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畜禽養殖方式加快轉型升級,飼料工業大發展,草原牧區生產和生態協調發展。目前,我國肉類、禽蛋和工業飼料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主要畜產品基本自給,為滿足城鄉居民膳食需求和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畜產品產量保持增長
2011年,全國肉類產量達7957.8萬噸,禽蛋產量達2811.4萬噸,奶類產量達3810.7萬噸,分別比2002年增長27.6%、24.1%和172.1%;其中,肉類和禽蛋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奶類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全國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別為59.1公斤、20.9公斤和28.3公斤,比2002年分別增加了10.5公斤、3.2公斤和17.4公斤。目前,我國人均禽蛋消費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肉類消費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穩步推進
農業部堅持把發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作為現代畜牧業建設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2007年以來,中央計劃內投資分別安排125億元和17億元扶持生豬和奶牛規模養殖場(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支持5萬多個養殖場戶。中央財政資金共安排16億元采取“以獎代補”形式扶持生豬、肉牛、肉羊、蛋雞和肉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2010年起,農業部啟動實施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制定了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和肉雞一整套示范創建評分驗收標準,截至2011年共創建了2109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2011年,全國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存欄500只以上蛋雞和存欄100頭以上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分別達到37%、80%和33%,比2002年分別提高27、27和21個百分點。
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健全
目前,初步建成以原種場和資源場為核心,擴繁場和改良站為主體,種畜禽質量檢測中心為保障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畜產品增產的良種貢獻率達到40%。2006年以來,累計投入23.7億元實施畜禽良種工程,良種供應能力成倍增加,質量水平不斷提高。2008年開始,啟動奶牛、生豬、肉牛遺傳改良計劃,國家生豬聯合育種機制已初步形成,生產性能測定已覆蓋43.3萬頭荷斯坦奶牛。2005年開始累計投入資金54億多元,實施畜禽良種補貼項目,補貼畜種逐步從奶牛擴大到生豬、肉牛、牦牛、綿山羊,補貼范圍從試點的10多個縣擴增全國600多個縣,累計改良奶牛達4200多萬頭(次)、豬1.3億胎次。2008年以來,農業部認定了109個國家級畜禽保種場、22個保護區和6個基因庫,組織開展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初步建立了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
飼料工業取得長足發展
2011年工業飼料產量達到1.81億萬噸,是2002年的2.2倍,年均增長9%,占全球商品飼料總產量的24.6%,為世界第一大飼料生產國。飼料工業總產值達6348億元,是2002年的3.3倍,年均增長14.3%。2011年,年產1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數量達到360個,是2002年的6倍,平均每年增加33家企業。其中,年產量超過50萬噸的大型飼料企業集團發展到33個,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3%,新希望六和集團成為國內首個產量突破1000萬噸的企業集團,集團飼料產量排名世界第4位。
飼料和生鮮乳質量安全
水平大幅提升
2003年以來,工業飼料產品總體合格率一直穩定保持在90%以上。2011年,飼料產品總體合格率達到95.5%,比2002年提高7.3個百分點。農業部自2002年開始將“瘦肉精”納入全國飼料質量安全監測計劃,連續10年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和使用“瘦肉精”的違法行為,飼料和養殖環節“瘦肉精”等違禁添加物檢出率持續下降,由2002年的3.92%下降到2011年的0.08%。2008年嬰幼兒奶粉事件之后,農業部全面開展奶站清理整頓和生鮮乳違禁物質專項治理,生鮮乳生產收購運輸市場秩序明顯規范,奶站標準化管理水平顯著提高。2011年全國有1.3萬個奶站,比2008年減少6890個,減幅達34%。農業部從2008年開始實施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計劃,逐年擴大抽檢范圍,提高抽檢頻次,堅決打擊各種違法添加行為。截至2011年底,累計抽檢生鮮乳樣品5.6萬批次,三聚氰胺檢測值全部符合國家管理限量值規定,未檢出皮革水解蛋白、堿類物質等違禁添加物,生鮮乳質量安全水平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草原保護建設全面推進
新世紀開始,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超過600億元資金,陸續啟動實施草原植被恢復與建設、京津風沙源草原治理、退牧還草、游牧民定居等一系列草原保護建設重大工程項目。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136億元,正式啟動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政策實施范圍為西藏、內蒙古、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云南等八省區牧區,2012年實施范圍增加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山西等5省,覆蓋了全國所有的牧區半牧區縣(旗、區、市)。近十年,全國累計建設草原圍欄11億畝,累計種草保留面積1.57億畝,補播改良草原3億多畝,全國草原生態惡化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區草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據監測,2011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產量突破10億噸,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1%;草原保護建設工程項目治理區與非工程區相比,植被蓋度平均提高10個百分點,高度平均提高42.8%,鮮草產量平均提高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