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陳秉初 周陽
摘 要 以“細胞的代謝”一章為例,就如何采用S-P表方法做教學質量的評價作論述。從根據學生對試題的應答情況繪制的S-P表中,教師可得到關于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試題的質量等信息。因此,教師可以根據S-P表反映的信息,主要是學生注意系數和問題注意系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 S-P表 生物學 教學質量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1 采用S-P表方法作教學評價符合教學實際
根據新課程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在教學評價中應以學生的學習狀況作為評價的標準。S-P表就是立足于學生和試題的一種評價方法。S-P表法起源于二維統計表,是由藤田廣一教授等在1969年首先提出的。S-P表,即學生——問題得分表,是學生的測試分數與試題的答對人數的一覽表。S-P表分析評價方法是:根據統計學原理,將學生(S)和具體問題(P)相對應,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學生注意系數、試題警告系數,并給出相應文字評價的一種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所制的S-P表,獲取所需信息應用到教學中。
生物學是高中學生學習的重要科目之一,其教學質量評價通常選用的是作業和試卷的形式。由于教師批改的作業量大,通常不會對作業作出統計分析;作出統計的通常是大型考試試題,然而一張試卷的覆蓋面有限,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段時間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可選擇任課教師自編每章測試題或其它途徑獲取每章試題,用于教學質量檢測。如此,教師能夠較為及時地獲取學生近期學習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相應的措施。
另外,教師在對試卷做出評價時,通常是統計每道題做對學生數、做錯學生數,即得到的是基于試題的信息,或是學生的卷面分,是比較外在的卻難以得到基于學生的內在的信息。比如,該學生在此評價中表現出的水平是否正常等。S-P表方法的應用,同時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問題這兩者的信息均衡問題。
2 S-P表分析評價方法流程
2.1 評價信息來源
選用S-P表作為評價方法時,為了客觀地評價生物學教學效果,通常根據生物學的內容,選用客觀題(通常是選擇題、填空題或正誤判斷題)的形式。在學習完每一章的內容后,教師自編測試題或選用章節復習卷等進行測試,得到學生本章內容學習的反饋信息。例如,在“細胞呼吸”一章中,根據《浙江省生物學科教學指導意見》,適當選取一部分高考題作為其中一部分題目,借以說明S-P表的制作分析方法。
考查有關有氧呼吸與厭氧呼吸:
【例1】 關于細胞呼吸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種子風干脫水后呼吸作用增強
B. 土壤淹水可導致根系發生厭氧呼吸
C. 破傷風桿菌在有氧條件下能大量繁殖
D. 小麥種子萌發過程中需氧呼吸逐漸增強
考查厭氧呼吸的過程與兩種不同厭氧呼吸方式的差別:
【例2】 下列關于厭氧呼吸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厭氧呼吸的終產物是丙酮酸
B. 需氧呼吸產生的[H]在線粒體基質中與氧結合生成水
C. 厭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參與,該過程最終由氫的積累
D. 質量相同時,油脂比糖元需氧氧化釋放的能量更多
考查細胞呼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例3】 果蔬儲存時,采用降低氧濃度或溫度的方法和密封地窖保存到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
A. 抑制細胞呼吸B. 抑制光合作用
C. 增強細胞呼吸D. 促進光合作用
2.2 繪制S-P表
3 S-P表說明
3.1 S-P表中相關參數說明
(1) Si為學生編號,在表中縱列從得分高往低排列;Pj為問題編號,在表中橫列按回答正確人數從高往低排列。
(2) 表中“1”表示第i個學生的第j個問題回答正確,“0”表示回答錯誤。如第一個“1”表示2號學生的第2個問題回答正確。
(3) Yi表示每個學生的得分,Yj表示每個問題答對的人數。
(4) Ni代表學生的正確率,Nj代表題目正確率。
(5) G表示全部學生的得分之和。
(6) 虛線表示S線,實線表示P線。
3.2 S線與P線畫法
S線是由學生做對的題數所繪成的折線。由表中每位學生所做對題數的右邊畫一條豎虛線,然后將這些豎虛線連接起來形成階梯狀折線。
P線是由問題答對的人數所繪成的折線。由表中每道題目答對人數的下面畫一條橫線,然后將這些橫線連接起來形成階梯狀折線。
3.3 學生注意系數CSi的計算
學生注意系數CSi表示:第i位學生的應答變量與學生群體應答變量之間的偏離程度。
CSi=
以第3位同學為例計算CSi:
