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
[摘 要]內部控制雖然不是企業立足和發展的萬能鑰匙,但是縱觀很多倒閉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它們的失敗無一不是和內部控制的缺失密切相關,因而研究企業內控顯然是至關重要的。本文旨在通過探討目前國內中小型企業內控的現狀與問題,進而提出一系列科學的優化方案。
[關鍵詞]中小型企業 內控現狀 內控優化 企業內控
一、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
內部控制是企業為了保護資產的安全與完整,確保會計數據記錄的真實與正確,提高經濟效益,貫徹執行所制定的各種管理制度,而在企業內部所采取的組織規則和一系列調節方法與措施。由于缺乏對內控的深入理解,中小型企業普遍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問題:內部控制環境不佳,內控監督力度不足,主體人員素質不高。
1.內控環境不佳
內控環境不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部分中小型企業內控制度不健全、部分中小型企業沒有內控制度、大多數企業文化落后。
內控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導致會計工作秩序混亂和會計信息嚴重失真,主要體現在內控制度缺乏全體部門和員工的協作,缺乏對企業各個業務領域和操作環節的滲透:最基本的“常規票據分管制度”、“重要空白憑證保管使用制度”、“內部牽制”原則在很多企業都沒有建立起來。而一些小企業出于對人情關系的考慮,管理者在選擇會計時,通常不優先考慮專業的會計,而是讓家族中的某位成員兼任;更有甚者,連正規的財會部門都沒有,會計、出納、審核等事項由一個人包辦。
企業沒有內控制度的情形,在民營企業和某些家族式管理的企業中大量存在。在這類企業,會計往往淪落成為了如何算賬使老板少交稅的工具。大多數民營企業管理者堅定認為市場才是最重要的,對會計不太熟悉,也不重視。因為他們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關鍵在于自身的敏銳市場判斷力和“愛拼才會贏”的冒險精神,并不是依靠會計取勝。所以他們覺得內部控制只是束縛他們手腳的鐐銬。
許多中小型企業往往沒有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內控制度缺乏優秀的執行氛圍,最終結果也是徒然。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作支撐的“內部控制”必然是費時費力的,有時候企業發生一點變故,比如總經理換人之類的事情,企業可能立馬就變成一盤散沙。
2.內控監督力度不足
內控監督力度的不足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我國《審計法》的局限。《審計法》對國有單位的內審機構設置做了強制性的規定,但對非國有單位則未作要求,這樣,許多中小型企業自然就沒有設立內審機構,部分設置了內審的企業也通常是裝潢。由于內部審計無法保證其應有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在內控部門的職能上遭受了很大程度的弱化,也就大大弱化了內部監督的力度,自然不能正確評價財務會計信息及各級管理部門的績效。
二是缺乏強勁的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的外部監督。目前法律體系不夠完善,相關部門往往執法不嚴,對未建立內部監督制度的行為處罰力度不夠;外部監督機構執法時也沒有嚴格參照應有的程序,通常流于形式,也嚴重弱化了監督機制的功能。
三是內控部門的效益的間接性。即使在有完整內控部門的中小型企業,由于內控自身并不像市場部門產生明顯的業績,而且內控的加強必然會導致市場和營銷等部門收入或支出的受限,所以往往難以得到領導的重視,也難以得到其他部門大力的配合。此外,領導往往是市場或營銷出身,對于內控部門的不熟悉和不擅長也導致了內控部門的尷尬地位,使得內控監督力度大大消弱。
3.主體人員素質不高
近年來,中小企業財會人員的思想教育、業務培訓跟不上,大多數財會人員對內部控制制度認識存在嚴重的片面性,簡單的認為內部控制制度就是內部會計控制,注重的僅僅是企業內部成本控制、內部資產安全控制、內部資金控制。個別企業核心財會人員也存在私心,對起約束作用的內控制度不情愿接受,甚至不愿意加強內控制度建設。
有些中小企業的會計崗位,還充斥著一批根本不具備從業資格,靠人情關系混進會計隊伍的人員,他們只憑領導意志辦事,法律與相關制度懂得不多,但卻沒有不敢造的報表,沒有不敢花的錢。
甚至一些企業領導目無法規,獨斷專行,對會計制度、會計準則一竅不通,必然給企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內控制度在他們的輕視和固執里束之高閣。
總之,企業內控需要相關人員具備良好的素質,否則,內控制度可能因執行人員粗心而失效;可能因內外人員勾結而失效;可能因管理當局越權等原因而失效。
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優化方法
