨蝕而減有關),“長”字減省了一橫、一捺筆。
據藏家云,二瓦當皆收自河北贊皇縣民間,具體出土地點不詳,其中的長昌瓦當出土已有十余年。
贊皇縣屬石家莊地區,北接元氏縣,縣城北偏東20公里的元氏縣境內有漢元氏故城遺址,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地曾是漢代常山郡、常山國治所所在地。西漢文帝元年(前179年),為避帝名諱,改恒山郡為常山郡,復改常山國。西漢、東漢間,常山郡、國曾反復更替,但治所未變。民國《元氏縣志》載:“元氏故城在縣西北二十里,趙公子元始封之邑,西漢初屬趙王歇地,高祖三年置恒山郡,治元氏,呂后時改郡為恒山國,文帝元年改常山郡。景帝五年復置常山國,武帝元鼎三年復改常山為郡,仍治元氏……東漢屬冀州部,建武十三年并正定,置常山國,仍治元氏,興平十一年除常山國。”
1976年春,石家莊地區文化局在當地普查文物時,曾在元氏故城遺址區內征集到漢代“常山長貴”圓瓦當一枚。此瓦當當心有大乳釘,乳釘外和瓦當邊輪內各有同心凸弦紋一周,當面有十字平行線與內外凸弦紋相連,平行線內印陽文隸書“常山長貴”四字,釋讀順序為先上下、再左右,十字平行線夾角間飾四朵卷云紋。有研究者認為該瓦當制作于東漢時期。結合出土地的歷史情況可知,該瓦當四字銘文中的“常山”是地名,指常山郡或常山國,“長貴”是吉祥語,屬漢常山郡、國官署建筑用瓦。其文字內容與陜西寶雞西漢羽陽宮遺址出土的“羽陽千歲”、“羽陽千秋”吉語瓦當[3]以文字標明地域或建筑物名稱的做法十分相似。此瓦當進一步證實了此地就是元氏故城的所在地。
以1976年征集的“常山長貴”瓦當與新出的“常山長貴”、“常山長昌”瓦當比較,雖然有所差異,如文字釋讀順序、平行線花紋、“山”字的寫法及筆畫結構的減省等,但總體來看,兩批瓦當的文字內容雷同,造型、風格相似,書法時代和文字結構上相近,如兩種長貴瓦當的“長”、“貴”寫法皆同,說明它們是同一地區、時間相距不太久、分屬不同建筑、但又同為官署建筑的構件遺存,都是祈望常山郡、國富貴昌盛的吉語瓦。從前述情況及地域上贊皇縣緊鄰元氏縣來看,新出二瓦當的原始出土地很可能也在元氏故城遺址范圍之內或相距不遠。
漢代文字瓦當多出陜、豫等中原歷史文化發達地區,河北所出文字瓦當甚少,此“常山長貴”、“常山長昌”圓瓦當的出現,為河北的文字瓦當增添了新品種,彌足珍貴。
————————
[1]石家莊地區文化局文物普查組:《河北省石家莊地區的考古新發現》,《文物資料叢刊》第1輯,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149頁。
[2]申云艷:《中國古代瓦當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28頁。
[3]王鏞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9卷“秦漢金文陶文”,榮寶齋出版社,1992年,第238頁。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