S線左邊該位同學第3題答錯,第3題答對數之和N3=4;S線右邊該位同學答錯題為第5題,該題的答對數之和N5=3。該位學生答錯率=1-N3=1-0.6=0.4;S線以右各題答對數為N1+N5=6。
則:CS3=(4-3)/(21*0.4)-6=0.42。
當CSi大于或等于0.75時標出“*”,表示對該考生的應答應該給予充分的注意。
3.4 問題注意系數CPj的計算
問題注意系數CPj表示:第j個問題應答變量與學生答對題數變量之間的偏離程度。
CSi=
以第1題為例計算CPj:
P線以上答錯者為第3位學生,其對應的答對數為4;P線以下答對者為第2位學生,其答對數為2。該題答錯率為1-N1=1-0.33=0.67;P線以下各考生答對數3+2+2+2+1=10
則:CPj=(4-2)/(21×0.67-10)=0.5。
當大于或等于0.75時標出“*”,表示對該題應嚴格分析,甚至舍棄該題。
3.5 學生注意系數和問題注意系數的評判標準及意義
學生注意系數和問題注意系數是反映學生、試題與正常狀態之間的偏離程度。所以,警告系數越大,則越需要引起注意。一般情況下,當CSi(CPj)<0.5時,無需引起注意;當0.50≤CSi(CPj)≤0.75時,需引起一定的注意;當CSi(CPj)>0.75時,需引起特別注意。
從S-P表可以直觀讀出豐富的信息。
從學生注意系數可以得出學生的穩定性,對于CSi>0.75的個別學生,教師可以采取適合于該學生的方法進行輔導。此外,還可以從表中得出學生總體掌握情況:當“0”較多地出現在S線左方“1”則較多地出現在右方時,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了解。
從問題注意系數可以得出試題的穩定性,當試題CPj>0.75或“0”較多地出現在P線上方“1”較多地出現在下方,表示要對這些試題進行嚴格分析。由此,S-P表方法評價結果能對生物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有一個較為客觀的把握。任課教師可以通過S-P表的評價結果,對教學設計和策略做出相應調整,從而促進生物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3.6 提高S-P表應用效率
從以上S-P表的繪制可以看出,雖然S-P表方法能夠較為科學而直觀地反映出學生-問題的情況,但如果面對學生數量和問題數量相當大時,制作者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用于計算分析。因此,在閱讀前人探索的成果中發現,可以利用S-P表軟件解決這個問題。S-P表軟件是利用Excel中宏處理的設計語言VBA編制基于Excel的S-P表分析程序,教師在繪制S-P表過程中,只需輸入對應于問題的學生得分數據,計算機便可自動進行計算,因而大幅度提高了將S-P表分析方法用于教學實踐的可操作性。
4 根據S-P反映的信息推測學生和試題情況
4.1 學生情況分析
從上表1中可以看出:1號學生的注意系數為2.5,需要引起特別的注意。其原因是將正確率最高的第2道題目做錯,而其他題目則全部做對。這說明1號學生在學習水平上是沒有存在問題的,將第2題做錯可能是由于考試過程中的粗心,也可能是當時受到外界因素(如噪音等)的干擾而導致分心;除了上述偶然因素外,可能其中還存在必然因素,比如近期家庭有不好的狀況或是心中有沒有解開的心事等。針對上述情況,教師應該多關注1號學生,分析并找到原因。如果原因是上述的必然因素時,要引起極大地注意,可能現在還只是開始,解決起來會相對以后根深蒂固是較為容易。
可以看到7號學生的注意系數也超過0.75,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也要從多方面來挖掘。可能是7號學生近期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大增、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學習熱情高漲;但是,也可能是由于在考試過程中作弊等不良因素造成的。7號學生的情況同樣需要引起關注,若是第一種原因,教師需要表揚鼓勵學生,使學生的良好勢頭保持下去;若是第二種原因,則需要及時進行教育,以防情況惡化。
6號學生的注意系數為0.77,也需要引起注意,其原因于7號學生大體相似。
4.2 試題情況分析
從S-P表中可以看出:(1)試題的情況均正常;(2)第1題的正確率為0.33,處于最低水平;(3)第2~5題正確率大致遞減,符合試題編寫的難度趨勢。試題一般是由易到難編寫的,因此,雖然第1題的問題注意系數在正常范圍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究其原因,可能是第1題的難度較大,該題的編寫不符由易到難的趨向;也可能是第1題中有學生較易上當之處,在分析試題時要著重指出。
參考文獻:
[1] 楊軍.S-P表分析法應用于化學實驗教學質量評價[J].中學化學教學.2009,(9).
[2] 曲一線.5年高考3年模擬,專題5細胞呼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B版,39-4.
[3] 陳潔.S-P表評價法的理論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7.
[4] 趙永年,黃金麗.教學評價方法——F-S-P表[J].教育評論.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