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對實行低碳經濟的必要性研究,對影響碳排放量的因素研究和對實現低碳經濟的途徑的研究三個方面闡述我國學者對低碳經濟的研究狀況。
【關鍵詞】低碳經濟研究綜述發展
在氣候問題備受關注的國際大背景下,從《京都議定書》到“巴厘島路線圖”,世界各國都在為解決氣候問題而努力。低碳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是由英國首相布萊爾發表的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提出,而后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作為發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我國怎樣發展低碳經濟,如何改變經濟轉型、如何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針對這一情況,我國的學者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見解。
一、實行低碳經濟的必要性方面
金樂琴(2009)低碳經濟的中國化是要強調發展與減排的結合,通過改善經濟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來減少能源需求和排放,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質量和經濟增長為代價實現低碳目的。提出我們要結合自身國情認識低碳經濟。首先要承認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國自身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
馮之浚(2009)認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都需要發展低碳經濟,而同時,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僅是經濟層面上的問題,還關系到我國的國際關系,綜合國力。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之下,不僅為了因對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上所面臨的國際壓力。也是為了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
岳瑞鋒,朱永杰(2010)在1990-2007 年中國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類分析一文中,以能源碳排放的總量和份額為排放數量指標,以排放強度和人均排放為排放效率指標,利用1990-2007 年間各省域的化石能源消費數據,利用聚類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結果表明以GDP來衡量各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全面的,如果將碳排放等環境指標反映進去,往往經濟強省都是建立在環境破壞的基礎之上,本文認為我國主要的GDP 份額和大部分人口仍然處于“高排”的發展模式。因此我國急需發展低碳經濟。
許滌龍,歐陽勝銀(2010)運用低碳經濟統計評價體系的構建的方法對我國30個省市進行綜合評價,發現很多指標數值都超出臨界范圍,反映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很低。中國在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呈階梯式分布,以東部沿海發展最好。
莊貴陽(2010)認為在發展中尋求減排、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是我國化解國際壓力且結合國情的雙贏選擇。雖然,我國在處理這一問題上仍存在很大難度,需要跨越許多市場和制度障礙。從內部需求和外部驅動兩個方面論證中國經濟需要走低碳發展道路。并對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和潛力進行了研究。
二、影響碳排放量的因素
張雷(2003)運用多元化指數方法分析了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認為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費結構的多元化會導致國家從以高碳燃料為主轉向以低碳為主。
趙云君等(2004)通過選擇多個單一國家的不同樣本,發現有些指標的實證結果相互矛盾,從而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只是一個客觀現象,而不是一個客觀規律”的論斷。
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2006)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對數平均權重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間能源結構、能源效率和經濟發展等因素的變化對中國人均碳排放的影響。建立中國人均碳排放的模型,以能源結構、效率和經濟發展作為影響碳排放量的因素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經濟發展對拉動中國人均碳排放的貢獻率呈指數增長,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對抑制中國人均碳排放的貢獻率都呈倒U字型。
鄒博(2011)通過選取中國29個省的面板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長期均衡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檢驗了影響碳排放的因素,結果證明,碳排放量與人均GDP呈正向關系,與第二產業比重呈U型關系,最后分析了我國如何控制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長。
三、實現低碳經濟的途徑
鮑健強(2008)認為,碳排放量成為衡量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標識,而正因為碳減排的國際履約協議孕育了低碳經濟。最后提出了我國多層面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與方法:一是調整產業結構;二是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三是發展低碳工業;四是建設低碳城市;五是通過植樹造林、生物固碳,擴大碳匯。
郭印,王敏潔(2009)在氣候問題備受關注的國際大背景下,社會呈現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不斷轉變,國際碳排放協議不斷完善等趨勢。從低碳經濟的產生背景作為切入點,介紹了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總結出了我國多層面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包括加大國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優化能源結構,限制高碳產業市場準入等方法。
任奔,凌芳(2009)從國際上低碳經濟的政策和措施入手,結合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提出了包括強制性法規標準,經濟激勵措施和發展碳交易等政策措施。同時介紹了國際上的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技術和炭捕存技術。
劉傳江(2010)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中國低碳道路的選擇一文中首先論證了低碳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和進程,認為低碳經濟是人類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種可持續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受自然條件、經濟條件、技術條件的制約或影響,從發展態勢和規律上理解低碳經濟的四個層面,達到從高碳經濟向零碳經濟轉型。此外,還提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道路的選擇,要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國家利益,確定發展目標聚力關鍵技術、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樂琴.關于低碳經濟“中國化”的再認識[J].低碳與世界經濟的大方向特輯,2010.
[2]許滌龍,歐陽勝銀.低碳經濟統計評價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0(02).
作者簡介:李國隆(1988-),男,河北秦皇島人,西安財經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統計。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