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我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困難的現象,其制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從財務治理的角度將中小企業內、外源融資情況進行分析,主要談到利益相關者(債權人、股東、經營者、政府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素,結合當前融資環境與政策,提出一系列解決融資問題的措施,以期中小企業能夠突破融資約束,從而更加快速穩健地發展。
一、財務治理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
1.中小企業內源融資狀況。內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一定方式在自身內部進行資金的融通,是企業長期融資的一個重要來源,有著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益的優勢,因此內源融資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成敗。在現行財務治理下,企業內部財務治理主體首先會考慮到融資成本問題,再加上中小企業內源融資主要來自企業的留存收益和內部擴股增資,來源快捷并且不存在交易費用和中介費用,所以內源融資往往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首選方式。但是隨著企業的不斷成長成熟,所需發展資金也越來越多,只靠自有資金并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經營者不得不向外部提出救援,也就是說內源融資僅僅是中小企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個支點,如果想發展壯大還需要外源資金的支持,這樣才可能將道路鋪的更寬更長。
2.中小企業外源融資狀況。融資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外源融資狀況也是不容樂觀,主要體現為成本過高和稅負過重。基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狀況,發行股票和債券進行融資門檻太高,大多數中小企業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銀行貸款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寄托,但是由于企業自有資金有限,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并且融資能力較差,常因信用等級較低而被銀行等金融機構拒之門外,所以相當多的中小企業不得已向私人借貸等地下金融活動求助,并支付更多的利息補償。另一方面,中國的金融機構不能像德國、日本等國一樣直接對中小企業參股或控股,而在中小企業內部財務治理不完善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自然而然地對中小企業敬而遠之。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具有高風險和高成本的特點,對于眾多面臨資金饑渴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出于經濟利益考慮,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十分謹慎。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財務治理成因分析
1.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存在的問題。(1)企業股東集權,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中小企業內部最為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股東,在企業的治理結構中較為集中的掌控了所有權、控制權和監督權,由于三權集中,使得企業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水平受限,致使對其他利益相關者重視不足而制約企業的發展,甚至帶來破產的危機。中等規模的企業雖然有董事會、監事會,但作為最重要決策機構的董事會成員也都有股東構成,大股東即董事長,監事會更是形同虛設,由于股權集中,大股東的意向即代表公司的意向,致使公司管理模式較大企業發展滯后,這樣無疑會對公司造成生存風險。
(2)中小企業管理人員素質相對大企業整體偏低,信用欠佳。不少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存在重錢不重物的思想,只管完成任務不管成本的高低,對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資產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問題無人追究,資產浪費嚴重。管理者缺乏對現代企業管理知識的了解,不能及時將最新管理理念滲入公司內部,嚴重阻礙公司的長遠發展。管理人員管理不到位,沒有樹立一個好榜樣,致使財務人員在學習和工作上不求進取,私人、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是中小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但中小企業財務人員很少履行籌資職責,籌資經常變成了企業總經理的首要任務。還有財務人員不能將財務信息透明化,提供的財務報表不合格,致使信貸部門無法投放貸款。
