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木 程明
課堂不僅是教師和學生聚合的場所,更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其中蘊藏著復雜多變的結構、情境與互動,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系統。課堂教學就是發生在這種環境中的師生交往和互動活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課堂教學本身,而且還有賴于教師對課堂的管理。掌握課堂管理技巧,就是要解決學生課堂精力不足和學習低效的問題,使師生能享受高效課堂帶來的樂趣,這也正是課堂管理的主旨所在。
1 常規管理,深入課堂抓紀律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具有年齡較小,活潑好動,自制力較差等普遍特點,有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有的學生精神不振、開小差;有的學生故意擾亂課堂秩序等。這些情況如不及時處理,必將造成課堂秩序的混亂。由此可見,教師就必須為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而制訂行為準則,即常規管理。
(1)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實踐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想挑戰教師的權威;相反,是大力支持教師教學的表現,因為學生的提問足以表明他在認真聽課并在積極思考,他在試圖把知識內化,這是有效學習新知識的方式。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使其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能夠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表達自己的個人見解,解除傳統師生不平等的枷鎖。
(2)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
要培養學生較強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師就必須改變強制性管理。教師在課堂上努力創建一種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有效的課堂管理要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精神。
(3) 使用道德教育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善意的懲罰。
教師懲罰的目的不是讓違反紀律的學生喪失臉面,而是維護紀律的權威,對于嚴重違反或者蓄意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應該予以及時制止或告誡,從而保證課堂秩序的寧靜、和諧。
2 時間管理,額定時間出效率
初中課堂教學時間是相對固定的,一些教師以為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就可以提升學習效果。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將掛圖、實物標本、活蹦亂跳的活生物體等一一羅列,直觀教具的重復出現使教學任務無法按時完成,教學時間延長。因此,加強課堂教學時間管理,創造條件,保障并適度增加“積極學習時間”,顯得非常重要。
2.1 把握最佳時間,優化教學過程
據心理學家研究,一節課學生思維的最佳時間是上課后的5~20 min內,這一時間段可以說是課堂教學的最佳時域。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一時域,就很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事實上,一些課堂教學就是因為未能合理分配時間和把握最佳時域而導致教學效益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教師未能很好地分析理解教材和確定主次、把握宗旨,結果偏離教學目標,20 min過去了卻還沒有進入或搞清重點內容。要提高課堂的效率,就必須保證在最佳時域內完成主要任務,解決關鍵問題,使教學過程一直向著預定目標進行,學生也一直處于積極的專注狀態。
2.2 保持適度信息,提高知識掌握率
課堂教學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信息量,并要形成有效刺激,激活學生的接受能力,保持活躍情緒和積極進取心理。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是一個獲得并加工信息而不斷調節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課堂信息量過少,環節松散,會導致時間的浪費;信息量過多,密度過大,又會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師要做深入細致的分析,保持適度的信息量。
2.3 提高學生專注率,增加學生有效學習時間
專注率也就是在分配時間內學生專注于某項教學活動時間所占的百分比。提高學生的專注比率意在增加專注時間,使其盡量接近于分配時間。提高學生的專注率:一是要抓住可教時機及時施教;二是選擇恰當時機處理學生行為,防止出現破壞課堂規則和形成沖突的情境。選擇時機不準,就容易導致更多時間花費在維持紀律方面,從而減少專注時間。
3 情感交流,激情引趣顯活力
情感是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智力活動有著密切聯系的非智力因素。良好的情感狀態能激發學生的智力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把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滲透到學科教學中。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恰當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1 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情感的遷移功能告訴我們:一個人對某對象的情感會轉移到與該對象有關的其他對象上去。因此,筆者在與學生的交往中,無論課內課外,無論學生成績優劣,也無論學生表現好壞,我都給予深切的理解和關懷。比如,有一次課堂上發現某學生心不在焉,于是我在課后特意找時間和他交談,發現主要原因是家里最近出了點問題,導致他心理有負擔。得知情況后,我對他進行了心理疏導。從那以后,他上生物課時比以往認真多了。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學生就愿意接近教師,樂于接受教育,學生進步就快。反之,教師與學生關系疏遠,甚至只知批評、懲罰,教育效果就差。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3.2 尋找學生的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情感具有動力功能,即情感對一個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增強或減弱的作用。初中生對生物學知識雖然比較感興趣,但重視程度不夠。針對這一現象,筆者經常在課堂上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他們感受生物與生活密切相關,同時課堂上適時引入生物前沿知識,增強他們學習生物的積極性。通過這些教育,學生逐漸產生了學習生物的需要,學習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3.3 低起點,小步伐,重塑學生自信,培養積極情感
針對初一學生真正學習生物才剛剛起步這一特點,筆者確定了課堂知識點講解時切入點放低一些,步伐放小一點的教學方針,細化教學內容,降低教學難度,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積極情感。
4 多元評價,千方百計全面化
評價是加油站,正確的評價是學生的精神食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期引起學生對學習和課堂的興趣,那你永遠不能培養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因此,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揮其最佳表現。傳統生物教學中的評價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作用,往往比較注重教師單方的教學評價,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教學評價,一方面,不利于真正全面地評價學生,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容易引發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針對上述問題,筆者以為可以用以下三種常見方式來評價學生。
4.1 老師評學生
教師通過每天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給學生一個平時成績。根據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習態度、創造力等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如在學習光合作用發現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然后對學生在課堂的發言積極性、小組合作態度等來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從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長處、閃光點并及時給予鼓勵,同時也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學生的不足。
4.2 學生自評
就是學生由配角變成主角,主動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成為自覺的評價者,使評價的過程成為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在評價的過程中倡導學生通過記錄自己的進步、成果和不足,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反思。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有事可做、可以清楚地了解自身發展狀況,提升個人價值,促進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4.3 學生之間互評
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可以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有利于形成競爭態勢。比如在老師指導下,組與組交換批閱試卷,同桌相互批改等方式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達到評價他人、對照自己,促進良性發展的效果。
初中生物教學的課堂管理最終目標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主導下,形成一種有序、和諧、輕松的教與學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康克南,陸正取.“多元智能”視角下的初中課堂管理探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8).
[2] 田靜.初中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偏差的質性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4).
[3] 葉宏如.有效課堂教學行為的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8).
[4] 艾亦臣.淺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思考與實踐[J].才智,2009,(18).
[5] 陳列,靳玉樂.初中課堂時間管理的問題與改進[J].中國教育學刊,2008,(4).
[6] 朱金衛.中學課堂管理問題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0,(27).
[7] 朱金鳳.中學課堂管理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讀《中學課堂管理》的幾點體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5).
[8] 唐茂華.關于《中學課堂管理的7個要點》的閱讀及思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5).
[9] 劉麗君,常金玲.中學課堂問題行為及其管理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