建立一套完整、科學并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是解決中小企業內控問題的關鍵。企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組織結構,形成系統而獨特的內控制度。鑒于之前分析,筆者認為優化中小型企業內控的關鍵在以下三點:
1.積極改善內部控制環境
(1)充分借鑒國外成熟的內控制度,參考科學設計的三大原則:政策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和分管性原則以及科學定義的四大目標,八大要素,根據企業規模和人員數量,設計科學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并建立民主公開的決策流程和會議規則、高效嚴謹的業務執行系統、以及優質的監督反饋系統。
(2)按照能力匹配的原則聘用專業管理人員和核心財會人員,最終形成以非家族成員為主的內控體系。對于能力較強的家族成員,可以依靠自身的管理和專業能力擔任企業領導和核心財會職務;能力較低的家族成員要將職位轉移給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和專業財會人士。
(3)創建員工認同的深厚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時刻影響著企業成員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決定著企業員工的凝聚力。只有全體員工(尤其是核心員工)共同參與,討論制定的文化理念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所以,管理者必須最大限度的尊重員工,形成大家一致認可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優良企業文化。
2.建立高效合理的監督機制
(1)建立審計委員會,并且審計委員會必須獨立于被審計部門,直接歸董事會管理。審計委員會必須通過內部常規稽核、落實舉報、監督審查企業的會計報表等多重手段,對會計部門實施充分而全面的內部監督機制。
(2)加強國家機關部門的外部監督力度。工商、稅務、財政、審計等政府部門應當充分發揮其權威監督作用,加大執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對于企業的違法違紀行為應當及時披露,以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最終達到企業實現自我嚴格監督的目標。
(3)企業負責人必須高度重視內控制度,并自覺接受監督,還需要在關鍵場合申明內控部門的重要性,提高內控部門的整體地位,有必要時甚至可以為會計人員撐腰,幫助他們解決履行職責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在單位內部為會計人員實行有效監督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對于重大的會議決策必須有核心財會人員的參與。此外負責人還必須重視財會人員的價值,激發財會人員的工作熱情。采取薪金優厚的內部激勵機制,將會計人員的獎金應與工作質量掛鉤,以促使其發揮積極性。當然,對于弄虛造假的會計人員,除按有關規定處罰外,還應該進行適當的經濟處罰,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
3.建設主體人員的完善培訓機制
(1)組織企業管理者進行內部控制的相關培訓。要想內控做好,必須獲取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和協助,而且中小型企業的管理者自身往往對于內控的認識失于偏頗,所以極有必要加強管理者的相關培訓。
(2)針對企業內部控制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職業道德教育應注重對內控的財會人員法律和職業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幫助他們增強自我約束能力;同時還須加強內控知識的教育,那些業務能力差的人員要特別重視,能力強的財會人員可以主動幫助他們提高工作能力,減少技術差錯。
(3)就我國目前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和問題而言,更多集中于制度執行中的人為因素。因此,在營造優良的控制環境,加強監督的同時,絕不可忘記人員素質的提升是內部控制建設的長期任務和成功的關鍵。
總之,內部控制是需要不斷升級和優化的。這需要企業運用自身的智慧,根據不斷變化地內、外部環境和業務情況,定期而靈活地對內控制度進行評審和完善,最大限度地消滅缺陷,保證內控目標的最優實現。
參考文獻:
[1]魏迎春,王明虎.集團企業效率控制.現代會計與審計,2007年5月
[2]ROBERT H.ASHT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nal Control Judg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 Vol. 12, No. 1, Spring, 1974.
[3]吳少平.現代企業財務內部控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年
[4]劉靜,李竹梅.內部控制環境的探討.會計研究,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