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筆者發現小學生在寫作上普遍存在畏難心理,面對題目不知從何下手,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關鍵還在于寫作教學的理念過于傳統,沒有放開條條框框,進行更多的探尋。繪本,作為一種圖文并茂的讀物,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在作文教學中引人繪本,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夠讓呆板的教學變得生動,能夠更好地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寫作變得靈動起來。
一、利用繪本開展寫作教學的優勢
利用繪本開展寫作教學,是對寫作教學的一種新探索,它具有的優勢是明顯的,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繪本語言簡潔,文風輕快。作者往往通過極少的文字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其中的情節生動而有趣,富有感染力。如繪本《花婆婆》中的語言,淡淡的語氣,講述花婆婆的人生經歷,似小溪潺潺,總能在人心柔柔蕩滌,一股清新的氣息迎面撲來。這種簡潔、生動、把握住寫作脈絡的表現手法,正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學生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可以感受繪本獨特的文字魅力,可以模仿它的表達方式方法,對于寫作的進步大有好處。
2.繪本圖畫精美,富有張力。有大量精美的圖畫是繪本的一大特點,它能使孩子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更為精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的內涵。富有張力的圖畫本身就是一種美,它能帶給孩子無限的想象空間,使得故事突破文字的束縛,在孩子的心靈世界中充滿活力。比如,《花婆婆》中的建筑色調濃烈,房子內部的擺設是暖暖的色調,給人無比溫馨的感覺。再如,花婆婆種下大片魯冰花,那素雅的色彩,點綴在村間鄉野,給人視覺的沖擊,帶來美好的享受。
3.繪本圖文互見,易于理解。繪本圖文并茂,圖與文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文字和圖像的結合,讓孩子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加深記憶和理解,對于故事的認識能夠更加深刻。孩子在看繪本的時候,往往比看普通的文字讀物更加認真,在讀學的過程中往往能夠更好地體會故事的內涵。在《花婆婆》中,無需用更多的語言贅述,單單從爺爺抱著愛麗絲的畫面,就足以感受到愛麗絲小時候生長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由此想到花婆婆最終要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的事,也許就是源于小時候這種愛的體驗。
二、利用繪本開展寫作教學的策略
下面以繪本《花婆婆》為例來談談利用繪本開展寫作教學的策略。
《花婆婆》的主人公叫愛麗絲,小時候,愛麗絲有兩個愿望:像爺爺一樣,長大后去很遠的地方旅行,老了以后住在海邊。爺爺對她說:“你一定要記得做第三件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前兩件事,愛麗絲長大后都做到了。后來,當愛麗絲成為一個老婆婆的時候,她無意中發現,把魯冰花的種子撒在大地上,來年開了很多很多美麗的鮮花。從此以后,她走到哪,種子就撒到哪——愛麗絲終于完成了第三件事,也是最困難的一件事。
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美麗的花婆婆,美麗的魯冰花,美麗的夢想——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的事!作為語文老師,能用這樣一本繪本,來指導訓練學生的作文,這本身也是一件非常美的事,在學生的心靈中,寫作一定也能成為讓世界變得更美的事。
1.借助畫面,描寫情境
繪本的每一幅畫都為我們展現了美好的故事情境。相比繪本而言,低年級語文課本上看圖寫話的圖片都比較簡單,人物形象比較單一,用色也不夠飽滿。翻開《花婆婆》,與其是徜徉在優美的文字中,不如說是游弋在色彩的旋律中:花婆婆生活在海邊,蔚藍的大海,一群海鷗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年輕的花婆婆佇立海邊,遙望水天相連的地方。整個畫面顯得那么柔和,美好的意蘊散發在這充滿墨香的畫面中。
面對這幅畫,首先讓學生觀察畫面有什么,接著就問學生:“看著這樣的畫面,你有什么樣的感覺?”大多數學生只會籠統地說,感覺畫面很美。這時我就追問:“美,美在哪里呢?”有的同學說,我覺得花婆婆穿的衣服很漂亮;有的同學說,我覺得大海邊的每樣東西都很美;有的同學說得更好,我覺得畫面給人很安靜的感覺……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就很清楚這幅畫可以來描寫哪些事物。同時,光把這些事物描寫具體美麗還不夠,還要寫出一種意境,這時候就可以把對畫面的感覺加進去,真正做到定影與抒懷自然地結合。于是,學生用自己的筆讓一個年輕的花婆婆躍然紙上,讓充滿熱帶海洋風情的海風挾帶著咸澀的氣息,迎面撲來。
