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09年7月10日,IPO在自2008年底暫停半年多后重啟,上證指數當日最高觸及3140點。此后的2009年10月,創業板的開板更是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開啟新的里程。
但是,在IPO重啟3年多后的2012年9月5日,上證指數盤中創下2029點的新低,較IPO重啟之初跌去1111點,跌幅35.38%。
IPO重啟三年,給A股市場究竟帶來了什么?A股的“跌跌不休”是否與發行提速有關?在這場“IPO盛宴”中,幾家歡喜幾家愁?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并不倚賴過于高深的理論,而是試圖用數據說話:
從發行家數看——2009年7月10日至2012年8月30日的3年多時間里,共有868只新股上市。而從1990年到2008年的18年中,有1587家公司上市。IPO重啟3年的發行家數已超過重啟前18年發行家數的一半。
從上市表現看——IPO重啟后發行的868只新股,至2012年9月3日已有近63%跌破發行價,更有華銳風電(601558)、海普瑞(002399)等公司嚴重破發,股價較發行價跌去超過70%以上。
從利益分布看——868家公司的IPO共募得10583億元資金,其中超募資金近半;以券商保薦人為代表的中介機構則獲取了約405億元承銷費用。但二級市場投資者群體則在新股的嚴重大面積“破發”中損失慘重。
在這樣的情形面前,如果有人試圖將過往三年的IPO與市場的走勢表現割裂開來,其說辭會顯得相當蒼白無力。
站在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角度,IPO重啟三年之殤并不是終點,而或許是新一輪壓力的起點。三年即“三十六個月”,這是投資者在IPO招股書中看到的最常見的表述:“承諾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十六個月內,不轉讓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在首次公開發行前持有的公司股份。”
IPO首發限售流通股中有所謂“大小限”之分,十二個月的通常是“小限”的鎖定期,而“大限”則是三十六個月的鎖定期。IPO重啟三年,也意味著“大限”們將逐漸“出籠”。
盡管有極少量的公司股東延長了限售期,盡管絕大多數的“大限”股東出于控制權的需要“在理論上”不可能進行減持,但IPO重啟三年后,限售股逐漸的不再限售,其絕對量的不斷增加更像是懸在二級市場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你知道它現在并沒有落下,但你并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