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智
政策遲遲不表態“赦免”經濟增速“陰跌”之苦,A股也就撈不到哪怕一根救命稻草。8月1日啟動的那一波修復性反彈已經告終,技術面的因素已從推動反彈的力量,變成遲滯大盤快速破位的因素,未來若要實現“再反彈”,其促發的“希望點”仍然更多集中在宏觀政策的“類寬松”舉措上。
但根據筆者此前的分析,無論是管理層還是決策層,對貨幣政策“繼續偏向放松”的“調整”并非迫不及待,究其原因,除開經濟形勢的各種約束和臨近“十八大”等一些政治因素影響外,實際上,決策層近期的一些動作,已經在暗示其下半年宏觀政策的動向,這或許較之那些文字、語言,更加“具象化”。
筆者注意到,就目前的情況看,決策層雖然已經意識到以“08模式”為代表的舊有一套難以為繼,但除了在實體經濟領域提出N多的新興產業、振興規劃,在金融領域推動“市場改革”,鼓勵老百姓掏錢多投資、多消費,以及放手讓各地方自己折騰N萬億方案之外,中央政府的宏觀政策思路,特別是“理論”層面,仍然有很大的“空白區”,這個問題,看來是只能留待下屆政府去“探索”,但目前來看,一連串的“去凱恩斯”跡象已經透露出決策層的意愿,但現在更多處在“知道不要什么,但不太清楚究竟要什么、如何要”的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要寄希望于中央政府能夠再拿出什么更多的政策刺激,不僅僅是財力和決心的問題,必然還受到經濟,乃至政治格局的現實約束。但今天要強調的,則主要是來自具體指導宏觀政策制定和執行的“經濟理論和政策理念”的這個亟待更新、創新,但又偏偏更加欠缺的“軟肋”。
相對金融改革的明確,實體產業升級的堅決,宏觀政策的核心,整個貨幣政策的操作理念,仍然是個頗費思量的問題,關鍵就在于,實體經濟的轉型,要求貨幣、金融等宏觀政策的調整與其相適應,甚至,應該是略有超前,以起到“引領和扶助”實體經濟轉型、改革的需要。
但現在的情況是,似乎貨幣政策等在未來的具體操作模式,尚缺乏新的理論指導,貨幣政策的調整,從官方到市場,仍然更多的囿于降準、降息,還是公開市場操作等具體的“術”的層面,而究竟按照怎樣的理論和模式來指導今后的貨幣等宏觀政策,來更“恰當、到位”的為正在尋求轉型、升級突破口的實體經濟服務,現在看來,仍然處在“摸石頭”的階段,離“過河”尚有很遠的距離。
在決策層強調“調結構、轉方式”的大背景下,作為“頂層設計”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央政府宏觀政策思路的“更新”,特別是“理論”層面的“創新”,仍然有很大的“空白區”。如果決策層確實著意“更多突出調結構”的改革,則舊有模式下、負面效應遞增的“擴張性政策”,就日益沒有再折騰的空間,而在新的政策理念尚未成型,或被確定為未來政策的指導理論之前,也就難有太多的“改革創新”的突破,“守好今年余下的這幾個月”,在舊有模式的“圈子里”,騰挪既有政策的“冗余度”以維系“穩增長”,而不給“平穩交班”制造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可能才是當下有關政策執行部門的心態。
有鑒于此,與其說是誰在打壓A股,不如說,作為傳統經濟集中代表的A股市場,在面對經濟增速持續下行,而政府的政策“不再蓄意作為”的嚴酷現實之下,不得不同持續釋放風險的宏觀經濟一道“陪斬”。而原本被寄予“特赦中國經濟”厚望的宏觀政策再刺激,卻受制于經濟基礎的“亂象”,和上層建筑層面的“硬約束”。因此,只要宏觀政策不給A股“解鎖”,也就再沒有一只“強有力”的手,來改變A股尾隨經濟增速一路“潛水”的趨勢。因此,中國證監會盡快開通“轉融通”渠道,也就成為郭氏改革的一項拯救部分“合格(達到轉融通門檻條件)投資人”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德政、仁政”,如同當年啟動股指期貨,之于國君期貨、中證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