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正寫著股市為何如此低迷的稿子,A股卻展開了強烈的報復性反彈。看來,各方都要把反思的心緒放下,趕緊來分析這少見的飆升行情。
這種暴漲行情,顯然受到發改委接連批復大批交通建設項目消息的刺激,先是25個城市軌道項目,然后是30個涉及公路建設、港口航道改造以及污水處理的項目。如此大劑量的強心針,相信最早在四季度就會開始見到效果,宏觀經濟快速下滑的態勢也有望緩和、甚至回升;在股市,該措施也產生效果——指數旱地拔蔥。
為什么會是現在這個時點?這與經濟的持續下滑有關。6、7月經濟已經開始呈現快速下滑的態勢,甚至稱得上硬著陸,穩增長從哪里著手呢?兩次降息看上去對實體經濟刺激有限,倒是把房地產和通脹給喚醒了,在內需拉動不夠以及出口被動性強的雙重擠壓下,回到固定投資這一反復行之有效的老路上來,是僅有的選項了。同時,從8月份的PMI等領先指標看,情況比前兩個月更差,情急之下不得不出手,且不得不大力度出手。想來這就是批文在此時大劑量出籠的原因了。當然,10月份比較敏感,也是因素之一。
從以往的經驗看,其在宏觀指標上的效果最為顯著,但對制造業的正面貢獻非常小,會呈現出宏觀經濟好、微觀經濟差的反差。項目涉及的行業和公司會不會受益?也會受益,但其受益程度與市場預期的產出效益相去甚遠,這一點在高鐵建設上就已經體現出來了。所以,看上去各個行業很熱鬧,但讓投資者以此為理由長期持有相關公司的股票,恐怕有難度。看得更長遠一點,如果這次的刺激結束之后呢?是不是相關公司業績又得脈沖式回落?基礎設施建設并不是不能搞,只是這種在建設上寅吃卯糧的做法,這種過度透支的做法,一方面會打亂行業的預期,一方面突擊式的建設會使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再回到對股市的討論上來。股市為何長期不正常的低迷?從本質上說,證券市場和菜市場差不多,但我們的證券市場里賣什么品種,哪些人有資格入市,都管得比較緊,審批環節多,有計劃經濟的味道。公司的上市也是這樣,為何很多企業在國內不能上市、到境外卻能上了?當然,去境外上市公司雖參差不齊,但其中很多是新經濟下的輕資產企業,國內不能上、境外上市,國內的投資者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時期,真的很可惜。還有一些很好的國內資產,最好的回報期、甚至到現在都未能在國內上市,中移動是一例,中石油是一例。現在大家都罵中石油,殊不知,人家也曾乘著原油大漲的東風,結結實實地回報過投資者。所以,大家都在說,為什么中國這30年高速發展沒有讓國內投資者分享到,問題在哪?主要的問題還是有濃厚的計劃經濟的思維,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要先來把把關,結果越把越糟。
一直說,我們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這個“基本”主要是指工業企業,而在金融領域,離市場經濟還差得遠。為什么對金融市場的設立限制多多?怕出事。為什么很多放開了的經濟體反倒風險低一些?有經驗、有法制。后者更為重要。國內不能上市的企業到了國外市場,有沒有加重這些市場的風險?沒有。為什么?他們的市場雖然開放,但也很講規矩,貨不對版還可以獲賠,有懲罰性的賠償制度。中國企業在海外最近接連遭遇做空,之前也陷入不少訴訟之中,這不是壞事,表明這個市場有很強的自我淘汰和自我保護能力,也對后來者有強大的威懾作用。這些作用,不是靠行政監管、靠人為設置門檻能解決的。我們設了這么多門檻,審核時又有這么多條條框框,結果,好果子還是不多。
除了股市,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也太多。包括對經濟周期的調控上,包括政府背景的企業在資源的占用上,這些又影響了經營生態,進而反射到股票市場上。這些容以后再慢慢討論。至少在現狀下,對中國股市的長期表現樂觀不起來,也不難解釋為何歐美股市也有翻身日,而我們僅曇花一現。
(作者系大型財經電視節目“交易日”首席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