學生總是苦于沒有作文素材,但是在繪本引入作文課堂之后,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繪本的每頁圖都可以大做文章,小學生作文中涉及到的一些訓練在這里就可以有所體現。在“海邊的花婆婆”這張圖的教學中,我就是努力地想讓學生學會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人物描寫最最關鍵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點,我就利用繪本直觀、生動的特點,引導學生對照繪本的插圖來評價文章的優點和缺憾。這樣,既是寫作文,又是在讀繪本,視覺的享受與快樂的表達結合得自然和諧,學生根本不會覺察到是在教寫作文,更易于接受老師和同學的修改建議。
2.補充對話,豐富情境
學生在作文中寫對話最大的一個毛病,就是對話干巴巴的,你一句,我一句,為說話而說話。究其原因,學生未能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沒有把人物應該具備的感覺,用自己的筆一一再現。繪本直觀而感性的情境表達,更容易激發學生去理解和想象,為對話寫作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資源。
在《花婆婆》中,愛麗絲和爺爺的對話文字凝練,除了傳遞了祖孫之間的濃濃的親情,更是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意義。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再讀一讀,思考怎樣才能寫得更加具體。學生說還可以加上一些提示語,可以把小愛麗絲和爺爺的表情、動作、語氣寫得再詳細一點。
除了人物對話,還有一種對話來自人物的內心,是人物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也需要我們來傾聽,來充實。當老年愛麗絲因為背部的傷疼,只能躺在床上,透過窗戶看外面的世界時,她的心潮是怎樣在澎湃?當她看見去年無心撒下的魯冰花種子,已經讓漫山遍野都姹紫嫣紅的時候,她的心情又會是怎樣的激動?當她心平氣和地將自己的故事講給那個如自己一般天真的女孩時,她的內心又會有怎樣的聲音?……這些都是心理描寫最好的素材,可以讓學生有選擇地去想象,去描摹。
3.發揮想象,傳達情感
繪本凝練的語言給我們以想象的空間,色彩鮮艷的畫面又讓我們的想象有所依托。循著畫面延伸的方向,我們可以讓學生的想象一點一點地擴散開去,將繪本的畫面鋪陳開去,豐富文字與圖畫的內涵。
比如,在《花婆婆》中,花婆婆在將種子灑滿地,遍地都開滿了鮮艷的魯冰花,圖畫上的孩子、農民都不約而同地看著花婆婆的舉動。畫面的遠處肯定有一個村莊,村莊里的人一天勞碌下來,回到家中,一定會相互交流勞作時的所見所聞。這里就可以要求學生發揮想象,以旁觀者的視角,把花婆婆灑花種的場景以及周圍人的反應詳細地描述下來。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既沒有脫離繪本故事,又充滿著合理想象,反映著作者自己的個性和特色。
4.深入繪本,續編故事
很多繪本故事都是以淡淡的語言娓娓道來,讓讀者自己走進圖片與文字營造的氛圍之中,故事的結尾往往余韻悠長,引人遐思。繪本的這一特點,為續編故事教學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還是以《花婆婆》為例,在故事的結尾,“我”答應花婆婆,長大以后也要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的事。那到底做什么呢?學生就可以以此為起點展開想象,想象“我”長大以后做了什么事,讓世界變得更美。續編故事,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繪本的引領下,繼續前行,將繪本濃縮、凝練的故事和意義,延展為更豐富、更斑斕的畫卷。
三、利用繪本開展寫作教學的延展
讀繪本,學寫作,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與繪本作者創作繪本一樣,是個美麗、讓人愉悅的過程。完成寫作之后,并不意味著這一過程的結束,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延展活動,讓學生更多地去觸摸美麗的文字,更多地去享受成功的喜悅。
1.選擇習作,創作繪本
在讀了一系列的繪本之后,學生不禁為這些作者所深深折服,會產生創作繪本的朦朧的愿望。同時,在小學階段,絕大多數孩子對美術有很濃厚的興趣,他們喜歡用手中的彩筆,描繪他們七彩的童年。這就為繪本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將自己的習作以繪本的形式展現,這是作文教學的一個新的嘗試。它既展示了作文水平,又是一次美術成果展。在這個環節,繪本是一種激勵的方式——在習作伊始,教師就讓學生形成這樣一個意識:只有習作寫得精彩,才有可能創作出讓大家認可的繪本作品。在將這些作品展出的時候,學生圍著展覽園地品頭論足,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既要評出寫得好的習作,又要評出畫得好的繪本。
2.講演繪本,傳遞美好
繪本故事適合講述,適合表演。利用繪本開展寫作活動之后,學生對繪本內容已經十分熟悉,對繪本所傳達的情感和價值的認識也比較深入,這時,組織開展講繪本、演繪本活動,學生會很容易進入角色,更容易講得動聽,演得感人。開展講繪本、演繪本的活動,不管是參與講、演的同學,還是觀看的同學,都是一種寶貴的經歷,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體驗。講繪本、演繪本活動還可以走出班級,走出校園,讓感人的故事、美好的情感走向身邊的人,感染身邊的人。
(張琴芳,江陰市澄江中心小學,2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