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中
證監會5日公布《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向社會征求意見,要點有三:(1)用應付員工工資、獎金委托資產管理機構,通過二級市場購入本公司股票長期持有;(2)股份權益按約定分配給員工;(3)股票持有時間不低于35個月。還有一些限制性規定。應該說,此計劃完全是建立在上市公司盈利且分紅的基礎上的,客觀上起到上市公司自愿分紅和對公司業績持續性的維護作用,提高對盈利公司增強信心的作用。這也可以說是加快股市向分紅投資市轉變的一個具體步驟。
但是,股份權益按約定分配給員工,這部分股份實際上就成為了優先股。這樣,“長期持有”就和“持有時間不低于35個月”產生了矛盾。而且,據測算,現在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到35個月后,剛好趕上第五輪大行情。那就既能在股市低迷時享受高于其它股東的權益,又能在股市上漲時得到超額收益。這本身就有違上市公司員工持股的規定。因為,既然享受優先股待遇,就理所應當長期持有,也就不應有“持有時間不低于35個月”的規定。該規定若要實行,也應有另外的限制,如:只對離職員工而言,且也只應是離職員工賣出多少,新接替員工或其它員工就應買入多少,或通過交易所系統按市場價買入賣出。同時,更應規定:在公司虧損且無力向員工持股(優先股)分紅并不向全體股東分紅的情況下,才可在二級市場變現。總體來說,與其實施上市公司員工持股,不如限制高管對已持公司股份的變現更為實際,如:高管不論辭職與否,都至少應長期保持自己所持公司股票的20%-30%,直至公司退市。這樣對穩定股票市場才將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不如此,不足以遏制上市只為變現的惡劣行徑。
又有消息說,轉融通試點初步計劃在10家券商中進行,而且打出旗號是金融創新。這其實不是什么新鮮事。其一,在各家證券公司內融資融券,尚可由各券商自己掌控,各自防范風險。一旦轉融通,不但難以掌控業務本身,而且風險也陡然增大數倍。一環出錯或斷裂,引起的連鎖反應將未可預知,多米諾骨牌效應將是很可怕的。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種轉融通實際上是資產證券化的變種,亦即變相的資產證券化。這不是金融創新,而是已在美國金融風暴中起極環作用的金融衍生品的某種翻版。
這種作為金融衍生品翻版的變相資產證券化,已在某些方面有所表現。如:文化市場,把一件藝術品劃分成若干等份出售,不是股份制卻按股票市場交易手法交易,甚至文物市場也有類似作法。由于是圈子市場,暴漲后的暴跌只能使“股東”顆粒無收,因為一件藝術品或文物是不可能真正拆分的;又如:有的擔保公司替某些所謂實業廠家擔保貸款。因這些廠家欠缺一些借貸條件,擔保公司就對它們刻意進行某種虛假包裝,以達符合貸款條件。把從銀行以低于市場高黑利息貸出的款,再按小額貸款公司的高利轉貸給經包裝過的廠家,從中賺取高額利息差。這種打著為小微企業服務的旗號,鉆國家利息政策空子的卑劣行徑,無疑是將利息差在半明半暗的市場進行低價吃進、高價賣出的非法資產交易;再如:有的銀行,按國家利息將一筆款貸給某客戶,為了實際維持不對稱降息前的利息差,又將此貸款額度以低于國家貸款的利率而高于國家存款浮動利率,做成理財產品賣出,再將收回的相當于該貸款額度的錢再次以國家利息貸出,再以理財產品賣出收回的貸款額度,幾個來回,就可在國家合法貸款利率下增加利息差收入。這一切的關鍵是:在貸款還未真正收回時,就已將貸款額度作為理財產品賣出。因此,風險也是異常明顯的:只要有一筆貸款還不出或還款出現偏差,就會引起資金鏈斷裂,這種翻版的所謂金融“創新”衍生品難道不是變相的資產證券化嗎?
上述種種做法,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卻顯然有違中央作出的關于抑制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決策。這一切源于人們對財富的瘋狂追逐,已不滿足于從實業獲取的速度,而更愿意從虛擬經濟和金融衍生品的暴富神話的速度中獲取。這種不顧實體經濟的追逐是很危險的,美國的金融風險就是前車之鑒。
(作者系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特邀副研究員、民盟盟員)