(3)企業員工的實際地位不高。員工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人力資本這一專用性資產,是企業內部的重要利益相關者之一,然而員工的實際地位并不高,甚至不能滿足其基本的利益需求,尤其是中小企業對員工的重視程度不夠,獎罰制度不完善,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出現工作時間長,工作效率低的現象。還有不少員工為公司投入資金,結果只能拿到少許的紅利,根本不了解上級管理制度和決策方法。中小企業對員工的獎勵依據主觀性較強,員工面對不公平待遇時非常無助,嚴重挫傷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外面宣揚公司的形象和聲譽不高;在內部對公司產品造成的浪費視而不見等。這些將嚴重制約中小企業發展,影響融資渠道的形成。
2.外部利益主體對企業的影響。(1)債權人參與治理的程度較低。債權人是中小企業的外部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中小企業的貸款銀行和商業活動中的賒銷者等主體,他們對企業擁有監督權,并在特定情況下(如在破產清算時)擁有控制權,但現實中債權人參與中小企業治理的程度很低。由于中小企業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財務制度不規范,內部會計信息可信度低,從而增加了金融機構獲得這些信息的成本,提升了信息不對稱程度,再加上中小企業經營決策的隨意性較大、經營業績較差、企業壽命較短、信用觀念淡薄、還款動力不強等因素,金融機構出于安全性考慮,自然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出現銀行等金融機構“惜貸”現象,這使得企業融資成為難題,從而債權人也無法參與企業財務治理。中小企業生存之難題就在于融資困難,而債權人幾乎掌控著企業的生死符,所以債權人參與企業財務治理是不容忽視的。
(2)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落實緩慢。中小企業在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特殊弱勢群體,其發展理應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近年來,我國政府逐漸認識到中小企業的重要性,開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但由于起步較晚和其他諸多原因,我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還不夠。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政府建立以中小企業為資助對象的政府基金,但面對數以千萬的中小企業來說,投資基金是難以普及的,再加上基金主要用于科技型中小企業,使得非科技型中小企業出于被動狀態,所以出現基金使用效率和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偏低的問題。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1.中小企業內部采取的對策。(1)加強自身管理意識,樹立良好企業形象。中小企業要加強自身管理,首先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管理人員,要注重“以人為本”的思想,完善企業的人才招聘和激勵機制,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約束經營管理人員的行為,使他們的利益與公司利益密切相關,管理人員要關注新政策,汲取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信息,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及時滲透到企業中,這樣將帶動整個公司的發展。無形之中對財務人員也提高了要求,使他們不僅懂得會計核算,而且能對企業未來的財務活動進行預測、決策與財務分析,找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另外要學會與金融機構更好的溝通,財務人員作為財務工作的直接承擔者,其素質和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水平。中小企業整體素質提高了,信用意識自然隨之提高,企業將會及時償還到期款項,力爭做到無不良的信用記錄,這既有利于維護企業自身形象,也有利于資金合理籌措和經營業績的提升。
(2)提高財務信息透明度,創造良好融資環境。企業自身形象和信用意識提高了,并不代表企業財務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提升企業財務治理效率的核心內容,是影響公司行為和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有力手段。不僅有利用股東對財務信息進行相關決策,也有利于其他利益相關者對財務信息的運用,例如,債權人依據企業財務信息給予貸款,是牽制中小企業發展的核心,所以信息的透明度將決定企業的可信度,進而影響企業的融資狀況,將財務信息透明化,使債權人可預見公司的近期目標及發展前景,有利于中小企業形成良好的融資環境。
2.中小企業外部采取的對策
(1)中小企業應穩住融資渠道。籌資渠道上,追求以信譽取勝。主動與金融機構保持良好關系,使之了解企業,看到企業遠大的前景,愿意支持企業的發展,這對每一個成功的中小企業經營者來說都是必修的一課。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對金融機構的選擇,應選擇對中小企業立業與成長前途感興趣并愿意對其投資的金融機構;能給予企業經營指導的金融機構;分支機構多、交易方便的金融機構;資金充足,而且資金費用低的金融機構;員工素質好、職業道德良好的金融機構等。第二,是中小企業要主動向合作的金融機構溝通企業的經營方針、發展計劃、財務狀況,說明遇到的困難,以實績和信譽贏得金融機構的信任和支持,而不應以各種違法或不正當的手段套取資金。第三,要維持與供應商和客戶的穩定關系,優質的供應商可以減少企業購買原材料時所交的押金,還可以給出一個適當的交易價格,良好的客戶關系有利于企業減少存貨,及時收回所欠貨款。企業的產品市場是一個優勝劣汰機制發揮作用的地方,供應商和客戶隨時都有可能被其他企業吞噬,所以一旦有了良好的信用體系,不僅會保持原有的供應商和客戶,還會吸引更多的供應商和客戶,這無疑是企業的一種隱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