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蒲公英》這課,批改作業時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有一項作業內容是用“囑咐”造句,全班47位同學,竟有一大半同學所造的句子雷同,大致都是“早上上學時,媽媽囑咐我上課要專心聽講”。
造句是一種微型的練筆,目的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準確、得體、豐富、生動。現在看來,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讀課文中的句子,說“囑咐”的意思,讓學生知道“囑咐”表現的是長輩對晚輩的關心,然后要求學生造句,顯然是很不到位的。對于“囑咐”的造句指導,我還得下一番工夫。
來到課堂上,我出示了句子“早上上學時,媽媽囑咐我上課要專心聽講”,然后對同學們說:“請大家回憶每天早上上學的情景,同桌可以分別扮演家長和孩子,然后想一想,黑板上的句子還可以補充哪些內容。”
這下孩子們可開心了。角色扮演能夠調動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情境體驗方式之一。每天早上上學都能親身經歷或看見被家長送的情景,演起來當然是得心應手。此時的課堂氣氛一下就活了起來,扮演家長的孩子有的裝得一本正經,有的顯得和藹可親,還有的做出了撫摸、揮手、幫孩子整理紅領巾的動作……扮演孩子的更是本色出演,有的是乖乖娃,有的則一臉調皮。一番表演之后,大家興奮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這個說“可以補充媽媽說話時的樣子”,那個說“可以補充我聽了之后有什么表現”,還有的說“可以補充我聽了之后感到媽媽非常關心我”……有了這些補白,我對孩子的造句有了信心,請孩子站起來說說自己補充后的句子。于是就有了:“早上溫和的陽光照在媽媽的臉上,媽媽溫柔地囑咐我:‘上課要專心聽講。我聽了連連點頭。”“在早晨的清風中,媽媽送我到小橋旁,一邊幫我整理好書包背帶,一邊囑咐我:‘上課要專心聽講。媽媽真愛我啊!”……在造句中,孩子有了對環境的交代,對人物的觀察,也有了對“囑咐”這個詞蘊含的情感體驗。
到此,我并不打住,而是提出了新要求:“請同學們回憶,除了早上上學,你還在哪些時候聽到過囑咐?是誰囑咐誰?他是怎么說的?聽的人又怎么樣?能不能將當時的場景回憶出來?”課堂中一片安靜,孩子們開始在腦海中“放電影”了,往日的生活畫面是個廣闊的海洋,那里有取之不盡的素材。很快,腦中出現的一個個場景讓孩子又興奮起來,造出的句子內容和情感也隨之更豐富了。
“爸爸要出差了。臨出門的時候,爸爸摸著我的頭囑咐:‘凡凡,要聽媽媽的話,不要淘氣。我大聲告訴爸爸:‘放心吧!。”——“囑咐”中有溫馨。
“奶奶要回老家了。我和爸爸媽媽送奶奶到了車站,奶奶拉著媽媽的手囑咐:‘春節一定要回老家看看。媽媽連連點頭答應。”——“囑咐”中有期盼。
“老師發下作業本,再三囑咐大家在完成作業的時候一定要看清題目,一定要把字寫端正。我聽了老師的話,認真寫作業,果然得了個‘優星。”——“囑咐”中有要求。
“爺爺已經去世好幾年了。爸爸沒有忘記爺爺的囑咐,經常陪奶奶散步、聊天。”——“囑咐”中有牽掛。
…………
這些句子再現了一個個鮮活的場景,再現了一段段殷殷的情感,在回憶和想象中,孩子們曾有的體驗被喚醒。這脫口而出的一句句話是對“囑咐”的豐富詮釋,更是對詞語內在情感的深切體驗。
此時,我再指著黑板上那句“早上上學時,媽媽囑咐我上課要專心聽講”,對孩子們說:“大家現在說的句子可比黑板上的句子進步大多了,這是為什么呢?”孩子們轉轉眼睛,沉思片刻,又紛紛舉起了手:“因為我們想起了生活中的情景,把句子說得更具體了!”“我們聯想到了許多場景,造的句子各不相同,更有意思了!”……
當學生能夠調出生活中曾有的體驗,造句的內容自然也就源源不斷。一個造句,幾多體驗,體驗有多豐富,造句就有多豐富!
(劉寧燕,南京財經大學附屬小學,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